文/龐貝 陳碩
愛濟人世 慧啟天籟
——訪解放軍總醫院聾病診治與防控專家王秋菊教授
文/龐貝 陳碩

風聲、海浪、人語、車流……這些我們每個人習以為常、視為理所應當的聲音,如果瞬間消失了,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慌亂和恐懼?
海倫?凱勒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對于那些處在無聲世界的人來講,假如能夠為他們打開有聲世界的奇幻之門,將帶來怎樣的人生希冀?
醫者精誠,醫者仁心,王秋菊教授以自己的柔弱雙肩于無聲處破譯耳聾密碼,開啟耳內科學的犖犖大端,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聾病防控的體系中去。
“王媽媽,王媽媽,我能聽到水滴聲了!我能聽到電話聲了!”2007年初春,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科病房,一個滿臉稚氣的小男孩揚著小臉滿懷欣喜地對一名女醫生“表功”。
小男孩名叫匡曉鵬,是他所在的家族中出現的第九個聾病患者。而被匡曉鵬稱作“王媽媽”的女醫生就是解放軍總醫院耳內科及臨床聽力醫學中心主任王秋菊。
在遇到王秋菊之前,耳聾像一個魔咒一樣困擾著匡曉鵬和這個家族的男人。從清末伊始,這個位于江西省蓮花縣的家庭仿佛被人施了咒語一般,男人幾乎一半是聾啞。他們祈禱過神明,冀望過風水,但是并沒有就此擺脫不幸。1999年,匡曉鵬出生,整個家族對于這個男嬰充滿關注與希冀,然而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們??飼赠i一歲時還不會喊“爸爸”“媽媽”,母親李淑華帶他去做聽力檢測,結果是——先天性耳聾。
幾乎與匡曉鵬出生同時,另一機緣也在醞釀之中。1999年,正在解放軍總醫院聾病研究所跟隨導師楊偉炎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的王秋菊,開始了在中國本土尋找典型遺傳性耳聾家系的拓荒性工作。所謂遺傳性耳聾家系,是指在一個家族中出現了多代多位耳聾患者的親緣家族。從那時起,王秋菊輾轉奔波于全國各地,收集整理研究具有典型意義的聾病家族信息。
2003年,王秋菊的導師、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科楊偉炎主任做了一期關于耳聾的電視節目,恰好被李淑華看到,她抱著一線希望寫了一封求救信,這封信被轉到了王秋菊博士手里,于是兩個時間節點在此融合。
當時正值“非典”肆虐,但王秋菊沒有遲疑,帶領課題組成員刻不容緩地趕赴江西。
在王秋菊畫出的百年家譜中,這個家族五代直系血親40多人,耳聾的男性竟有9個!更為奇特的是:家族中的女性均不發病,發病的均是直系女性的男性后代,隔代遺傳特征明顯。調查小組給家族里的所有成員抽取了血樣帶回北京。

王秋菊教授與匡曉鵬及其母親合影

王秋菊教授與Y連鎖遺傳性耳聾家系合影

中國Y連鎖遺傳性耳聾家系
在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王秋菊和同事采用排除法,從與耳聾有關的200多個基因中,終于找到了這一家系中由女性攜帶的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致聾基因,破解了致病難題。
事情在追求盡善盡美的王秋菊看來并未到此結束。2007年元月,她與韓東一教授一起通過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陶斯亮理事長的幫助,為匡曉鵬爭取到了一個免費耳蝸植入的機會,并為此親赴江西,將匡曉鵬接回北京。2007年1月31日,在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科的手術室里,韓東一教授親自為匡曉鵬的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蝸,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而更為可喜的是,由于找到了致病基因,匡曉鵬家族將不再出現聾啞情況——匡曉鵬的表姐就是一個致病基因攜帶者,在證實這一結果之后,王秋菊將她帶回北京,讓她陪在自己身邊做研究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9月,匡曉鵬的表姐成功產下一個男嬰,經檢查,一切指標正常,困擾匡曉鵬這個家族100多年的“魔咒”終于在王秋菊的努力下宣告失靈。
王秋菊說:“我們通過找到家族耳聾的致病基因,從而阻止耳聾繼續代代相傳,這是目前現實可行、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尤其對耳聾家族的后代來說,更是事半功倍的健康福音?!?/p>
她以一己之力兢兢業業地前行,尋找著破解耳聾界“達芬奇密碼”的鑰匙。
2000年以后的幾年中,她和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的專家們陸續收集到逾千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遺傳性耳聾大家系,每個家系都有各自不同的遺傳規律,不同的遺傳規律背后隱藏著不同的致病基因,不同的致病基因演繹著不同的悲情故事。在這些故事中,“Y連鎖遺傳”的發現可以說在聾病研究史上光芒璀璨。
同年,王秋菊偶然從江西醫學院醫務處的一個朋友口中聽說:在他們學校旁邊有一個修鞋匠,整個一家都是聾子!憑著這個消息,王秋菊與課題組成員經過不懈努力,如同福爾摩斯破案般竟然挖掘到了一個罕見的千年聾病家族。
這一大家族的發現看似偶然,然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董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對此評價說:“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偶然與必然。偶然,可以說是他們運氣好,碰上了這么好的材料。但從2000年到現在,他們已經找了上千個遺傳性耳聾的家系,找到合適的研究材料也可以說是必然。”
傳說這個龔姓家族起源于福建,僅從在江西定居的年代計算,至今也超過了1000年!通過進一步調查,王秋菊發現在這個家族里,30多個直系的男性親屬全部患有遲發性耳聾,多在十幾歲后逐漸喪失聽力。經過周密查訪,王秋菊繪制出一張家族圖譜——這張標示著一個古老家族聾病延續特征的“建筑圖”,成了王秋菊事業轉折的真實見證,至今仍保留在她辦公室的抽屜里。
王秋菊教授對該家系的耳聾從臨床表現和遺傳方式上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家族性耳聾均為后天起病,累及雙側,開始耳聾程度輕微,后逐漸加重;耳聾在家族的支系中以男傳男的形式傳遞,目前已經傳遞七代,七代人中的男性無一幸免。
分析之后,王秋菊獨樹一幟,提出了“Y連鎖遺傳”的大膽假設,推論其為Y染色體連鎖的遺傳性耳聾,將其命名為DFNY1家系,即Y染色體上第一個耳聾基因座位的家系,并與中科院的沈巖院士、農業大學的李寧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楊煥明院士等,進行了歷時十余年的跟蹤研究。也正是這樣一個家譜資料完全、調查詳細、由兩支大家系構成的遺傳性耳聾的跟蹤研究,為人類進化速率學說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王秋菊說,自己本是耳鼻喉科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基因學研究方面有所收獲、有所突破,所仰仗的便是引她走入基因研究領域的沈巖老師。正是由于沈巖老師的引領和指導,才使她可以在自己認定的科研道路上孜孜前行。而沈老師的學行風范也讓她深為感佩,每每提及,仍滿懷敬畏之心。
勤奮和悟性,再加上遺傳專業領域的名師提點,幾年內,王秋菊趕到江西調查20多次,終于在2004年證實了“Y連鎖遺傳”的假設,撰寫的論文發表在英國《醫學遺傳學》雜志上,同時她所命名的“Y染色體第一個耳聾基因位座——DMNYI”已經獲得了國際認可,這是可以寫進教科書的一種新發現。英國《醫學遺傳學》的編輯讀到這篇論文后的第一句評價就是:“這篇文章是如此誘人!”被譽為歐洲的“Y染色體之父”的Chris-Tyler Smith教授在后來給王秋菊的信中如此評價她:“遺傳學者幾十年來一直試圖識別人類Y連鎖表型性狀,可幾乎所有的重大嘗試都歸于失敗,而這篇文章是除了性別決定和基因座影響的男性生育力之外,唯一與Y染色體確切有關的表型報道,因此非常有意義……秋菊取得的結果遠遠超過我們的計劃,這很令我驚訝,這也正顯示了她在遲發性聽力損失研究資源方面的積累?!?/p>

王秋菊教授、陶斯亮主席(右五)與受邀參加“愛爾啟聰中國行”啟動儀式的專家在一起

在“愛爾啟聰中國行走進云南曲靖”啟動儀式上
基因與人體的生理狀況關系密切,如果正常的基因發生了變化,則可能導致疾病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變化了的基因就是病因?!盎驒z測”就是從病人的組織或者血液中分離DNA樣品,掃描與某一特定疾病相關的特定DNA突變位點。
“上醫治未病”,王秋菊在探尋著導致耳聾的“達芬奇密碼”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發現更有價值,使更多的潛在病因可以消彌在預防階段。
基于10余年耳聾遺傳學研究的積淀,以及國際上30年來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實踐,2006年,王秋菊萌生了為新生兒做聽力與基因聯合篩查的巧妙想法 。
由于耳聾具有遺傳性特征,聾人之間的婚配要有遺傳咨詢師的指導,以避免再次生育一個聾兒,同時,近親結婚也應避免。而“新生兒聽力與基因的聯合篩查”則是把婚前的針對聾病基因的篩查提前到了每一個人的新生兒時期。
聽力篩查與基因篩查相結合,在聾病防控領域是一個大膽的巧妙的設想,這一創造性的設想無疑將推動聾病防控領域的一大變革。
王秋菊說,為預防遺傳性耳聾,目前我們倡導對于每一個新生兒在進行聽力篩查的同時進行基因篩查,以便每一個新生兒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清楚其內在的優勢和劣勢,能夠做到科學地應對由于自身基因缺陷而面臨的潛在聽力危機,通過有效地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擾,保證孩子在一個健康的聽力狀況下成長。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目標希望做到聾而不啞,而融入聾病易感基因篩查則可以做到在全社會范圍內有效減少聾兒的出生。此外,新生兒聽力基因篩查還可以及早發現藥物性耳聾敏感個體,這是終生預防耳聾的有效手段之一。
為建立我國聾病防御體系進行積極的開創性探索,為減少我國新生聾兒的數量,為實現聾而不啞的目標,為使更多的孩子回到有聲世界,王秋菊和她的同伴們一起不辭辛勞地奉獻耕耘。
2007年春,在王秋菊的倡導策劃和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以及北京華夏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華夏萬名新生兒聽力拯救項目”在京啟動,正式開始實施新生兒聽力與基因的聯合篩查。該項目對提高中國人口素質和新生聾兒的早期干預、有效阻斷聾病的傳遞意義深遠。
項目實施至今,已為全國10個省市的14343名新生兒進行了聯合篩查,共篩查出聾病易感基因攜帶者366人,通過有效的臨床干預和遺傳咨詢,防止了366個家庭聾啞悲劇的發生,預測可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83億元。該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社會效益。然而,目前我國防聾控聾工作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是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新生兒聽力狀況。
王秋菊介紹,我國有9億農村人口,這是一個巨大的聽力保健弱勢群體,既缺乏基本的聽力保健意識,又缺少專業的聽力保健人員隊伍;既缺乏必要的儀器設備,也缺少足夠的基金投入,對防聾控聾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為了擔負貧困地區聾兒的拯救工作,實現全民族聾啞人群數量的減少和防治,在“華夏萬名新生兒聽力拯救項目”取得成功之際,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市長協會女市長分會會長陶斯亮女士發現這是一個功在千秋、惠及后人的金牌項目,于是決定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中國市長協會女市長分會啟動救助貧困聾兒的大型公益活動“愛爾啟聰中國行”,免費為新生兒進行聽力及基因聯合篩查,旨在推動我國聾病防控工作的“戰略前移、重心下移”。
2009年6月13日,“愛爾啟聰中國行”在甘肅省蘭州市率先啟動。與會院士、專家對活動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將積極支持新生兒聽力及基因聯合篩查項目的實施。啟動儀式上甘肅省衛生廳還同時宣布“甘肅省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正式啟動,向甘肅省地區100個醫療單位免費發放新生兒聽力篩查儀,標志著西北地區大省甘肅省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全面展開。
“新生兒聽力及基因聯合篩查”是目前預防新生兒耳聾發生有效的新技術及新策略,將在5年(2009~2013)的時間內,動員慈善機構、醫療機構、企業和政府等多方面力量,分階段地在全國貧困地區200多個鄉鎮約100萬名新生兒普及“新生兒實施聽力及聾病易感基因聯合篩查”;對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使“新生兒實施聽力及聾病易感基因聯合篩查”的概念和意義為大眾所了解和接受,推動篩查工作在全國普及。
該項目由以王秋菊領銜的解放軍總醫院專家團隊進行技術實施,在國內外首創了“新生兒聽力及基因聯合篩查”的整體實施流程并形成技術規范系統,通過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加入易感基因篩查的技術策略,為當前新生兒聽力篩查無法檢出的藥物性耳聾和遲發型耳聾這一重大瓶頸提供了新思路,使新生兒聽力缺陷的發現率提高了20倍以上,真正實現“第一時間篩查出聽力異常新生兒、第一時間發現患兒病因、第一時間發現遲發型聽力損失高危兒”。
目前在我國已經在部分省市開展了新生兒聾病易感基因篩查工作。雖然如此,王秋菊說,這離他們的目標還相去甚遠,如果全國所有的新生兒都進行聽力基因篩查,那么10至20年后,我國聾病發病率將會大大降低。

與沈巖院士在“愛爾啟聰中國行”啟動會上

王秋菊與國際耳內科學主席(左)及總干事
《列子?仲尼》中最早記載了耳聾的表征——“耳將聾者,先聞蚋飛”,并將耳聾和耳鳴聯系在一起;我國漢朝時期出現的《華佗神方》,已經開出了“治腎虛耳聾、治風聾、治病后耳聾”等多個聾病的藥方。因此,耳鼻咽喉科學的雛形,或者說其發展的最初階段,有可能始于對耳聾的內科藥學診治。在漫長的醫學史話中,耳內科學所涉及的內容似乎一直存在,但始終沒有得到其應有的??频匚?。國內外的學者也在孜孜不倦地試圖發展耳內科學,使其在耳鼻咽喉頭頸科學中擁有其明確的學科地位,由此為耳鼻咽喉頭頸科學的發展開疆闊土。
王秋菊認為,耳內科學是涵蓋內耳以及與之相關的聽覺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和異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專業醫學領域,由從事耳科非手術治療、聽覺康復與聾病預防的臨床及基礎科研專業人士組成的一個耳鼻咽喉頭頸科學的新分支領域。

解放軍總醫院耳內科四病區團隊

王秋菊教授、楊偉炎教授(右一)與到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訪問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Christine Petit院士(右二)在一起
耳鼻咽喉科學經歷了五官科、耳鼻咽喉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名稱的更迭過程,每一次名稱轉換意味著學科發展的深入與細化,意味著亞??频陌l展與完善。細化分支學科將隨著醫學的發展與市場的需求越來越明晰,耳內科學是耳鼻咽喉科學發展進步的必然產物。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聽力殘疾患者達2780萬人。其中單純聽力殘疾2004萬,占殘疾人總數(8296萬)的24.2%;多重殘疾中有聽力殘疾的人數為776萬人,據此推算,約有739萬人聽力完全喪失。由于人口老齡化等原因,我國老年聽力殘疾人數明顯上升,據不完全估計,約有20%~50%的人在進入老年后出現聽力明顯下降。以WHO方案進行的聽力減退流行病學調研中抽取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資料分析:聽力減退患病率為58.1%,聽力殘疾患病率為25%。
除耳聾之外,耳鳴、眩暈和偏頭痛也是人群中一種常見的耳部疾患。關于聽力減退、耳鳴和眩暈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耳內科醫師面對著龐大的患者群。
但是對比耳內科學的人才儲備就會發現,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這是一個亟待高度重視和發展的學科。
因此,2008年6月,在王秋菊的主持下,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正式成立了耳內科病房并設有專門梯隊和人員,建立了一種適應于我國國情的耳內科發展模式。此后,國內一些大型綜合醫院的耳鼻喉科也開始有專門從事耳內科工作的人員,但目前尚未建立系統的亞學科。
因此,如何在中國發展耳內科學,如何建立一種適合于中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耳內科學發展模式和實施體制,是王秋菊最近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她將其看成自己的使命來踐行。
在她看來,這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面臨諸多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目前耳內科學在國際上各國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性,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值得較早介入并由此體現我國學者的貢獻。這也是保持思想先進性和技術領先性的極好機遇。
其次,我國人口基數大、患病人數眾多、??漆t師匱乏的現狀使得耳內科學的發展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需求。
第三,耳鼻咽喉頭頸科學的亞專業分科為耳內科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縱然有上述充滿誘惑的機遇,但是挑戰亦不容忽視。據2007年底統計,全國有2.3萬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服務于13億~14億全國人口,這意味著每5.6萬人中有1名耳鼻咽喉科醫生,而全國可以稱之為耳科學及聽力醫學專家的專科醫生最大估算不會超過1000人,也就是說每130萬人中可能只有1名耳科學專家或聽力醫學專家。
除了需求量的龐大之外,專業素質的高標準也不容忽視,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職業崗位和準入制度來定義耳內科醫生。而在王秋菊看來,一名耳內科醫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全科醫學、神經病學、耳科學、神經科學、藥學、工程學和聽力學知識;需要進行系統的??漆t師培訓和繼續教育;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研究的訓練經歷等。
王秋菊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要成長為一名專業的耳內科醫生是如何的不易。她經歷了10年的耳鼻咽喉外科醫生的訓練,又經歷了10年的聾病機制基礎研究的積累,這才轉型開始成立耳內科??撇》坎㈤_始專職做耳內科醫生。
一門新的學科的建立和成型需要解決一系列難題,包括學科理論的不斷夯實,各項體制的完善,專業人員的認證與考核,同行的認同和支持等等。這些嚴峻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是王秋菊并未就此畏難,她甘于做第一個吃螃蟹者,并且呼吁有志于畢生從事聾病診治與防控的同行們,投身到發展耳內科學事業當中,從點滴做起,成為專注于此學科的專業人才,為發展耳內科學作出貢獻。
2010年9月,在波蘭第15屆國際耳內大會上,王秋菊教授代表中國學者成功申辦到了第17屆國際耳內科學大會在中國北京舉辦的機會。她相信,在中國發展耳內科學,道路雖然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
“天道酬勤”,這是王秋菊喜歡的箴言,這四個字以徐碧的書法出現在她辦公室的墻上,也以行為準則的形式出現在她的人生之路上。
2010年11月1日,王秋菊獲得第十三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她也是本屆求是獎15名獲獎者中唯一的女性。而在此前,她的“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與防控預警的系統研究”于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2007年,“聾病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及聾病分子遺傳機制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排名第二);2009年,被授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首屆“杰出青年”稱號。這些成就當然與她在科研上勇于爭先,在工作中勤勉負責存在必然因果關系。
王秋菊喜歡泰山上的一副對聯“海到盡頭天為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回看她的求學和從醫之路,這個人們眼中的弱女子以一種不讓須眉的氣度出現在了她的人生和學術舞臺之上。
2002年,王秋菊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博士畢業論文,其中“Y連鎖遺傳假說”的證實構成了她的論文的重要部分。她在論文中作出的另一個貢獻是:在國內首先建立了系統的聾病遺傳資源收集網絡并保存了我國寶貴的聾病遺傳資源。
2004年,王秋菊的博士論文被評選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那一年,臨床醫學只有3篇榜上有名,這個成績也實現了解放軍總醫院以及耳鼻咽喉科學學界多年來“零”的突破。
在遺傳性耳聾的研究歷程中,王秋菊與她的遺傳學啟蒙導師沈巖院士、李寧院士,耳鼻咽喉科學專業導師楊偉炎教授等一起,在我國遺傳性耳聾的資源收集保存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挖掘出很多具有中國特色和重要研究價值的多世代耳聾大家系,其中包括Y連鎖的大家系,兩個X連鎖的家系和十幾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家系以及數以百計的隱性遺傳性耳聾家系。
她的工作得到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項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大項目、軍隊杰出人才項目等十幾個基金課題的支持。來自法國的Christine Petit院士以及來自美國的管敏鑫、饒紹奇、包建新、王小勤、曾凡鋼、鄭慶印等教授先后與王秋菊課題組建立了國際合作項目,將研究推向了國際前沿。Christine Petit院士對于她的這位合作者評價極高,認為她是“極富天分的年輕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力上作為一名耳臨床醫生在聾病遺傳學研究方面具有極大潛力”。
2006年2月,王秋菊教授又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和英國皇家協會的資助,而這個資助全國每年只有10位學者可有幸獲得。王秋菊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應邀赴英國與國際知名的桑格研究所進行合作,其合作伙伴是前文提到的Chris-Tyler Smith教授。
王秋菊說,優秀的畫家在初學畫時都需要臨摹,這是積攢內功。對于耳內科學,我國有龐大的需求人群,這是資源的力量,所以基于這一資源的研究是獨特的。要做到自主創新同時還要有勤勉認真的精神與不畏艱難的勇氣?!靶罘e了這樣的力量的時候,你的同行才會看重你、尊敬你?!薄拔沂菑慕夥跑娍傖t院土生土長的年輕學者,我為自己能夠以合作者和項目負責人的身份出國進行學術合作研究感到榮幸和自豪?!?/p>

在英國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與國際Y染色體之父Chris Tyler-Smith 教授合影
或許正如她在獲得“求是”獎的獲獎感言中所說,“天道雖酬勤,巷深人未知,藉謝春風送,登高傳遠聲”,青年學者的成才最為需要的是平臺、伯樂及成才的環境,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常念報國之志,才能不負重望,有所創新與貢獻。王秋菊也將在她所熱愛的解放軍總醫院的平臺上登高望遠,慧啟天籟,竭盡畢生之力獻身于聾病防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