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榮 王彤
此身許國無多求樂在圖書山水間
——訪“兩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常印佛
本刊記者/劉榮 王彤

1993年在新疆阿舍勒銅礦考察
1956年夏天,在從南京地質部華東地質局機關調往安慶揚子江中下游普查隊的船上,常印佛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月光如瀉籠江干,一曲離歌秣陵關。星火危崖采石渡,紫煙青靄銅官山。三載征程興未盡,期年伏櫪當思還。此身許國無多求,樂在圖書山水間。”他說,這首詩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1931年,常印佛出生在江蘇泰興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同當時許多從帝國主義侵略年代走出的青年一樣,他也深受科學救國觀念的影響,覺得國家要想擺脫貧窮落后,首先要開發富源。所以在填報志愿時,常印佛選擇了地質學,希望能夠為國家尋找礦產資源。
1952年,從清華大學地質系畢業之后,他被分配到地質部直屬的321地質隊,在安徽銅官山從事礦產地質勘查,曾先后被派往越南、阿爾巴尼亞等國從事援外地質技術工作。1991年,常印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又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擔任安徽省地質礦產局副總工程師、副局長、總工程師,現供職于安徽省國土資源廳。曾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院長,現兼合肥工業大學教授。
1953年,常印佛參與了銅官山“中間”地質報告的編制工作,之后又負責編制1955年的“最終”地質報告,這兩份報告在當時為礦山和冶煉企業首期建設提供了地質依據。在近20年野外工作期間,以常印佛為首的團隊先后發現和探明了一批礦產地,詳細勘探了獅子山和鳳凰山等大中型礦區,為銅陵有色金屬熔煉基地的擴建提供了資源保證。他還組織測制了我國最早的一幅(銅陵幅)1:50000地質圖,大大提升了成礦遠景區的地質研究程度。在找礦勘探學領域,他提出繼“點”上和“面”上發展階段之后,應及時進入“立體”發展的第三階段,并開展了立體填圖試點工作,具有前瞻性和開拓性意義。
常印佛在對長江中下游矽卡巖型礦床的研究中,率先在我國引入了“層控成礦”概念。地質學家們在該地區發現了一類有特色的礦床,它既具火成性質,有時又具水成特征,它的成因引起了大家的爭論。常印佛在吸收國外新理論的基礎上,經過研究指出這是一種復合成因礦床,于是提議建立一個新的礦床類型或亞型——“層控矽卡巖型礦床”。這個具有開創性的觀點,引起多方人士的重視,它不僅豐富和發展了矽卡巖成礦理論,同時對礦產勘查也有著重要指導作用。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常印佛在區域成礦分析研究中再次取得重大成果。據他介紹,地質上有幾類成礦背景或環境,其中有一類就在大陸內部。他通過對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解剖,提出了一個陸內成礦帶的形成、發展,到最后定格的一套成礦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指導找礦實踐,還豐富和完善了陸內成礦理論。此外,他早年在銅陵工作期間,還發現了隱伏在表層以下的“隱蔽基底構造帶”,它控制著礦床的形成和分布,這一發現推動了找礦思路的深化和發展。
常印佛在區域成礦分析和成礦理論研究與礦產資源勘查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一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安徽省科技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在援外技術工作中,他被所在國分別授予二等和一等勞動勛章;同時他還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是中國共產黨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