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紅華
發明草粉飼料 為國為民造福
——記科技專家胡文龍、林崇德夫婦
文/丁紅華
回首深圳經濟特區30年,每個人都有太多的感慨!深圳無疑是座年輕之城、活力之都,空氣中無時不飄散出青春的魅力和氣息。當我們看到千千萬萬年輕面孔裝點著這座國際性大都市的精彩時,也難以忘記科技界眾多前輩們拓荒耕耘留下的可貴足跡。
本文主人公、同為75歲高齡的胡文龍、林崇德夫婦,他們科研報國的跌宕經歷和感人事跡,不啻于共和國新時代特區的驕子!
胡文龍、林崇德夫婦,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
同年不同月生,且同為1956年高校畢業,一是南京工學院,一是上海師范學院。在南京整整生活了30年后,1986年他們又一同被調入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分別在深圳市科技開發交流中心和市電子技校從事科研和教學。1990年他們一同退休,又開始從事農業科研事業。
說起胡文龍夫婦科研報國之事,話就長了。
秸稈的利用歷來是中國農業領域里具有戰略意義的課題。“秸稈養豬,過腹還田”更是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從事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追求的夢想。中國是世界養豬大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養豬頭數就占世界的40%以上,每年消耗大量糧食(1噸豬肉要消耗4噸糧食)。小平同志早就英明指出:“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又說:“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
作為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干部,胡文龍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下決心對“秸稈養豬”這個世界性難題進行研究探索,1990年11月因病退休后依然刻苦鉆研生物技術。他的這一決心基于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生前的科學論斷:“農業將引發第六次產業革命,這次產業革命就是未來大農業的新構架——‘白色農業’的興起與發展。”“白色農業”概念產生于中國,是指把傳統農業的動植物型資源擴展到微生物產業為中心的新型工業化農業。
胡文龍發表的第一篇科研論文是《草粉生物飼料的研制》(見《飼料工業》1993年第7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991年,他與香港BCC銀行副總王乙合作開辦美德(惠州)生物飼料有限公司,受到當時惠州市常務副市長林樹森(后曾任廣州市委書記、貴州省省長,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會副主任)的稱贊和支持。1994年和199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兩次發文,下達關于在廣州軍區和后來在全國五大軍區試驗推廣草粉生物飼料養豬技術的決定。在軍隊的全力支持下,經過8年拼搏,胡文龍教授創造性地研制成功“乳酸菌草粉生物飼料”。這種飼料能滿足豬生長營養要求,符合國家養豬標準,且能節約糧食25%~30%,降低飼料成本15%~20%以上。
1995年10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中國農業部聯合在廣東省湛江市召開“第二次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畜牧業生產國際會議”,共有87個國家的科學家參會,胡文龍教授應邀在會上作了《草粉養豬的研究》專題發言,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總代表庫瑞希博士的高度評價,認為這對世界和人類都是個重要貢獻。同年11月30日,該項目在廣州舉行廣東省省級鑒定,來自廣東省農業廳、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州軍區軍事醫藥研究所以及山東、江西、湖南等地的張檵、陳劍儒、周小燕、黃詩旦、傅家瑞等11位專家和教授參加鑒定,鑒定結論一致認為:乳酸菌草粉生物飼料的研制成功,為中國利用秸稈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1996年4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發文報道《草粉生物飼料制作劑研制成功》;與此同時,《光明日報》、《科技日報》、《解放軍報》、《南方日報》等全國數十家媒體也作了相關報道。同年5月5日,該項目參加北京首屆中國飼料工業博覽會,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所、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等單位領導與專家的贊譽。
該項目1992年8月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專利,4年后即1997年1月獲頒《發明專利證書》(專利號:92109133.8),并在第十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銀獎。1998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農副業技術推廣會”上,廣州軍區后勤部軍需部推廣應用草粉生物飼料養豬技術,獲全軍“農副業技術推廣一等獎”,原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周玉書中將特為此題詞:“草粉飼料節糧省錢為民造福”。
20多年來,國家發明專利“以秸稈制備的飼料”研制和在全軍及湖南衡陽、山東泰安、遼寧沈陽等地的推廣應用,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實踐證明,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胡文龍、林崇德夫婦
輸血只能應急,造血才能脫困。
2004年,黨中央一號文件把“三農”問題列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胡文龍教授在愛人林崇德的全力支持下,決定將他們“以秸稈制備的飼料”這一科研成果奉獻給國家和人民。由此,這對夫婦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開始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推廣活動。
先是聯合深圳老同志鄒志鈺到湖北省宜昌市創辦秀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辦飼料廠、開養豬場,使當地生豬生產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2005年,聯合有關部門在廣西賀州建立飼料養殖生產基地,成效顯著,《賀州日報》做了報道。胡文龍夫婦科技報國的義舉,對解決中國“三農”問題作出了積極貢獻,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同年8月胡文龍被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聘請為理事會理事。2006年,他們扶持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殘疾女士黃翠云開辦循生生物飼料廠,建起生物飼料養豬實驗基地。2007年,與深圳市職業教育教委員會組成科技扶貧考察組對紫金項目進行調研,認為這是培訓農民工回鄉務農建設新農村的造血工程。
2010年10月,在貴州省發改委和省農業廳等部門的支持下,他們積極組織力量在貴州省都勻市建立占地20000多畝的大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力爭使之成為全國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實驗基地、培訓基地和推廣基地。
近期,胡文龍、林崇德撰寫了科研論文《“白色農業”是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的有效途徑》、《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等,他們在論文中指出,農業所引發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已經到來,它的主題是“三農”問題,解決此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富裕程度和促進農業現代化——高效現代生態農業。他們呼吁,全國各界有識之士都來積極關心支持中國農業的發展!
……
凡成大事業者往往執著、忘我、領悟。
科研情、愛國心,這正是胡文龍、林崇德夫婦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從事“三農”社會公益不容易,而科研報國造福社會就更難!
胡文龍、林崇德這對大愛夫婦,幾十年相濡以沫,歷經病痛和磨難而報國癡心不改。早在1990年胡文龍因偏癱而提前退休,由此又做起并實現了“稻草變牛奶”的科技夢,是人民軍隊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值得一提的是,林崇德1958年就入了黨,而胡文龍從1959年提出申請,因海外關系被拖延,直到2001年才實現入黨愿望,申請書前后共寫了13份,時間跨度達42年!更感人的是,他們關懷后人成長,奉獻拳拳愛心,在國家民委的支持下,他們在2008年3月實現了資助56個各民族孩子上學的愿望……
責編/張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