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榮 李慧
王元新“執導”印象新疆
文/劉榮 李慧

新疆印象建設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元新
數千年前,位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要沖的新疆,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古代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等四大文化體系交匯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地域特色。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上任伊始提出“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建設繁榮富強和諧穩定的美好新疆”
面對新疆未來的發展和建設規劃,土生土長的新疆高級建筑師王元新引入了城市導演的概念。于是王元新帶著他的“劇組”——新疆印象建設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始了印象新疆的導演之旅。
身為董事長、高級建筑師、全國注冊高級環境藝術師、中國策劃20年十大策劃專家、中國環境藝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新疆城市規劃協會常務理事,王元新身上依然透著濃濃的文人氣息,儒雅的微笑中常常帶著一股銳氣。
王元新的成功是眾多個“首創”和“第一”積累下來的。回顧走過的人生道路,他說:“我總是不斷地遇到新課題,總在嘗試從來沒有做過的事,這些年也獲得了一些小獎。”1982年,24歲的王元新在農業部和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組織的“全國農墾小城鎮規劃競賽”中一舉獲得優秀設計獎;1988年,第一次參加伊犁州首次新農村住宅設計競賽獲得第一;1992年,第一次辭職下海創出大名聲;1997年,第一個首創太陽能在坡屋頂上成功應用獲得全國大獎;1998年,自治區建設廳首次開展“自治區優秀中青年勘察設計工作者”評選活動,他成為18位獲此殊榮者之一。
2008年,在“中國策劃評價活動揭曉發布暨商務策劃高峰論壇”上,王元新本人獲得“中國策劃20年十大策劃專家”稱號;其作品獲“中國策劃經典案例金獎”,他的團隊“新疆印象建設規劃設計研究院”獲“中國策劃20年十大機構”稱號。同時將軍書法家胡欽佩贈與他“傳承文化、創新報國”書法題字一幅。
2009年,由他主創的作品“昌吉回民小吃街”和“莎車十二木卡姆故鄉園”獲得“第六屆中國人居典范建筑規劃設計方案金獎”。2010年,他又喜獲“第七屆中國人居典范建筑規劃設計方案金獎”兩項。王元新這一路走來,既果敢又睿智,著實令人嘆服。
他說:“文化能夠延長建筑的生命力,新疆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建筑師們的養分,新疆不同縣市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建筑物應該表現這些文化特色。”藝術是相通的,建筑是一門藝術,策劃也是一門藝術,而音樂藝術為王元新打開了一個建筑新世界。在接到“達坂城王洛賓音樂藝術城”的競標邀請后,構思之前,王元新一頭扎進了王洛賓的音樂中,慢慢了解了王洛賓,被他的歌曲感動,腦海里冒出了“凝固的音符,流動的樂章”的設計主題。這個設計毫無意外地中標。
在24個單元的設計圖中,新疆民族樂器、王洛賓創作的歌曲、達坂城的地域特色全部融入王元新的設計理念之中,到處都有跳動的音符,彌漫著濃郁的音樂氣息。這是他第一次用建筑詮釋音樂,用音符表現建筑。這個充滿智慧和激情的設計獲得了“中國策劃經典案例金獎”。王元新說,每設計好一個作品,就像孕育了一個新的生命,而音樂為他的設計與策劃增添了不少色彩。
隨后,王元新首次將民族文化融合的理念運用于建筑設計,成功打造了“昌吉回民小吃街”,這也是漢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融合的新疆第一個回民風格建筑群。王元新說:“小吃街的設計理念體現了昌吉的飲食文化、花兒文化、回民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時還加入了與之融合的現代時尚元素,讓整條街繁華中透著古樸和民俗,古老中又張揚著新鮮活力。”為了使設計方案達到預期效果,設計初期,王元新和他的團隊考察了全國各類步行街及商業街,借鑒了成都錦里商業街及洛帶古鎮的環狀組團開發的成熟經驗。
王元新作品中運用多民族文化融合設計的還有:漢、哈薩克、維吾爾文化元素融合的鄉村式“沙灣大盤美食文化城”,漢、蒙、維、回族文化元素融合的庫爾勒生態型“梨園民街”,中國風格與哈國元素融合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連接通道”等。
王元新把每一次投標、每一次創作都作為新的“第一”,而每個“第一”都是他成長的足跡。創業10年,他有30多項富有特色的項目獲得建設部、自治區、兵團、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優秀設計獎,每一次設計都能取得突破性成功。他總是要求自己和團隊做到“三思”,即戰略思考、設計思考、觀念思考;在設計成果上把握好“四品”,即產品、作品、精品、神品;在設計過程中做到“一結合”,即文化研究與工程技術相結合,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完成設計任務。
如今,新疆的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作為新疆本土的建筑設計者,王元新在感到興奮和激動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責任、使命和壓力。他說:“能夠為新疆建設添光加彩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作為本土設計師,更應該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點,明確定位,充分意識到設計者和建筑的使命是傳承文化。”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到新疆的建設中來,在烏魯木齊召開的全國第十二次建筑學術與文化研討會上,王元新做了題為“現代地域文化唱響新疆是個好地方”的主旨演講,并主編了大會交流專輯《新疆印象創作思跡》一書,帶給大家一種全新的思考。
當下,建筑設計抄襲成風、盲目復制和克隆、缺乏文化,成了新疆乃至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流行趨勢。王元新說:“個別設計者為了追求一時的‘洋氣’,忽略當地的民風民俗,不考慮功能和實用性,把本土的文化喪失殆盡,這樣的設計作品沒有靈魂,這也是設計界的悲劇。”

王元新董事長在創作設計
新疆是一個建筑藝術、建筑文化創作的寶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積淀,豐厚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尚待挖掘提升。隨著社會發展,城市的功能逐漸完備、品味的提升,王元新意識到要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需要城市導演這樣的城市文化靈魂締造者,方向性地使用策劃規律,高瞻遠矚地規劃城市未來格局,將文化藝術融入城市建筑設計藍圖,展現印象新疆之美。
創造具有高品位、高質量、標志性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從而引領城市品牌提升成為王元新及其團隊的追求目標。城市導演要肩負城市總體規劃的歷史責任,展示城市的地域風貌、歷史文明、民俗風情,更要引領時代,開創未來,建設人類詩意棲居的永久精神家園。
為提升執業能力,從2009年起,王元新報讀了清華大學“城市導演”系列研修班的課程,組建了“新疆印象建設沙龍”,打破常規的設計行業學科界限,與多學科人士交流互動,共同探討新疆印象的發展之路。新疆是一塊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特殊寶地,讓這些資源得到發揮和利用,就要將文化和設計結合起來,共同發展新疆的建設。王元新說:“‘新疆印象’不是設計院的專利,而是新疆文化的體現。作為新疆本土的建設者、設計者,我們要‘做一個項目,樹一個品牌,留一個印象’,讓新疆的設計作品走出新疆,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