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宋暉
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廣東自主創新能力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談科技人才管理工作
本刊記者/宋暉

李興華廳長談廣東自主創新工作
近年來,廣東省科技廳堅持解放思想和樹立世界眼光,明確提出“大科技大開放”的發展理念,大膽先行先試,在科技人才管理、省部院產學研合作、農村信息化、科技金融、創新方法、創新政策、推進高新區建設發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科技合作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探索,開創了廣東科技管理工作新局面,為全國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經驗。在2011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李興華被授予“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組織管理突出貢獻獎,廣東省科技廳被授予“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組織管理優秀組織獎。
“十一五”期間,廣東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科技綜合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迅速躋身國內領先行列,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據科技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統計,廣東的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已由全國第三位躍升至第二位,自2008年起穩居全國第二,創新的經濟績效和創新環境等多項分指標位居全國第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省研發(R&D)經費支出從2005年的249.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約79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5.9%,占GDP比重從2005年的1.12%提高到2010年的1.8%。全省加快實現從對外技術依賴型向技術自給型轉變,技術自給率從2005年的45.4%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對外技術依存度降到35%。參與國家科技進步考核成績顯著提高,各市(縣區)2009年度通過考核率達58%,比2007年度考核結果提高了20個百分點。
自主創新,人才是根本。“十一五”期間廣東自主創新能力和績效快速提升的背后,是科技人才隊伍的迅速發展壯大。據統計,全省研發(R&D)人員從2005年的12.21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32萬人,“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3.1%,規模為全國第一。科技領軍人物和創新科研團隊加速集聚和涌現。至2010年,在粵工作的院士達85名,擁有中央“千人計劃”入選者62人。“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獲得國家973計劃(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項目21項。其中,2009年一年獨得11項,相當于全省前11年所獲項目的總和,約占全國的1/10,在全國排名從以前的10名之后,躍升至第3名。2009年,新增兩院院士5位,創下十多年來的歷史最好成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從2006年的1.9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38億元,年均增長36.3%;其中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共有54名。規模日趨增大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建設創新型廣東、加快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并正提供著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李興華廳長在國際(對俄)科技合作產業園在穗奠基儀式上講話
組織開展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工作。2008年9月,廣東省委省政府頒布《關于加快吸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見》,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專項計劃,首開國內由政府組織實施以團隊形式規模化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先河。引進創新科研團隊是廣東省開展高層次人才引進模式的一種探索和創新,為確保遴選出廣東優先發展產業急需緊缺的高層次創新科研團隊,認真把握團隊引進特點,公平公正組織評審,成功引進了首批“人類病毒學研究團隊”等12個高層次團隊;并積極做好第二批引進團隊工作,大力引進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一流科學家,為廣東發展高端型電子信息、半導體照明(LED)、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構建“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框架集聚人才。李興華充分利用“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大平臺,通過柔性流動方式,集聚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層次人才與廣東產業界開展合作,促進人才、知識、技術的流動和轉化。一是創建一批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形成企業特派員工作的長效機制;二是選派一批產學研聯絡員,及時溝通人才、技術信息和需求;三是啟動建設一批院士工作站,利用院士團隊的整體研發力量引導高層次人才向企業集聚。
通過廣東聯合基金吸引全國人才服務廣東產業發展。2006年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簽訂了為期5年的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協議,首創地方政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設立基金的模式。在度過5年的“蜜月期”后,李興華組織簽訂第二期的合作協議,并進一步擴大廣東聯合基金規模,“十二五”期間每年投入8000萬元,圍繞華南地區共性技術需求,面向全國,吸引各地科技人才加盟,協助攻克制約廣東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借腦”服務廣東地方經濟。同時,積極組織、協助科技人員申報973、863等重大研究計劃,爭取更多重大項目落戶廣東,帶動更多的科技人才南下廣東。
依托“啞鈴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招才引智。“啞鈴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是李興華結合廣東科技和產業發展實際情況與獨聯體國家科技發展情況,提出和創建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借助“啞鈴型”科技合作模式,廣東擴大引進獨聯體國家科技人才規模。積極引進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推進中國——烏克蘭(廣東)國際聯合研究院建設,預計未來3至5年,聯合研究院將擁有科研人員400~600人、其中烏方常駐科技人員不少于50%的綜合研究機構,支撐產業年產值可達500億元以上。在廣州高新區規劃建設“中俄(廣東)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和俄羅斯“專家邨”,為引進獨聯體國家科技精英提供良好配套環境。
李興華強調,在今后的科技工作中,廣東將進一步發揮好創新平臺對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加強實驗室體系建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布局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培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各類技術人才;支持條件成熟的省重點實驗室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爭取2011年廣東新增2至3家國家級實驗室;改善實驗室的條件設施,改進用人機制,吸引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落戶廣東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帶動實驗室人才培養工作。二是推進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行業公共平臺建設,組織實施一批省部院產學研合作重大項目,新建一批高水平的綜合性研發平臺,繼續推進散裂中子源、華南超算中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試驗站等重大科學工程建設,帶動各類高端科技人才迅速成長。
強化項目基金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一是實施“低碳技術創新與示范”、“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和“重大新藥創制”等省級重大專項,堅持把重大科技專項計劃與集聚培養人才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培養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列為項目結題驗收的重要考評指標。組織實施好廣東省承擔的國家級科技項目,爭取更多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落戶廣東。二是不斷擴大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提高管理水平,資助、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十二五”期間,爭取省自然科學基金每年增加2000萬元,到2015年達到1.5億元的規模,資助更多人才開展研究。
大力提升高新區和專業鎮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全面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高新區發展的指導意見,抓住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機遇,加大建設投入,2010年起3年內投入5億元扶持高新區建設,把吸引集聚高層次研發人員作為重點投入領域。同時,通過開展“一鎮一策”專項行動推動專業鎮轉型升級,完善專業鎮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組織科技特派員(團)進駐專業鎮,提升專業鎮科技人才規模和水平。
積極深化科技獎勵對人才培養的激勵效應。進一步做好省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和表彰工作,協助做好國家科學技術獎、南粵功勛獎、南粵創新獎等重要獎項的推薦和服務工作,充分發揮科技獎勵的強大激勵作用,更好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積極探討人才資本產權激勵制度,鼓勵知識、技術、專利、發明、管理等人才資本的流動和有償轉化,出臺有關管理制度,在更廣泛層面調動科技人員進行創新研究的積極性。
大力推廣創新方法對人才培養的指導作用。整合國內外創新方法優質資源,加強對創新方法工作的研究,進一步加大培訓和推廣應用力度,推進創新方法與科技計劃管理相結合,加快提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企業研發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繼續抓好現有12個廣東科技人才基地建設,加強廣東科技人才基地的建設布局,爭取將廣東科技人才基地覆蓋整個珠三角地區。

李興華廳長參觀企業自主創新產品

李興華廳長到地市調研科技信息化工作
李興華強調,要吸引科技人才,留住科技人才,關鍵是要加強創新環境建設,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在今后的科技管理工作中,將著力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完善自主創新政策法規體系。加快推進《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力爭列入2011年省人大第一季度立法計劃;加快制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吸引風險投資的有關政策;修訂完善有關引進創新科研團隊的系列管理辦法,提供政策扶持和經費保障;加快完善企業特派員等產學研評價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二是推進科技金融結合工作。深化與商業銀行的戰略合作,利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風險準備金”幫助更多企業獲得貸款支持;積極探索其他融資途徑,豐富科技金融合作的內容;發揮好廣東省風險投資集團的作用,調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自主創新;加強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市建設,為全省科技金融發展提供新鮮經驗。三是做好創新環境建設工作。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努力破解制約自主創新和青年人才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加快組建科技服務業和農業領域、社會發展領域等三個主體科研機構建設步伐,不斷優化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