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豐德票號全體員工集體吟頌的祖訓反復回蕩在青海劇場。“勤奮敬業 謹慎誠信”八個制作精美的大字裝置在舞臺各個場景之中……
九月三日,我作為一個離鄉多年的山西人,懷著比其他觀眾更加激動的心情觀看了遠道而來的山西話劇院在西寧演出的話劇《立秋》。在這部話劇的欣賞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震憾和多方位的啟迪,使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得到了精神和靈魂的升華,也進一步體驗了山西文化和歷史的深厚內涵。
藝術再現以誠信為本的晉商形象
話劇《立秋》是一部反映晉商的興衰史。在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舞臺為觀眾展現了中國最早的銀行雛形——山西票號從興起壯大、發展到衰落的過程。把歷史表現得如此鮮活與生動,把山西的晉商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把人情世故表現得這般情趣盎然,把歷史事件表現得如此感人,我想這就是話劇《立秋》的藝術魅力所在。難怪這部戲能演遍大江南北,在青藏高原多民族地區也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藝術雖然是供人欣賞的,但藝術同時也是最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在觀看話劇《立秋》之前,我對中國銀行的發展史并不熟知,更不清楚是在我的家鄉由晉商興建了中國最早的銀行票號。而且票號在清代中期已經星羅棋布于全中國各大城市,南至兩廣云貴,東至遼東,北至內蒙等地,西到陜甘、寧以及青海、新疆等地,到民國初年已在全世界有300多家分號。晉商票號的出現與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工商業的發展。
山西是個山區省份,并非魚米之鄉,歷朝歷代都給人以貧困的印象,卻為什么在中國首先創造了票號,出現了大批的成功商人?話劇《立秋》告訴我們:山西人首先是智慧的。千百年來山西人都主張“耕讀為本”的信念,既是做農民也要讀書,沒有文化是不行的,有了文化就有了遠大的眼光,靠著勤奮敬業走西口、奔東口,把農耕與經商緊密結合,等積累了大量錢財之后再投入發展,從而形成了浩大的晉商隊伍。其次是晉商勤奮敬業。走西口的晉商人,告別了家鄉父老,辭別新婚的妻子或情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奔向口外,先去為別人做長工、當伙計,然后自立門戶,創業發展,最終發展為成功的商人。最為重要的是山西商人以誠信為本,堂堂正正地經營商業,本本分分地操持生意,他們給人以誠信,誠信又使他們成功。正是山西商人接受了歷朝歷代把商人俗稱“奸商”的教訓,走向了光明坦當的道路,才使他們得到了成功。
話劇《立秋》還告訴觀眾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任何一種事業都必須追隨歷史的潮流,逆潮流而動必然要遭到失敗。錢莊票號雖然是中國金融業的首創,是中國在清代經濟命脈的主血管,為中國的金融業和工商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山西的商人堅守舊的經濟模式而不去改革,必然會導致落伍與淘汰,興旺的票號錢莊必然走向衰落。清代中期以后,資本主義的經濟與商業模式進入中國,新的經濟與金融模式占據了優勢,銀行最終代替錢莊票號,即使再以誠信為本的山西商人也抵擋不住歷史車輪的前進。立秋了,天要涼下來了,接著冬天將要來臨,但冬天既然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山西商人將會順應歷史潮流,堅持“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經營理念,繼續向前發展!因此到了民國時期,晉商仍然在全國占領先地位。我想話劇《立秋》想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主題。
精品需要杰出才華與艱辛創作
應當說,話劇這門舞臺藝術到了二十世紀末已經走到了困境。除北京人藝等少數幾個話劇團尚能正常演出外,大部分話劇團體已經很難在市場上生存,早已失去了觀眾。特別是各地方的話劇團體已經到了解體的邊沿,一部分從藝人員只得躋身于影視圈。但為什么山西話劇院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下推出了自己的精品之作《立秋》?是偶然,還是巧遇?
首先,山西是文化的沃土,在沃土上耕耘播種,當然能收獲到豐碩的成果。山西是文化大省,早已是全國文化界人士的共識,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就有四十五位,這一點我們無需爭辯。《立秋》的成功,是在眾多而豐厚的山西文化藝術之林中一并成長壯大起來的。試看山西的戲曲藝術、歌舞藝術也曾令全國震憾。如蒲劇《土坑上的女人》除在全國獲得各項大獎之外,還被專家稱贊為中國現代戲劃時代的里程碑,十年已經演出千場之多。曾經由山西省歌舞劇院演出的《黃河兒女情》等也轟動全國。所以話劇《立秋》的出現與成功,是歷史的必然,是文化沃土上又一枝精美的花朵。筆者認為《立秋》只能出現在山西,因為這里有生孕她的沃土和大批文學創作藝術家及藝術表演大師。
其次,山西有大量的藝術題材,無論歷史上的驚舉事件還是近現代的光輝歷史,都是可歌可塑的。從古代的關云長、武則天、狄仁杰、柳宗元、關漢卿等,近、現代革命史上尹靈芝、李順達、劉胡蘭等,真是數不勝數。這些人物與他們的事跡當然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是創作的根基。但僅靠創作題材不一定就能生產出優秀的作品。
更為重要的是山西有大批的杰出藝術家,《立秋》的主創人員中只有導演是外請的,其他都是山西本土的人。他們有優秀的創作團隊和藝術表演人才,這是他們的成功之本。編劇熟悉歷史,熟悉本土文化,具備高水平的編劇藝術與選材眼光,所以才有了《立秋》的藍本。而演員全部是山西話劇院的演員,這為《立秋》的成功和長期演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劇中有一大段戲中戲,其中擔任晉劇表演的演員有很好的戲曲功底,經了解是話劇演員經過短期培訓擔任的,這不禁讓我為之震憾!
有了人才還得精心打造,認真創作,艱辛策劃。在《立秋》的說明書上我看到,劇本修改多次,也曾引進外地專家幫助,而導演卻是前赴后繼,兩代導演藝術家把生命與才華都投入到了藝術精品之中。《立秋》僅排戲就前后占去兩年時間,以后是常演出,常修改。難怪他們能創作出這樣的好作品。
《立秋》使我想到青海文藝
話劇《立秋》無疑是成功之作,她感動了山西觀眾,也感動了全國觀眾。因為她藝術地再現了晉商的創業經歷,并樹立了晉商的光輝典范,她將會記入歷史史冊。
《立秋》在全國公演還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她宣傳了山西,歌頌了晉商,甚至成為山西的一張名片。劇中人也會成為山西商人甚至現代中國商人的榜樣。
由《立秋》我想到山西其他的精品劇目,又由此聯想到青海的文藝。作為一個曾經在青海工作三十多年的文藝工作者,我多么渴望青海也能出現《立秋》這樣的經典之作,讓全國人民了解青海,熱愛青海!讓大美青海的文化藝術也走向全國,像滾滾長江、黃河一樣流淌不息!
我雖然是一名退休的文藝工作者,但我對青海的文藝發展仍然有以下思考:
其一,挖掘青海歷史,發展青海文化。青海地處祖國高原,雖然文化底蘊比不上內地,但也有自己的獨特歷史,獨特風情,獨特人物,獨特事件,被稱作文化資源大省。我們守候著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應努力開發、挖掘與塑造。我們是多民族地區,我們的藝術作品會因為民族的元素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生動感人,更加別具特色。我們地處三江源,我們有昆侖文化、有彩陶文化、有藏傳佛教文化、有熱貢藝術、有青藏鐵路……總之,有無數寶貴的創作素材。但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本地文化資源,而不去打造精品。我們更不能因為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就不在文化精品上下功夫,那樣就會把我們陷入死角,永遠不會有征服全國觀眾的作品出現。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交響樂團赴西安音樂節的演出,音樂會上《青海素描》、《巴顏喀拉》等幾首青海題材的交響樂作品令人震憾,獲得金獎。這就是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驕傲。
其二,培養人才,提高文藝隊伍素質。回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海文藝也曾有過輝煌,當時的創作隊伍和藝術表演人才使我們驕傲。但今非昔比,大量的人才流失、隊伍老化造成當前青海文藝青黃不接、后繼無人。面對青海文藝的現狀,面對國家開發大西北的戰略部署,我們文藝界也應制定相應的措施,大膽而靈活地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只有先解決人才問題尤其是創作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青海文藝水平。
培養人才是藝術院團應盡快解決的一大問題。近年來,政府這方面投入的力量并不少。從歌舞劇院送山西培養的舞蹈班到送上海培養的雜技班;從戲劇藝術劇院天津藝校畢業的京劇班到正在西安學習的平弦班,應該說近年來文化廳的領導沒少花心思,也有部分優秀演員和部分優秀節目的出現,但是我們發現創作力量的培養急待加強,作曲、指揮、編劇、導演等人才奇缺成為文藝團體的現實。
引進人才也分兩方面。一方面引進人才走進青海安家落戶,長遠為發展青海文藝而努力,如東方歌舞團編導劉江到省歌舞劇院工作三年,從整體上提高了我省的舞蹈水平,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在一定時期,圍繞一部作品臨時引進專家,把作品搞好、搞精,讓作品成為保留劇目。
其三,遵循藝術規律,精心打造文藝精品。任何一部優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用心血創作出來的,需要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反復修改錘煉。《紅樓夢》沒有曹雪芹的十年苦心,字字血淚的創作,就沒有這部作品的傳世成功。話劇《立秋》也是山西話劇院幾代人積累的成果,是所有參與者共同智慧的結晶,是兩代導演生命傳承的杰作。
聯想到青海文藝,我們應該總結以往優秀劇目積累的好經驗,并認真吸取外地打造藝術精品的經驗。尤其是一部優秀劇目應該走向市場,面對觀眾,讓演員在舞臺上鍛煉,讓劇目在演出實踐中得到檢驗。然后反復修改,不斷錘煉,最終打造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文藝精品。
《立秋》給了我思鄉之情,使我感動,讓一個山西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立秋》也應使青海每一個文藝工作者得到啟迪……
(作者簡介:王笑波,原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