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龍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書刊文獻資料,為社會政治、經濟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而作為地處民族地區的高校圖書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環境,更要保持重要歷史文獻和特色資源的完整性。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白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州,白族人口占50%以上,是南詔文化的發祥地。南詔文化具有歷史性、多樣性、豐富性和典型性,白族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大理學院作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下的高等院校,它對培育適合于民族地區高等人才有著更加重要的社會作用。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三大支柱之一,現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圖書館使其盡可能地發揮其民族地區文獻資源建設、保護、利用的功能,談幾點看法:
一、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加強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必要性
南詔大理文化是地方文化,文獻資料也就是地方文獻。所謂地方文獻是某一特定地區的人類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長期以來社會發展的信息載體,更能直接、真實地反映這一地區的社會發展過程。從文獻學角度看,地方文獻具有區域性、連續性和廣泛性特征,是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民俗風情以及名人志士的傳記和著述,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狀況、歷史和現實的真實反映。因此,它不僅對我們研究一個區域的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它同時對一個地區的現代文化建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和指導意義。尤其是在民族地區的高校圖書館它所收藏的民族文獻資料不僅讓外界認識了解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生活,還能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將民族文化傳承下來。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和歷史傳承的非連續,使很多古老的文化遺產已經失傳,就連民族地區某些年輕人都已經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及發展歷史,所以作為民族地區的高校圖書館,面對思想成熟的大學生來說,保留及收藏地方文獻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強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措施和方法
地方特色文獻的品種和數量極多,凡記錄有地方文獻知識的各種信息載體都在采集之列,包括圖書、連續出版物、檔案實物資料及其他資料,如譜諜、碑刻、拓片、圖錄、表冊等,具體分為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等。
1、加強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措施
特色文獻的收集是建設特色館藏資源的前提。首先要確定特色文獻收集的范圍與內容;其次重視其完整性、權威性、價值性、準確性;最后進而通過購置、開發、交換等多種方法,進行系統性地收集。高校圖書館可以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有價值、有特色的信息資源進行更深層次地加工與開發,通過定向性開發、實效性開發、連續性開發的手段,形成自己真正的有特色的信息產品,滿足師生讀者和社會的多種需求。
(1)成立地方文獻采購部
高校圖書館應成立地方文獻采購部,從組織上做好地方文獻的采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保障工作。尤其是在民族地區的高校圖書館當然更要有自己的特色,突出本地區民族文化,就成為了一個亮點。文獻采集要突出本地區民族特色化、專業化、普及化和時代化。這里所說的特色化是指文獻的收集范圍要注重地方化或系統化,收集反映圖書館所在地方或系統的文獻,因為各個圖書館具有自己的區位優勢,收集地方或系統文獻比較容易,也是自己的責任所在。實體特色館藏又是本館進行實體館藏數字化工作的基礎,也是本館開展特色數字化資源服務的優勢;專業化就是購置文獻時要依本校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設置需要進行;普及化就是廣泛收集本地區各民族語言的文獻,并且要注重歷史文獻的收集;時代化就是要收集記錄當代民族知識和技術最新發展的出版物,倡導民族精神的讀物。
(2)建立地方文獻采集協作網絡
采集地方文獻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出版單位多,特別是地方文獻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發行途徑不暢,獲取的難度大。高校圖書館要與地方文獻搜集、制作單位、個人保持永久的交流關系,與本地區內的地方圖書館、史志辦、黨史辦、地名辦、科委、政協文史委、學術團體、研究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大中專學校、大中型企業等單位和部門加強協作,密切聯系,建立合作網絡,并為他們提供優質服務,以利于更好地開展后續文獻和更大范圍的文獻搜集、整理工作。
(3)建立地方文獻出版信息檔案
加強與新聞出版部門等地方文獻采集協作網絡成員單位的聯系,及時收集出版信息,建立地方文獻出版信息檔案,進而制作成地方文獻出版信息數據庫,放到本館網頁上,讓需要了解出版信息的讀者隨時查閱。
(4)到舊書市場采集地方文獻
舊書市場有時是民族文化的又一個寶藏,是很多有價值民族文獻的來源之一,經常有文化人在舊書市場淘到瑰寶的信息見諸報端。作為主要收集地方民族文獻的高校圖書館更應該經常光顧地方舊書市場,應與當地有影響的舊書業主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搜求地方文獻,將缺藏的書刊品種、擬購的地方文獻書目告知對方,請對方在收購過程中給予特別注意。并且,高校圖書館要指定專人定期到舊書市場采集地方文獻來拾缺補漏。實踐證明,到舊書市場采集地方文獻,價格便宜,常能采購到缺藏或漏購的、很有價值的地方文獻。
(5)開展館際合作
盡管各高校圖書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大了文獻資源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圖書館有限的文獻收藏能力和面對讀者人數的激增以及文獻需求的多元化,使讀者對文獻的需求矛盾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近年來,圖書館積極參加高校文獻保障系統建設,通過集團采購、聯合采購等形式以有限的經費聯合購進一大批需要的圖書,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和研究需求,需要開展館際合作,互通有無,可以提高信息資源需求的保障率。其中文獻傳遞是圖書館間實現資源共享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同地區各圖書館間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各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身館藏的不足,互為補充來滿足部分讀者的特殊需求。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與本地域內基層圖書館,如鄉鎮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科研院所圖書館、企業圖書館、醫院圖書館等開展館際合作,互通有無,交換資料。
2、采集地方文獻的方法
高校圖書館應利用為社會服務和幫助地方圖書館建設及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廣渠道多途徑地采集地方文獻。
(1)征訂
利用合作網絡對公開出版和非公開出版的地方文獻及時征訂。民族地方的文獻很多是不公開出版物,出版時間很短,印數很少,但又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對這部分文獻尤其要注意及時收藏,否則,就很有可能收藏不到。
(2)現購
采訪人員從圖書市場上直接購得地方文獻。圖書文獻市場包括各級新華書店、各類專業書店、出版機構的讀者服務部及集體、個體書店。
(3)交換
與有關文獻生產、發行、收藏單位以及個人間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和文獻合作交流關系,定期交換,擴大地方文獻來源。
(4)募捐
接受個人、機構團體捐贈地方文獻。高校圖書館要向社會廣泛宣傳自己對民族文獻的收藏特色,獨特的保護措施,并向社會代管“特殊文獻”,鼓勵家中藏有珍貴文獻的家庭,讓有保護措施的高校圖書館來為自己代管文獻。
(5)代征
利用協作關系,委托其他單位和個人代為從文獻持有者或文獻持有機構中征集而非購買方式獲取地方文獻。
(6)復制
通過目錄了解缺藏信息,在遵守版權的前提下復制地方文獻。
(7)析出
許多地方文獻收錄于大型叢書、文集、報刊等文獻中,可通過復印、摘抄、剪輯等手段收集、匯編。
3、做好地方文獻資源保護工作
高校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中,有一定數量的古籍,善本圖書也較多。保護好古籍,做好古籍整理搶救工作,至關重要。
(1)做好常規保護工作
搜集到的文獻,入館后即應逐一登記,并按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予以科學分類。由于地方文獻存世較長,大多散落于民間,其傳繼過程缺乏記錄,難免出現真偽不辨的情況。對此,應特邀古文獻專家進行考辨,確定其真偽,以免錯訛流傳。要做好古籍防蟲、防光、防潮、防鼠、防火、防水、防盜、防塵等8防工作,要改善古籍書庫的保管條件,做好溫濕度和光照灰塵控制,配置各類護書用品,把古籍的自然損壞率降低至最低限度。
(2)培訓古籍管理人才
隨著古籍管理和復制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信息服務機構之一的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資源建設必須重視人才培養,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熟悉和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不斷地接受繼續教育,向知識化、科學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適應新技術的發展要求。培養一支有知識、事業心強、能吃苦、肯鉆研的高素質開發研究的專業隊伍,這支隊伍的組合既要有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人才,也要吸納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專業人才,這些人才的綜合使用,有利于地方文獻開發和咨詢工作的開展,各學科之間能互相取長補短。還要配備有經驗的進行深層次加工和開發的人員,還要提高其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拓寬歷史文獻知識、補缺地域文化知識、強化咨詢服務知識和更新信息技術知識等,才能保證地方文獻服務工作高水平地持續發展,這也是完成數字化特色館藏資源建設任務的基本保證。因此,要舉辦古籍保護人員學習班,選派有關人員外出學習,或請古籍保護專家講授古籍保護知識和技術,提高管理人員的古籍保護意識和古籍復制與修補技術。
(3)搶救瀕危古籍
目前,由于古籍保護人才不足,經費短缺,地方歷史文獻由于存留年代久遠,常見破損、殘缺、污漬,損毀比較嚴重。因此,應在不改變其歷史原貌的前提下,用規范的科學手段予以修復、養護,采用現代技術手段予以保護,如進行修補、限制借閱、采用復印本流通、進行電子化、數字化存儲等。
4、加強地方文獻資源研究和開發利用
對區域性高校圖書館來說,地方文獻作為一種稀有的寶貴文獻資源,其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利用。特別是從區域文化建設的地區性、專屬性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來看,能否在做好地方文獻資源的搜集、整理、保護、收藏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做好利用工作,是直接決定著地方文獻建設工作成敗與否的關鍵性環節,也是這項工作能否健康開展,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建立地方文獻研究室
應建立地方文獻研究室或閱覽室,地方文獻實行集中管理,單獨分類、編目、排架,以利于資料查詢、研究和保護,提高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同時,要密切聯系本校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和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文獻資源服務,并把重點放在地方課程建設、鄉情、區情教育、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上。例如大理學院圖書館的“南詔大理歷史文化資料室”,有專人負責,定期開放,為研究南詔大理文化提供了資料保障。
(2)為校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服務
就是把地方文獻作為專有資源,獲取與校際乃至于國際間文化交流的資本,使之成為既不改變其地方文化屬性,又成為民族、世界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賦予其新的存在價值。
(3)為文獻原主和生成單位服務
就是與地方文獻的捐贈單位、個人,文獻搜集、制作單位、個人保持永久的交流關系,并為其提供優質服務,以利于更好地開展后續文獻和更大范圍的文獻搜集、整理工作。可以舉辦各種專題地方文獻展覽。通過展覽充分發揮地方文獻信息的宣傳教育功能,讓社會各界了解本地的歷史,了解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可利用這樣的機會大力宣傳利用地方文獻的效果,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增強圖書館的社會影響,提高地方文獻的利用率。
(4)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
高校圖書館應采用現代化手段建設一個較為全面的、便于大眾使用的地方文獻數據庫系統,以實現信息暢通、資源共享。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起點要高,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除傳統的一次文獻利用外,還應向讀者提供書目索引、文摘、專題匯編、主題綜述、全文檢索等方面的深層次地方文獻服務。對地方文獻的加工不應只是簡單地分編登錄,而應廣泛應用激光照排、影視、計算機、網絡通訊、縮微、多媒體等現代技術將分散于不同文獻的地方信息分析出并予以整序、儲存,編制地方文獻書目索引、聯合目錄、專題書目,向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產品。例如,將地方特產、地方名人、風土民情、旅游景觀等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建立地方名優產品數據庫、人物資料數據庫、風土民情數據庫、旅游資料數據庫等,為社會各界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遠程傳輸、網絡互聯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
(5)成立地方文獻研究會
高校圖書館應和民族文化研究所共同組織開展地方文獻研究活動,成立地方文獻研究會,并組織研究小組,聘請地方文獻研究專家、學者當顧問,聘請文化教育界領導進入研究會理事班子,吸收有一定學識和研究能力的館員到研究會來。會員一方面開展地方文獻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協助圖書館采集整理地方文獻,實施研究與整理資料相結合。會員可深入名人故里、景點景區、文物保護單位等開展調查研究,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探索本地區文獻保護、文物利用、旅游資源開發等經濟發展之路。有價值的論文可報送市、縣委及各級政府部門,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6)地方文獻為經濟建設服務
利用高校文獻管理的人才、條件、資源優勢,為推動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提供外借服務,并可參與有關的研究活動。地方文獻中的科技知識、致富信息、實用技術對本地區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具有直接或間接地指導作用。圖書館應把館藏地方文獻及其研究成果轉化為信息產品,使之轉化為生產力,走藏、研、產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龔菲.我館民族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研究[J].圖書館,2006(01).
[2]李玉梅,遲偉凡.略論我國研究大學館藏建設的特點或成因.圖書館論壇,2006(02).
[3]陳振輝.高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建設[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7(4).
[4]澤波,格勒.橫斷山民族文化走廊[M].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8.
[5]檀向群.淺析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J].池州師專學報,2006(05).
[6]貢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研究[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6(08).
[7]余春.圖書館期的信息資源整合[J].貴圖學刊,2004(3).
[8]王東升.論21世紀圖書館發展的社會化特征[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1(2).
(作者簡介:劉龍(1964.10-)男,1988年7月畢業于天津商學院管理工程系商業圖書情報專業。副研究館員,現在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學院圖書館工作。主要從事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與讀者服務工作研究,發表專業論文三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