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天 邸智泉
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已經落下帷幕,綜觀參評的電視新聞作品,筆者作為評委有三點感受:一是體會到獲獎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那些優秀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為推進我國電視新聞改革所做出的貢獻。二是在獲獎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有創新的精品,電視媒體只有涌現更多這樣的力作才能增強傳播力,提升影響力。三是從參評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存在的不少問題,從中反映出某些作者思想不夠解放,新聞觀念比較落后。有些電視新聞類別相對較弱,如新聞訪談和新聞欄目,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顯得創新不足。筆者從獲獎的71件電視新聞作品中,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評析,希望能夠給電視新聞工作者一些借鑒與啟迪。
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基本上來自主流媒體,既體現正確的輿論導向和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又能以民生視角做好這些主流新聞,成為近年來電視新聞改革的主要方向。僅以參評電視消息的作品為例,民生視角的新聞接近三分之二,其中有不少屬于時政新聞。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但是如何選取一個好的切入口進行宣傳報道,頗能考驗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和業務能力。其中,新聞專題一等獎作品《小鎮民警維穩事》就是一部以小見大、以情感人的力作。受國際金融風暴沖擊,以外向型服裝加工業為支柱的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爵溪在2009年出現了企業大面積停工倒閉、大批外來務工者失業現象,給當地社會穩定帶來嚴峻的挑戰。作品以邊防民警王輝千方百計幫助七千多名失業務工者找工作為切入點,用鮮活的事例,樹立了一位主動應對金融危機、積極奮戰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主戰場前沿的警察形象。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九下爵溪蹲點,跟蹤拍攝采訪了大量素材,從大量瑣碎的近乎雷同的素材中挖掘、提煉,形成報道主旨和視角。每天十幾個小時的電視記錄使記者抓取了許多真實感人的細節。作品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全國多家主流媒體對王輝的事跡進行跟進報道,全國公安邊防部隊也對他的事跡進行了推廣和嘉獎。
民生視角在國家領導人活動的報道中也體現出來,如電視消息一等獎作品《胡錦濤總書記考察國慶期間北京安保、交通和旅游工作》。作品選取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特定的節日,著重表現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基層事務和群眾生活的關懷。作品通過寫實的拍攝手法、精巧的編輯技術以及大量現場音效和群眾場面的運用,如實地將領導人心系群眾,群眾愛戴領導的感情表現出來。通篇莊重而不失熱鬧、嚴肅而不失溫馨。現場感和儀式感是電視新聞區別于其他媒體新聞的一個顯著特點。一方面通過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活動,展示他們一絲不茍、心系百姓的公眾形象;另一方面也會傳遞一些重要的信息。如胡錦濤總書記在與普通老百姓的接觸中反復道出的祝福和愿景,也反映出執政黨和政府建設強大國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決心和信心。
參評作品中輿論監督的比例也不小,民生視角也體現在批評報道上,如消息二等獎作品 《聽證會上的驚天一“拋”》。近年來,聽證會變相成為“聽漲會”的情況較為普遍,備受公眾的質疑和詬病。臨近歲末,哈爾濱市又宣布要將自來水價格上調33%,市民普遍認為漲幅過大。但聽證會上32名代表中有31名一邊倒地同意漲價,聽證會成了名副其實的“聽漲會”。聽證代表劉天曉,多次舉手想要表達反對意見未果。記者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點。當劉天曉由于得不到發言的機會,憤怒地將桌上的礦泉水瓶拋向主席臺時,終于爭取到發言機會并表達了民眾的心聲,記者及時地拍攝到了全過程,獨家捕捉到這個具有新聞價值但又轉瞬即逝的珍貴瞬間。盡管從電視畫面上看有點暴力傾向,但瑕不掩瑜,仍不失為一部優秀作品。這條消息播出后,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觀眾表示,報道雖短,卻非常震撼,并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心聲,而有關價格調整是聽證會還是“聽漲會”等問題,也成為當時公眾熱議的焦點。
自中央提出改革會議報道和減少領導人活動報道以來,會議新聞已大為減少,但“官本位”思想、鏡頭向上不向下的意識在一些電視新聞記者頭腦中仍然根深蒂固。此次參評的電視消息中就有三件是以領導視察為主要內容的,最終都落選了,問題就在于錯把領導人的行為看成新聞的主體。誠然,領導的活動可以為新聞價值加分,但它不一定都是新聞事實的主體。報道的不平衡和信息的不對稱,往往讓公眾感到主流新聞不可信,哪怕它是真實的。
近年來,中國電視逐漸進入了評論時代。參評的電視新聞評論中也不乏精品佳作,這些作品紛紛把視點聚焦當今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如房價、環保、亂收費等問題。電視新聞評論一等獎作品《溫州:望“樓”興嘆》說的是,2009年溫州房價一度瘋漲,創下新樓盤開盤均價全國第一的紀錄。一個地級市,如此高的房價,讓人匪夷所思,也讓業界人士迷惑不解。本片首先把鏡頭對準了溫州樓市的火爆場面以及出現的售樓假搖號、群眾砸盤等事件,然后從多個角度分析造成溫州樓市瘋漲的原因。記者經過調查分析,發現在高房價的帶動下,溫州地下金融暗流涌動,危機四伏;高房價還帶來企業大規模外遷、人才難留,企業遭遇“成長”煩惱,溫州經濟轉型升級嚴重受阻;高房價還帶來危險的經濟泡沫,帶來高消費,使溫州城市生活品質下降,溫州離宜居城市越來越遠;高房價帶來的炒房高利潤,容易滋生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節目在最后還提出了平抑溫州房價的幾點建議。本片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分析透徹,建議中肯,有理有據,一氣呵成。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不僅引起觀眾共鳴,更引起溫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10年3月,溫州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住房保障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19條意見,其中還提出取消開發商20%的自留房政策來加強對投資性炒房的打壓力度。至此溫州房價快速增長勢頭得到較好的抑制。
獲新聞評論二等獎的 《順德緣何要當全國機構改革先鋒?》是一部思辨性和前瞻性俱佳的新聞評論作品。在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廣東順德率先于2009年9月啟動黨政機構大部制改革,對廣東乃至全國1700多個縣級黨政機構具有示范和借鑒的意義。作為地方媒體,佛山電視臺一直緊密關注改革進程,對改革的一舉一動都作了翔實的記錄。在大部制改革進行到第55天,恰逢順德行政中心按照16個大部門調整布局后,正式對市民開放。記者抓住這一時機,對大部制的成效展開深入評論。為了將主論點闡釋清楚,記者花了大量時間,精心組織人員,多次走訪市民、政府機關、大部制改革實施者及專家,尤其針對大部制改革前后,順德部門面貌發生了什么變化,給市民帶來什么樣的實惠,以大量的新聞事實、群眾意見作為論據,以專家學者的觀點來論證,從順德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為何要這樣改,改革的成效等方面進行論述。作品論點鮮明,論據真實客觀,時效性強,還充分運用資料畫面和音樂等手段,使評論更加豐滿,富有感染力,作品播發后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2010年4月29日,廣東省“富縣強鎮現場會”在順德召開,廣東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順德大部制改革。盡管大部制改革成效還有待進一步檢驗,但它在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的標本意義已經顯現出來。廣東省“富縣強鎮現場會”在順德的召開也印證了這一評論的前瞻性。
有的作品雖然作為新聞專題送評,但也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評論色彩。如獲電視新聞專題二等獎的《透視中國姓名權第一案》就是這樣一部意義深遠的作品。如何協調好公權力與私權利關系是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姓名權第一案——趙C案引發了全國廣泛關注。記者從趙C事件發生起就對其進行了兩年的持續關注。記者在全國獨家記錄了此案一審、二審的庭審全過程,并在二審后對新聞事件的核心當事人——趙志榮進行了獨家采訪。庭審結束后,記者第一時間趕赴武漢,邀請中國民法學著名學者、武漢大學法學院張里安教授就此案進行點評,增加了片子的深度和廣度。此片巧妙從公權力與私權利相互博弈的角度切入,使全片既有很強的可看性——有博弈就有故事,又有高遠的立意——如何協調好公權與私權的關系。全片生動流暢、結構嚴謹,結尾意味深長——進一步提醒國家機關要嚴格按照程序行使公權力。該片播出當天,不僅獲得了收視率5.60、市場份額17.38的優異表現,還被新華網、新浪、搜狐、網易、優酷、酷6、迅雷等各大網站轉載。事實表明,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主流媒體有能力引導網絡媒體,主導社會輿論。
從整體上來看,參評的電視新聞評論作品相對偏少偏弱。不少參評新聞評論的作品其實只能算是新聞專題,述多評少,只述不評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筆者認為電視新聞評論不應該只有一種節目形態,也不應以《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為唯一的范本,不應把調查性報道和輿論監督等同于新聞評論。其實,新聞類談話節目也是一種很好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形態。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可分為事件性新聞直播和儀式性新聞直播。此次評定的6件作品中,有兩件屬于事件性新聞直播,有一件兼而有之,這三件作品分獲現場直播一、二等獎和國際傳播一等獎,這也說明了事件性新聞直播更具有新聞價值。如獲得現場直播一等獎的 《萬里追光明》就是基于一個感人的新聞事件。黑龍江省大慶市的眼科醫生在西藏義診期間,發現了一個七個月大的藏族白內障患兒德慶普尺。因為當地不具備手術條件,醫生把幾乎雙眼失明的孩子,接到了萬里之遙的黑龍江進行手術治療。黑龍江電視臺記者隨隊在西藏采訪時了解到這個重要的新聞線索,決定進行現場直播。這一直播以衛星傳送的方式,連接哈爾濱、大慶和西藏謝通門縣的三個現場,展現醫生為德慶普尺做手術的過程。作品通過最生動、最具時效的電視手段,表達了藏漢一家、手足情深的主題。新疆“7·5”事件后,黑龍江電視臺與新華社、大慶電視臺聯合直播了藏族嬰兒的復明手術,顯示出媒體高度的政治責任感。
本屆增設了國際傳播獎項,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盛典”國慶60周年特別節目》獲此殊榮。國慶60周年“盛典”直播不僅現場實錄了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而且具有很強的儀式傳播價值。為了讓觀眾提前了解國慶大典內容,并對氣氛進行預熱,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選擇在閱兵儀式和焰火晚會前進行直播。經過數月的精心策劃,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區及周邊共設置了23個單邊報道點。為達到最佳效果,直播組和文藝中心反復磨合,進行了四次完整演練。直播運用了飛貓高空索道攝像、航拍等先進的拍攝手段,前方記者團隊和后期導演系統精誠合作。直播創造了高收視率,播后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觀眾評價這是一次“莊重不失活潑、宏觀不忘細節、大氣又貼近”的精彩報道。中宣部、廣電總局也給予高度評價。這一國慶直播不僅展示了央視直播的雄厚實力,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國家形象。
一言蔽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民生視角、觀點傳播、現場直播已成為我國電視新聞改革的主要趨勢。筆者認為,電視新聞應追求民生新聞時政化,時政新聞民生化,即民生新聞要有廣闊視野,時政新聞要貼近百姓。希望有一天“民生新聞”在我國作為一個歷史產物而消失,因為到了那一天,無新聞不民生。與此同時,傳播觀念和專業素質仍須不斷加強,電視媒體需要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不斷地增強自身競爭力,才能在社會轉型和媒介融合的沖擊下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