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選偉
近幾年,各地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風生水起,影響力不斷增大,受到了觀眾的歡迎。民生新聞火爆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低俗化、瑣碎化等。然而,各地電視人正在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新的嘗試,民生新聞出現了新的動向,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不同的民生新聞欄目,有不盡相同的定位,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零距離》的口號是“南京零距離,就在你身邊”,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小莉幫忙》的口號是“小莉幫忙,越忙越幫”。從它們的口號中,能發現民生新聞宗旨的變化和發展。這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從“關注你”到“幫助你”,不少民生新聞欄目都有為觀眾幫忙的節目。
《小莉幫忙》原來是河南臺民生頻道品牌新聞欄目《民生大參考》中的一個小新聞板塊,自2008年創辦以來因其節目形式獨特,服務性強而深受觀眾好評。2009年,民生頻道為進一步擴大民生定位的外延與內涵,特意將這個小新聞板塊擴大至40分鐘,增加內容含量,加強采編力量,重新包裝,形成一個獨立的欄目。改版后的《小莉幫忙》欄目,堅持一貫的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的宗旨,并弱化了新聞功能,強化了服務功能。
《小莉幫忙》以一對一幫助老百姓解決現實問題為內容。當市民遇到孩子上學難,發生醫療事故,遭遇到買房陷阱、裝修糾紛或家人失蹤、學生上網成癮、黑網吧猖獗,以及水電氣暖、衣食住行、家庭糾紛等等日常生活困難,都可以找《小莉幫忙》欄目。該欄目的出鏡記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小莉”,每個“小莉”都會認真地為求助者幫忙,采訪、調查、解決各種難題。
《小莉幫忙》欄目的幾位女記者以采訪者、調解者、評判者身份出現,站在相對的弱勢一方,找對方或有關部門去解決問題。有時要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小莉”們還要跟蹤報道,連續關注。他們不是為了新聞而報道,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報道,一直到把問題調查清楚或解決了才罷休。連續報道、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紛紛出現,這些讓觀眾看起來比較過癮。
《小莉幫忙》借助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不但監督問題,而且要促成問題的解決。增加了記者采訪報道的難度,加大了報道的參與度,從原來講究客觀報道的旁觀者立場進而成了參與式報道中的參與者、調解者和評判者。這是《小莉幫忙》欄目的一大突破,也是其一大亮點。該欄目在一定程度上使觀眾與新聞報道中的當事人走得更近了,在新聞的接近性、相關性、服務性上做到了極致。
《小莉幫忙》欄目雖然開播時間不長,但以其鮮明特色、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當地觀眾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觀眾能在其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話語權,“有事找小莉幫忙”漸漸成為當地觀眾遇到問題時的選擇之一。
民生新聞不僅能傳播信息,還能為民眾排憂解難。它將新聞告知功能、輿論監督功能與社會服務功能合而為一,這本身就是一種媒體角色的轉換,是一種創新。
當然,像《小莉幫忙》欄目這類參與式報道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潛在問題:這種參與的度如何把握得當,記者的傾向性如何控制,以免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有些報道為了突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記者極有可能出現媒體審判和硬性包辦解決問題的現象。另外,記者、主持人應如何保持平衡報道的心態,不隨意將主觀感情帶入節目,以免造成新聞的不公正不公平?
打破傳統的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報道中“觀察者”與“參與者”的界限,需要勇氣和魄力,更需要理性和智慧。從目前該欄目的觀眾反應來看,滿意度還是比較高的。如何保持報道長期的公正性和公信力,還需要電視人繼續實踐和不斷總結。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邵培仁:《傳播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01-203頁。
3.蔣 宏,徐 劍主編:《新媒體導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苑志強:《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解讀報告》,2004年11月
5.[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