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圣林
要務一,捕捉新問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農村改革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需要新聞媒體練就一雙“慧眼”,及時捕捉和發現新問題,深入分析研究,進而提出解決的思路與辦法。如,2004年開始的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是支農政策中最直接、最實在、最受農民歡迎的政策,但在一些地方,種糧農資綜合直補發放的方式和時間與實際情況脫節,有田的人不種甚至拋荒也拿補貼,這種分配不公的現象,直接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農資綜合直補應該補給誰?怎么補才更合理?又如,家電下鄉讓農民得到實惠,但有的地方兌現補貼手續繁雜,農民買了下鄉家電之后,也面臨售后服務問題,甚至有不良商販打著“農電下鄉”的旗號,賣假冒偽劣商品,坑農傷農。媒體不僅要解讀好惠民政策,更要關注政策的執行過程,讓好政策收到惠民利民的最佳效果。要務二,順應新變化,促進新農村建設。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與要求,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新聞媒體加強“三農”報道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我們要拓寬思路,開闊視野,轉換角度,捕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聞。當今的農民已不是傳統意義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他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農民,既是“農民”又是“工人”,“三農”報道不可忽視這一新情況、新特點、新變化,要以“變”應“變”,不斷提高“三農”報道水平。要務三,傳播新理念,引導培育新型農民。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過去,農業生產靠的是勤勞和經驗,靠的是“老天的恩賜”(風調雨順),現在,農業生產更多靠的是投入,靠的是技術、設施、信息;過去,農民生產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現在,農村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紛紛涌現,農民開始“抱團作戰”,有組織地闖市場;過去,農民只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現在,土地流轉帶來了規模農業、規模經營,有的農民還與企業結成了緊密、半緊密型的合作關系,按企業要求進行生產,甚至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為企業的股東……在忠實記錄農村時代變遷的同時,對新生事物的大量報道,有助于更多農村觀眾開闊視野,促進觀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