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萍,秦海權,潘 浩,劉 紅,錢 珺
(同濟大學 體育教學部,上海200092)
華東地區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就業意識與職業現狀調查研究
姜麗萍,秦海權,潘 浩,劉 紅,錢 珺
(同濟大學 體育教學部,上海200092)
以華東地區的復旦大學等9所普通高校的在校高水平運動員和近5年畢業的高水平運動員共491人為調查研究對象,了解到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中,超過八成的學生從事與體育無關的工作,沒有學生在政府機關工作;近半數學生在國企和事業單位工作,且半年內勝任工作;近半數學生依靠家長等親朋好友得到工作;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是他們的就業競爭優勢,英語水平低和計算機能力差限制他們的職場發展;在校生期望的薪酬高于畢業學生的實際薪酬;在校生期望的工作地區與畢業學生實際工作地區相一致,近七成學生在華東地區就業,無學生在西北地區就業;選擇工作單位時,已畢業學生首選工作單位發展前景,其次是個人發展空間;在校生則相反。
高水平運動員;普通高校;就業現狀
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的金融危機,給擴招后的大學生就業市場造成了更大的困難和挑戰。高水平運動員是國內高校招生計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既可以從事與體育有關的工作,也可以選擇大學所學專業去獲取工作和實現就業。然而在大學生就業普遍困難的情況下,這個人群的就業狀況、職業規劃、體育特長經歷對其職業規劃的影響等方面的狀況究竟如何呢?
本研究就是針對以上問題,對華東地區9所普通高校在讀高水平運動員和近5年畢業的高水平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并對相應學校的體育部有關專家和學生工作方面的老師進行訪談,以了解高水平運動員的就業心理準備、擇業意向和生涯規劃等方面現狀;并對在學校和已畢業學生的就業狀況進行比較,為有關部門分析這個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和現狀提供可資參考的信息,以期改善對高水平運動員的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提高其個人生涯發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河海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昌大學、廈門大學等9所綜合性高校的在校高水平運動員(下文簡稱:在校生)共計420名進行問卷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辦法對近五年已就業高水平運動員(下文簡稱:畢業生)隨機抽取71名進行問卷調查。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利用學校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大學生就業相關政策、書籍和文獻,為本研究調查問卷的研制和后續調查研究提供理論準備和研究基礎。
1.2.2 調查研究法。于2009年10月-2010年5月,采取問卷調查法了解高水平運動員就業心理準備、擇業意向以及生涯規劃意識等方面現狀;了解畢業生在職工作現狀、求職前的準備情況、就業途徑等方面信息。
問卷調查由專人負責,對在校生采取現場發放和回收的辦法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30份,有效問卷420份,問卷有效率98%;對畢業生采取電子郵件與紙質發放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0份,有效問卷71份,問卷有效率89%。
1.2.3 比較研究法。通過調查結果,對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就業意識、就業途徑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尋找高水平運動員就業方面的特征,為學校有關部門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改進措施。
1.2.4 數理統計法。本研究調查所得數據均采用大型數據統計軟件SPSS17.0和EXCEL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
2.1在校高水平運動員就業準備和就業意向調查結果
2.1.1 超過半數學生對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60.5%和15.2%的學生表示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感到比較樂觀和樂觀。其余有17.6%的學生感覺迷茫,6.7%的學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對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
2.1.2 近半學生愿意“先就業后擇業”。調查結果顯示,有45.2%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有25.2%選擇“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還有15%的學生選擇暫時不就業,繼續讀書深造。自主創業的學生占總數的12.1%。在校生的就業想法比較符合社會實際,愿意先就業后擇業。
2.1.3 絕大多數在校生迫切需要職業生涯發展方面的教育和指導。調查結果顯示(詳見表1),占調查人數46%的在校生沒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目標,還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說不清或者不了解自己畢業以后適合從事什么性質的工作,88%的在校生表示非常需要或者需要職業生涯發展方面的指導和教育。

表1 在校生職業規劃調查結果
2.1.4 學校招聘會是學生首選的就業渠道。調查結果顯示(詳見表2),60.5%的在校學生不了解學校相關就業流程或就業制度;就業信息獲得的渠道,列前三位的是學校招聘會、親朋好友關系和人才市場,而就業網、信息欄、媒體等則列后。說明在校生對學校招聘會的信任度非常高,也比較青睞親朋好友的社會關系,相對虛擬的媒體、網絡則關心度較低。

表2 在校生就業流程、政策了解度和預采用就業渠道調查結果
2.1.5 解決問題、溝通協調和承受壓力是高水平運動員的強項。綜合素質自我評估的結果顯示,分別有31.7%和29.0%的在校生認為解決問題和溝通協調的能力是自己的強項,其次是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多達31%的學生表示工作或實習經驗是弱項或是欠缺的。
2.2已畢業高水平運動員就業現狀調查結果
2.2.1 近半數畢業生在國企和事業單位就職,無學生在政府機關工作。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學生在國企和事業單位工作;民營、私營企業和其它單位工作略低于上述單位比例,占總調查人數93%,7%的學生在三資企業工作。這個結果可能和現行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有關,因為高水平運動員盡管入學后在文化學習方面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國家統一的公務員文化課考試方面,與其他考生競爭時,還是處于明顯的弱勢,通過考試的幾率非常少,這也是這個特殊人群中,鮮有在政府機關工作任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2.2.2 目前工作與體育特長相關的比例較低。調查結果顯示,體育特長與現在工作性質相關的比例較低,占18.3%,超過半數的學生從事與大學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余下25.4%的學生從事與體育專長或者學習專業不對口的工作。說明高水平運動員在選擇進入高校學習的時候,潛意識中已為將來的工作轉型作了鋪墊,許多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對所學專業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市場營銷專業,高水平運動身上的特質非常適合從事市場營銷工作。

表3 目前工作性質與其專業對口的調查結果
2.2.3 大部分畢業生不足半年時間能適應工作。調查結果顯示,46.5%的畢業生在三個月到半年能勝任自己的工作,而選擇上崗即可和一個月左右的畢業生都是18.3%,只有極少數選擇一年左右和兩年以上。高水平運動員畢業后的工作適應能力較強,都能在短期時間內勝任自己的工作,符合他們的特質。
2.2.4 在校期間落實好工作的居多數。調查結果顯示,近85%的畢業生是在大四或者大四以前就獲得了第一份工作。14%的學生在畢業后半年到一年以上才得到第一份工作。
2.2.5 綜合能力是就業競爭的最大優勢。調查結果顯示,占47.9%的畢業生認為綜合能力是最大的競爭力,而社會關系、體育特長和學歷也是他們的有力的競爭砝碼,分別占15.5%、14.1%和12.7%。體育特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尤其是社會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的體現都有功不可沒的作用,而這些能力對學生就業的作用也可見一斑。
2.2.6 親朋好友對就業的幫助最多。調查結果顯示,46.5%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認為親朋好友給自己的幫助最大,其次是已畢業的隊友,占34.2%,極少數選擇了就業指導中心老師。說明這些學生比較依賴家人、朋友和老師,依靠自身力量獲得工作的學生比例非常低。

表4 就業過程中提供最大幫助人群調查結果
2.3在校高水平運動員和已畢業高水平運動員就業方面問題的比較研究結果
2.3.1 在校生就業期望地區與畢業生工作單位所在地區一致性較高。比較結果顯示,在校生就業期望地區和已畢業學生工作單位所在地區比值最大的均在華東地區,分別為39.8%和66.2%,其次是華南地區和華北地區,也有少數學生就業在東北地區和華中地區。這個可能和被調查學校都處在華東地區也有很大關系。學生在讀的幾年里,對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有了更為直接的了解和感性的認識。相對欠發達地區來說,華東地區在就業機會、意識形態、文明程度、經濟發達等許多方面的優勢,對學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許多偏遠地區的生源,畢業后也愿意留在華東地區工作。
2.3.2 在校生期望月薪高于畢業生的實際水平。比較結果顯示,在校生期望月薪集中在5 000元以上,占40.7%,而畢業生的實際月薪水平低于期望值,5 000元以上僅占26.8%、2 000~3 000元和4 000~5 000元的分別占22.5%和21.1%。
2.3.3 在校生就業期望單位與已就業學生單位性質一致性程度較低。比較結果顯示,在就業單位性質上,在校生和畢業生有比較明顯的差別。在校生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期望程度較高,分別為25.5%和29.8%,而調查中的畢業生沒有在政府機關就職的。在校生對國企、民營/私營企業期望比例要明顯低于畢業生。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是現在的熱門單位,考慮到工作穩定、收入較高,在校生有這樣的選擇也是理所當然。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校生在就業前,有許多人會嘗試公務員的考試,希望可以得到政府機關的工作,但是成功的學生少之又少。這也是沒有被調查畢業生在政府機關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2.3.4 在校生和畢業生就業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有差異。就業時考慮的首先因素調查發現,在校生將單位給自己提供的發展空間排第一位,為26.9%,低于畢業生的31%。單位發展、薪酬福利位列第二、第三,分別占21.4%和15.2%;畢業生則首選單位的發展前景,占45.1%,其次是個人發展、工作地點,分別占31%和11.3%。從中可以發現,在校生理想中的工作應該首選顧及自身的需求,其次才是單位的發展。而被調查的畢業生中,在私營企業工作的學生占很大比例,他們希望單位有好的發展,可以惠及到自身的利益。以上結果顯示在校生和畢業生在選擇工作單位時考慮的因素有差異性。這個結果和2010年8月9日青年報上刊登的大學生工作3年內跳槽情況調研結果相一致。
2.3.5 在校生和畢業生就業渠道選擇有差異。對比圖顯示,在校生傾向于學校招聘會、親朋好友和校外人才市場獲得工作,分別占32.4%、28.6%和23.3%;而畢業生獲得工作大都通過親朋好友的關系,占了36.6%,遠遠高于其他渠道。說明在校生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得工作,而真正就業時,遇到的障礙、困難以及親朋好友提供的機會可能都是比自己的努力更為直接和優越,所以畢業生在第一份工作很大部分是獲益于親朋好友的幫助。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高水平運動員,無論是還在讀或已畢業的,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對自己就業方向不明確,或者說在選擇工作性質時,猶豫不決,不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也不清楚有關就業的政策和流程。分析可能造成以上現狀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運動經歷給他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選擇以運動特長去工作還是以現在所學專業去就業,成為一種糾結和矛盾。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從運動訓練開始,到進入大學學習,家長給予他們太多的幫助和關愛,以至于在就業時,他們會更多依賴家長的社會關系,一旦自身尋找工作遇到困難時,很容易選擇放棄自己尋找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此時家長們給予的幫助就是最直接、最體現優越性的了。很多學生不清楚學校比較完善的就業幫助、就業教育和就業政策流程等。可能和他們學習主動性低、自學能力差也有一定關系。已畢業的學生認為英語水平和計算機能力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希望對在校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要求、培養和教育。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這些學生應著重做好職業規劃教育,在選擇與體育運動相關工作時,教練員、班主任和有關學生工作的老師要給予重點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更好地就業。
約有三分之一的在校高水平運動員評價自己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協調溝通的能力,工作經驗是欠缺的方面,而已畢業高水平運動員認為綜合能力是就業的最大競爭優勢,顯然兩者認識的差異性很大。根據許多專家和本人的經驗,高水平運動員在社會適應性、抗挫折、勇于挑戰、團隊協作等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性格開朗、身心健康、外形陽光,又是他們就業時的另一長處。而學習底子薄、文字表達能力差是大部分學生的薄弱之處。調查中也可以看出,沒人進入政府機關工作。絕大多數高水平運動員半年內能迅速適應工作環境,這一點與他們的實際情況相吻合,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另外,他們目前月薪水平也能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他們在工作中的適應能力較強。
4.1 超過八成的學生從事與體育無關的工作,沒有學生在政府機關工作。
4.2 近半數學生在國企和事業單位工作,且超過九成的學生半年內能勝任工作。
4.3 近半數學生依靠家長等親朋好友得到工作。
4.4 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是高水平運動員的就業競爭優勢,英語水平和計算機能力限制他們的職場發展。
4.5 在校生期望的薪酬高于畢業生的實際薪酬;在校生期望工作與畢業生實際工作地區相一致,近七成學生在華東地區就業,無學生在西北地區就業。
4.6 選擇工作單位時,畢業生首選工作單位發展前景,其次是個人發展空間;在校生則相反。
[1] 同濟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同濟大學2008屆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報告[R].同濟大學,2008:58-67.
[2] 付寶森.新形勢下體育類畢業生就業基本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6(3).
[3] 趙登發.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與思考[J].中國教育教學研究,2007(11).
StudyofCareerandEmploymentOutcomesofHigh-levelAthleticGraduatesfromRegular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ofEastChinaRegion
JIANG Li-ping, QIN Hai-quan,PAN Hao,LIU Hong,QIAN 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 study of the career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of high-level athletic graduates from 9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st China region. Participants are current students (2010) and graduates in the past 5 years from Fudan University et al. 491 of students and graduat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By using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showing that more than 80% of these high-level athletic graduates are working in an area unrelated to their sports specialty. Among them, none are employed by government agency, and nearly 50% of them are employ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y demonstrated high competences to work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uring their half years’ employment. Among all these working graduates, 50% of these graduates found their job using resource from their parents,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se athletic graduates have higher than average general qua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their jobs. But they also show lower than average English and computer skills, which are drawbacks of their workplace success. Current students expect higher income than current graduates’ actual average income. However, there’s no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difference between current student’s expectation and graduates’ workplace. 70% of these current high athletic graduates are working in east China regions, no graduates is working in west-north China regions. While making the choice or decision of a job, graduates think employers development spa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spaces, while current students valued personal development spaces as their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job choice.
high-level athletes;regula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employment status
2010年上海市學校體育科研項目(HJTY-2010-C10)
2011-04-13
姜麗萍(1963-),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社會體育學.
1004-3624(2011)04-0056-04
·學校體育學·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