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瓜裂棗”和“錢學森之問”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是關(guān)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如何破解?解剖眼下熱火朝天的“藝考”麻雀,或可找到切入口。
人不可貌相,這是一句俗語,樸實而真切。但在當今的“藝考”標準中,這一樸素真理被忘卻了。有思想的藝考教師屢屢遭遇“糾結(jié)”場景:有的考生長相“硬件”不合“規(guī)定要求”,但是某方面很有天賦,才華初露。按照評分標準,評分教師不得不注明“大小眼、斗雞眼、招風耳、沖下巴、大腮幫、歪嘴巴”等等屬于“歪瓜裂棗”的特征,然后不管該考生多么優(yōu)秀,只好說一聲抱歉。
僅僅因為長相問題,就必須被擋在藝術(shù)院校門外?請教了從美國百老匯學成歸來的藝術(shù)家,他們不約而同地感到匪夷所思:藝術(shù)才能是第一要素,未來的演出,需要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有時候“丑星”的天地可能更廣闊,因為他們更接近普通人。這應(yīng)該是常識啊。為什么這樣的常識,在我們這兒還需艱難地“尋求共識”?幾十年不變的“評分標準”難道就不能變革一下?
不惟“藝考”,有的美術(shù)博士乃至古籍研究博士,因為英語達不到規(guī)定標準,硬是畢不了業(yè),惹得有的導師憤而抗爭乃至憤而辭職。這種不問目的只問標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在需要改革了。在此有必要提一下影星兼導演姜文的故事。假如當年不是中戲張仁里老師的“竭力主張”,姜文的“招風耳”就會成為致命的“歪瓜裂棗”而慘遭淘汰,更何況,當時的形體老師和聲樂老師都覺得姜文“差強人意”,而獨具慧眼的張老師在姜文的朗誦里聽出了幽默。張老師認為對演員來說,其他的缺憾可以彌補,但是幽默只能靠發(fā)現(xiàn)。你看看,一個好的伯樂是多么重要,否則,我們今天就缺了一位能“讓子彈飛”的先鋒影人。只是不知道,要是換了今天,一個張仁里老師的堅持是否有用?咱們還有沒有張仁里?
不由想到當年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過人之處:他始終堅持兼容并包主義,選聘教師不拘一格,只以能力學識為標準。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劉師培可以同時在北大任教,連著名的保皇黨人辜鴻銘也被邀請來講學;而魯迅,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差不多是一個只有中專文憑的大專肄業(yè)生;還有那個小學學歷的沈從文,也在北大任教。這樣的事情,要是按照現(xiàn)今“藝考”的選才標準,絕不可能發(fā)生。魯迅或許最多只能在圖書館當個管理員,而沈從文是否有資格給北大看門,還真難說!當年,蔡元培倡導的對“歪瓜裂棗”人才的兼容并包,醞釀成了一種巨大社會動力,對中國社會后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優(yōu)秀人才的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事關(guān)重大。人才從來都是千姿百態(tài)的,無論“品正貌端”還是“歪瓜裂棗”,只要有用,就該善待。如果我們的教育體制、人才選拔體制不能適應(yīng)“最大可能地善待人才”,就必須堅決改革。破解“錢學森之問”的手術(shù)刀,就掌握在全民共識手里。目下,不妨從善待“歪瓜裂棗”入手,走出“考生長相比藝術(shù)才能重要”的誤區(qū);然后擴而廣之,步步為營,打響教育改革的攻堅戰(zhàn)。人才興,方有國家興!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