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木森 謝如紅
劉木森:山東輕工業學院藝術學院教師
謝如紅:山東女子學院文化藝術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曉晨
公共藝術是一門年輕但又被人們廣為熟知的藝術,它無時無刻地存在于我們周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公共藝術設計的完美與否直接影響了公共環境的優劣,公共環境的優劣則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及文化生活。美國城市規劃學家沙里寧曾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現代陶藝是伴隨著西方現代科技文明和現代藝術的發展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現代藝術形式,是藝術家思想感情流露的物質載體。在習慣了傳統材料與創作手法的公共藝術作品之余,藝術家們都在尋找一種能充分表達藝術情感、返樸歸真、融于環境的材料進行公共藝術創作,環境陶藝應運而生。
環境陶藝主要是指在城市規劃內的公共區域范圍內設立的室內外陶藝,它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陶藝走出室內,脫離了文人墨客把玩觀賞的束縛,成為人民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公共環境的構成要素之一,其本身就是人們精神文明的進步。
在眾多公共藝術形式之中,環境陶藝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了公共藝術的表現語言,使公共藝術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元素。與其它公共藝術一樣,環境陶藝具有永久性,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不管你喜歡與否,它都會永久地立在那里,因此,環境陶藝又具有強迫性。環境陶藝決非是僅僅為了裝飾和豐富公共空間而存在,而是一種純粹的人文藝術表達,是與城市共同生長、與市民共同生活的藝術。國外一個藝術家利用兩年時間邀請小學生用廢磚和馬賽克塑造小城堡,既有娛樂性,又有藝術性,使孩子們從小就有一種參與藝術創作的自豪感。通過系列的具體的陶藝制作實踐,參與者體會了環境陶藝的內在價值,提高了自身的審美,在參與中拉近了人與環境和藝術的距離,產生了互動性。
現代繁忙的生活越來越使人感到壓抑與緊張,高樓大廈籠罩下的都市環境越來越使人渴望有一個親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場所。環境陶藝使用的是最遠古的陶土材料,其本身就與人有一種親和力。尤其是經過水的洗禮、火的熔煉之后的質感,更讓人產生想去親近的欲望。而陶藝質樸粗糙的質感和返樸歸真的精神內涵是其融入公共環境的先決條件。
環境陶藝已逐漸走進公共藝術領域,但它還不能一躍而成為公共藝術的主流形式,這需要一個過程。在現階段情況下,為環境陶藝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進行工藝革新以及拓展環境陶藝制作新途徑是環境陶藝成熟發展的關鍵。
現在比較流行的制作和燒成工藝大多適用于室內小型陶藝,對于室外陶藝而言并不太合適。在室外陶藝創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工藝問題。首先,室外陶藝在體量上較大,成型和燒成都較難,安裝也是問題。其次,在設計上要考慮適合環境,不能以小型陶藝的理念設計室外陶藝。另外,在色彩及釉的使用上也要講究。這些問題都是要靠工藝來解決的。要達到室外環境陶藝的設計要求,要對現有的工藝進行革新。
室外環境陶藝要適應大環境,它的裝飾手法及處理方法有別于室內其它藝術。環境陶藝基本上都較大,體積感很強,而室內陶藝的技法較為平淡,體積感相對較弱,形式多為浮雕、壁畫。有些看似很有體積感的作品放大后放在室外,明顯感到與小稿相去甚遠。這是因為室外環境藝術作品是要靠環境來“養護”的,它不是簡單地把室內藝術品放大擺放于室外環境,而需要環境的襯托,空間的融合,色彩的潤澤,要實實在在地暴露于大庭廣眾之下。因此,用高浮雕的形式制作浮雕式的陶藝,用雕塑藝術的成型方法加工環境陶藝,結合釉料的襯托,會有突出的藝術效果。
地域性簡單地說就是指地方特色。我國各地區的信仰不同,陶藝設計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環境陶藝既要體現出陶藝的美學因素,又要符合本地區的審美習慣,文化信仰、民俗風情等因素,也要與本地域的建筑環境相適應。在建設現代化的地域文化同時不忘與世界文化接軌,這是地域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民族性就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具有獨特價值的那些因素。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20世紀以來,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旨的強勢文化正影響到我國的民族性文化。在陶藝界,這個問題同樣存在。在環境陶藝創作中,提倡民族性,不能只停留于借鑒傳統的典型的民族文化符號的簡單平面上,而應體悟本民族的文化內涵,結合現代藝術觀念,創作出能體現高尚的民族品格、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環境陶藝。筆者曾參與創作了環境陶藝《華夏故事柱》,作品由8根陶柱組成,它取材于中國古代的經典故事,例如《孔融讓梨》、《聞雞起舞》、《曹沖稱象》等。
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于慶成擅長在民間生活中汲取營養,他的多數作品夸張地表現了生命的特征,具有原始的天真和質樸感,帶有強烈的民族氣息。
許多大城市都在建設大型公共廣場,其目的不僅在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更重要的是市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有個釋放心情的空間。環境陶藝要進入公共環境,當然要考慮到人與環境的這種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到陶藝應適合人們的審美情趣,符合大眾的心理狀態。而人民大眾的審美情趣又與其受教育程度和職業狀況緊密相聯,人們的受教育水平和職業狀況正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文化歷史背景的集中體現。因此,陶藝進入公共環境,除了自身要美觀,更重要的是符合人民大眾的文化層面問題以及城市的人文文化因素。這就要求陶藝家在創作前對城市歷史狀況、公眾的受教育狀況、審美趣味等作充分的調查分析,創作出符合公眾的審美品味和文化層次的環境陶藝作品。
西方公共藝術發展迅速的一大原因是主辦者多元化,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藝術機關、慈善福利機構等都能自覺地投資建設公共藝術,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多,并有法律保障。資金一般由社會名流組成的基金會協調,創作公開招標,鼓勵創作新觀念,并在新聞媒介上展開公開的藝術批評。政府設有專門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發展公共藝術上采取了“百分比藝術建設”的做法,以立法的形式有力地保證了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建設的經費投入,為環境陶藝介入城市公共環境打開了廣闊的空間。法國規定把建造公共建筑費用的1%撥給藝術家進行環境藝術創作。宗教組織更有專款,還有相當數量的公共藝術作品屬于私人捐贈。許多企業有藝術基金,日本就規定企業周邊的環境公共藝術由企業負責。
陶藝的成型和燒成工藝受到多方面的制約,成型方法也要看燒成方法而定,窯的大小又決定了不能燒制很大的陶藝。于是國內外陶藝家就大膽地嘗試了一些新的制作和燒成方法,在拓展環境陶藝創作新途徑方面做出了成就。
第一、堆砌成型。堆砌成型是把燒成的陶質單元個體按照設計好的形狀一個個堆砌而成。按照不同的需求,它可以堆成各種各樣的造型,簡單又有規律,而且整個作品十分完整。日本環境陶藝家土門邦勝的作品《strata》就是利用各種色彩的單元陶片堆砌而成的,作品生機勃勃,自由奔放,充滿了神秘感和韻律感。
第二、室外整體燒成。室外整體燒成就是直接在放置環境陶藝的位置創作并燒成的方法。這種方法也解決了陶藝無法做大,成型困難的弱點,是陶藝進入公共環境的新突破。它的創作過程是先在將要放置陶藝的位置成型,等干燥后在其下面堆滿干柴燒成。也可用高溫棉將陶藝包圍起來,形成窯的氣氛,保溫燒成。整體燒成保證了作品的完整性,也保證了作品色彩的統一性,而且由于火焰的不穩定性形成的色彩十分自然。整體燒成省去了搬運、安裝的麻煩,公眾可以觀看并參與到整個成型和燒制過程,使他們對環境陶藝有更深的了解。
第三、陶藝裝置的介入。“裝置藝術指通過錯置、懸空、分割、集合、疊加等手法對現成物品進行重新建構,放置到特定的展覽場所,同時賦予新的意義指向的一種藝術形式。”裝置藝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受到“波普藝術”、“極少主義”等觀念的影響,裝置藝術發展迅速。從80年代開始,很多陶藝家開始了裝置藝術的創作,使陶藝成為裝置藝術重要的語言。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出現了以成品的陶瓷、工業廢瓷、綜合材料和不需要燒制的粘土制作的裝置作品。陶瓷裝置作品需要考慮光、聲、色等諸多因素,通過新的形式增強視覺的效果,以便得到公眾情感上的共鳴。在裝置藝術走向興盛的時期,環境陶藝中還同時出現了錄像裝置、數碼裝置、行為裝置等。隨著藝術觀念的不斷創新,陶藝家們把許多材料融進了陶藝,擴充了陶藝內涵。比較常用的是把石頭、木頭、金屬和玻璃與陶藝有機地結合,解決了陶藝自身不好解決的問題。裝置藝術與現代陶藝的完美結合可能會成為今后環境陶藝進入公共藝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日本的中村錦平以使用成品陶瓷而聞名,其陶藝裝置作品《東京陶器探索》使用了多種生活中常用的瓷磚、工藝品以及廢棄的個人作品,給公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中村錦平的作品以色彩鮮艷的設計符號和日用物品為視覺傳達元素,既體現“日本趣味”,又傳承了日本文化的民俗特性。
第四、現代科技在陶藝創作中的綜合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為現代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創新的機會,高科技手法豐富了現代陶藝的表現效果,拓展了現代陶藝的創作領域。
目前,通過數碼技術和計算機處理與陶瓷絲網印刷相結合,開創了陶藝創作新的表現形式。將釉料借助于絲網印刷技術在陶藝作品上裝飾是較為先進的現代技術,也是近幾年許多陶藝家熱衷使用的裝飾手法之一。利用攝影技術把畫面轉移到陶藝作品上的一種新潮裝飾手法,也是近幾年流行的陶藝裝飾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將照片底片加工成貼花紙,然后裝飾于陶器之上,逼真而有趣。還有一些藝術家研究出了燒成后呈現金、銀等質地的各種陶瓷泥料,極大地豐富了環境陶藝的表現效果。挪威、日本等國家的環境陶藝壁畫表現形式多采用陶制含有平面彩繪和浮雕相結合,許多作品就是利用了絲網印刷技術以及攝影技術和其他現代科技手段。
環境陶藝雖然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公共藝術形式,但它自身的材料優勢及其文化底蘊逐漸融入了公共環境。環境陶藝對公共藝術的介入,是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何把二者完美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陶瓷材料的優越性,創作出獨具風格的環境陶藝,是我們今后研究的課題。藝術家應該充分發揮豐富的藝術創造能力,融合各種藝術的精華,為環境陶藝和諧的融入公共環境尋求更加寬廣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