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關鍵詞】河北容城;北城村;東漢墓;發掘
【摘要】2010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在配合津保高速鐵路建設的調查勘探中,于容城縣北城村發現了一座磚室墓,12月進行了發掘,出土隨葬品有陶器、漆器、銅錢等。經分析墓葬的時代為東漢中期。
2010年4月,為配合津保(天津-保定)高速鐵路的建設,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縣文物管理所對鐵路沿線進行調查時,于容城縣北城村村南發現了一座漢代墓葬,12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隨葬品,現簡報如下。
一、墓葬位置
墓葬(編號M1)位于容城縣城關鎮北城村南偏西,南距容城縣城約1公里,北距北城村約150米,北側20米有南水北調天津干渠東西通過(圖一),地理坐標39°04′06.7″N、115°51′16.4″E,海拔11米。墓葬所在地為耕地,自然地貌平坦。
二、 墓葬形制
該墓葬已被破壞,上部結構不詳。墓葬平面呈刀把形,方向185°。自南而北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和后室組成。不含墓道南北通長6.28米,東西寬2.12~2.66米,深1.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除墓道為土壙外,其余部位均以磚砌成。墓磚系長方形青灰色素面磚,長27厘米,寬15厘米,厚6厘米。
墓道土壙平底,東西寬1.36米,深1.8米,因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僅發掘靠墓室長0.6米的一段。
前甬道位于墓道與前堂之間。長0.8米,寬0.85 米,殘高0.87米。
前堂位于前甬道北側,東西橫長,西部寬出后室。長2.04米,寬1.18米,殘高0.27米。
后甬道位于前堂、后室之間。南北長0.92米,東西寬0.85米。
后室位于北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96米,東西寬1.52米。
墓壁砌磚除前甬道為順向錯縫平砌單行磚外,其余均為一兩臥砌法,殘存高0.4~0.9米;鋪地磚為整磚和磚塊,一字形橫向平鋪,單層;后室間有順向鋪磚,局部略有隆起,稍顯凌亂。
三、隨葬器物
該墓因遭破壞,隨葬品均出土于填土中,有陶器、漆器、銅錢3類,共27件。
1、陶器 共20件。大部分為泥質灰陶,有少量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
陶雞2件,泥質灰陶,手工捏制。M1∶9,公雞,頭昂尾翹,通體略顯瘦高,雞冠較顯。長9.5厘米,高9.5厘米(圖三,1)。M1∶8,母雞,體寬,頸短,尾部稍寬,通體顯得寬胖。長9.7厘米,高9.2厘米(圖三,2)。
陶豬1件。M1∶7,泥質灰陶,手工捏制,嘴較尖,前伸,眼眶凸出,背脊凸起呈薄刃狀,造型粗獷,形似野豬。長8.9厘米,高7.1厘米(圖三,4)。
陶犬1件。M1∶6,泥質灰陶,手工捏制,身體細長,通體較矮,微弓,四肢粗矮,頭略向右側,耳朵豎立。長11.6厘米,高6.9厘米(圖三,3)。
陶磨1件。M1∶10,為上扇,泥質灰陶,手工捏制,圓形,表面中部有一圓形凸棱,中間一道脊,形成兩個相對的半月形深槽,底面較平,有手捏的痕跡。直徑9.2厘米,厚2厘米(圖三,5)。
柳斗1件。M1∶14,泥質灰陶,模制,呈頭盔狀,口下部飾一周凹弦紋,其下通體飾繩紋。口徑5.2厘米,高5.5厘米,壁厚0.4~0.6厘米(圖三,7)。
陶盤1件。M1∶5,泥質灰陶,圓形,平底。徑35厘米,高2.5厘米(圖三,6)。
陶倉2件。泥質灰陶,模制,倉頂搭放在倉體之上,不連在一起;頂部結構相同,一高一矮。M1∶1,懸山式瓦頂,正脊中間平直,兩端向上翹起,兩坡做成溝槽使凸起部分如瓦垅,前壁中部偏上有并排兩個長方形氣窗,兩側壁中上部各有1個圓形氣窗。面寬26厘米,側寬12厘米,通高46厘米(圖三,9)。M1∶2,四壁較矮,無氣窗,面寬26厘米,側寬12厘米,通高28.5厘米(圖三,10)。
陶釜1件。M1∶3,泥質灰陶,圓形,敞口,平沿,斜腹,平底。口徑10厘米,底徑5厘米,高3.5厘米(圖三,8)。
陶樓2件。均殘缺。M1∶22,僅存底座。長方盆形,泥質灰陶,平底。長41.1厘米,殘寬18.3厘米,高7.5厘米。
陶灶1件。M1∶12,泥質灰陶,殘缺。不規則長方形,較寬一端有一拱形火門。長21.6厘米,寬18厘米,高7.5厘米。
陶奩1件。M1∶11,泥質灰陶。圓形,直口,直腹,下部內折,底部殘缺。殘高15.3厘米。
耳杯1件。M1∶4,殘缺。泥質灰陶,平底。
陶罐2件。僅存口沿。夾砂紅褐陶,皆為方唇、母口、斜肩。
陶壺2件。僅存口沿。泥質灰陶,M1∶17,微敞口。
陶鼎1件。僅存1足。泥質灰陶,扁平狀,手制。
2、漆盒1件,已成碎片。
3、銅錢6枚。銹蝕嚴重,為方穿圓錢,僅有兩枚可辨錢文為“五銖”。
另外,在填土中發現一些散亂的墓主骨骼,經鑒定為男性,年齡45歲左右。
四、結語
經調查,在建設南水北調天津干渠時,曾發現過一些磚室墓,出土了陶器、銅鏡等遺物,現在干渠線中仍可見漢代墓磚和陶片。我們曾對該墓周圍進行了詳細勘探,沒有發現其它墓葬。故認為這一帶曾是一處漢代的家族墓地,而所發掘的這座墓(下轉80頁)(上接27頁)葬,則是墓地中最南面的一座。
該墓葬破壞嚴重,僅存墓室底部。從其形制看,與東漢中晚期的洛陽燒溝漢墓第四型[1]、涿州凌云集團新廠東漢墓群M1[2]比較接近,因此該墓的年代應在東漢中晚期。
墓葬因被破壞,所出土隨葬品的組合已破碎不全,但仍出土了20多件,似乎表明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但東漢時期流行厚葬,該墓中的隨葬品多為素面器,且做工比較粗陋,也折射出墓主人的身份不高,因此,推測墓主應該是農村中的中小地主。
以往的發掘資料表明,東漢時期這種前堂后室結構的墓葬,前堂多超出后室兩側,橫陳于前端,而該墓葬的前堂、后甬道及后室的東壁皆貫穿于同一條直線上,形狀比較特殊。這種做法是時代演化的反映,還是地方特色,有待進一步探討。
發掘:高利軍、樊冬冬、樊書海、王法崗
執筆:王法崗、樊書海、趙春明、張麗
繪圖:梁彪、樊冬冬
————————
[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燒溝漢墓》,科學出版社,1959年。
[2]史殿海:《涿州凌云集團新廠東漢墓群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07年3期。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