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僧人都吃素?
印度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他在創建佛教時,要求僧人過簡樸的生活。僧人不能聚蓄財資以奉養自己,只能夠依靠沿門托缽乞求來維持生活。因此,施主施舍什么,僧人就吃什么。施主施舍肉食,他就吃肉。佛教的《十誦規》中規定:“三凈肉”是可以吃的,即不見、不聞、不疑為己所殺的肉。只要你沒看見它死前的樣子,沒有聽到它死前的叫聲,不是為你特意殺的,就不算犯了殺戒,這種肉是可以吃的“凈肉”。
僧人吃素,確切地說是從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大加提倡才形成的。蕭衍是歷史上著名的向佛的皇帝,自己曾經多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由臣下集資把他從寺中贖回來繼續當皇帝的。他曾撰寫《斷酒肉文》等,極力鼓吹僧人禁食酒肉。因為他是皇帝,對他的敕命,僧人只能遵而行之。于是自梁武帝蕭衍之后,和尚不吃肉——“僧人吃素”,才成為漢族僧人特有的戒律。從梁武帝蕭衍起,迄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