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上的活動空間是一塊一塊拼接出來的,這些巨大的罐裝“模塊”彼此連接,形成了一條長74米的管道,管道的一端是俄羅斯提供的模塊,通過接口與美國、歐洲各國提供的其他模塊連接了起來。一條巨
2010年5月16日拍攝的國際空間站照片
國際空間站上的活動空間是一塊一塊拼接出來的,這些巨大的罐裝“模塊”彼此連接,形成了一條長74米的管道,管道的一端是俄羅斯提供的模塊,通過接口與美國、歐洲各國提供的其他模塊連接了起來。一條巨
大的桁架在俄羅斯模塊和美國模塊連接的地方橫穿過去,桁架上裝載了16塊太陽能板,給空間站提供電力??臻g站上還有一些儲藏室、實驗室等側室,從管道向旁邊突出,此外還有兩條機械臂,航天員可以操作機械臂完成一些裝配任務。
看看這些儀器,要想在空間站里東游西逛,絕對是個藝術活兒
空間站上現在的活動區域大概相當于1.5個波音747飛機內的活動空間,這里已經可以讓6名居民常住了。當然,每一次新面孔出現,都是值得慶祝的日子。據說,如果新面孔缺乏太空經驗,他們就會被惡搞,即使他們非常受歡迎。
實際上,即使沒有同伴的惡作劇,要想立刻適應空間站生活都是不可能的。能夠不碰到任何物體就在空間站里東游西逛,絕對是個藝術活兒。更煩人的是,有時候電腦和其他固定在墻壁上的設備會脫離墻壁,四處亂飛。一位航天員曾經爆料說,他第一次試圖從一個房間飛向另一個房間時,筆記本電腦和另外一些重要物品卻沒有隨他一起運動,而是留在了身后。當他試圖轉身取物時,就像是公牛闖入了瓷器店,碰到了許多物品。
隨著居住時間的增加,航天員的技術也會越來越嫻熟,他們可以線路筆直地從空間站的一頭穿梭到另一頭,除了中途用指尖輕點墻壁,略微校準方向外,不碰到任何物體。他們可以坐在半空中,漂浮到一臺電腦旁邊,然后手掌輕拍一下墻壁,就飛到了另一臺電腦前,在鍵盤上輸入信息。
在空間站里,女航天員們的秀發雖然美麗,但清洗的時候卻會很“痛苦”
在空間站中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最困難之處是,這里沒有上下或左右的絕對意義。所以航天員必須在內心形成一幅空間站內部的3D模式的地圖,這樣他們飛行的時候才會游刃有余,這個地圖生成能力是空間站居民們的無價技能,也是無以倫比的獨特體驗。
在空間站長期停留時,航天員們每天至少要花兩個小時鍛煉身體,對抗骨質流失
長期居住在空間站,個人衛生成了大問題。失重的環境下,洗澡是一件苦差事,不慎吸入漂浮的水滴,可能會引起人的窒息。四處飄蕩的水滴還會讓設備短路。所以許多航天員只能用濕抹布解決洗澡難題。洗頭發則是難中之難,男性航天員在太空任務開始之前,喜歡去剪一個軍隊流行的寸頭,這會讓他們在空間站里省卻許多麻煩。而女性航天員就很痛苦了,比如蘇尼塔·威廉姆斯,她曾經在空間站停留了195天,創造了女性停留太空的新紀錄,在出發之前她把長發剪成了短發,但在清洗頭發時,還是很麻煩。她先要小心地噴一些水到頭發上,然后用手把水捋下來,避免水滴四濺;然后,她把洗發液涂到手掌上,浸濕一條毛巾,使毛巾上都是泡沫,再用毛巾清潔頭發。
上廁所同樣需要一些技巧,好在空間站啟用了有吸力的塑料袋式的坐便裝置,就像如今飛機上的廁所一樣,上廁所不像以前那么麻煩了。順便說一句,航天員的尿液還是要回收的,處理后變成清潔的水。在太空中,水資源太寶貴了。
這是在空間站里,處于失重狀態下的合影標準照
失重的環境還會給人體帶來奇妙的變化。在地球上,我們人體的整個生理結構是適應有重力存在的環境的。在空間站的第一天,一些航天員就會感到有些反胃,本來分散在身體各處的體液由于失重而向頭部集中。航天員的腿逐漸變得有點兒骨瘦如柴,面部卻浮腫了起來。當然,這帶來了一個快樂的副作用,航天員臉上的皺紋消失了,于是他們看上去年輕了許多,雖然這只是暫時的。
失重讓人體放松下來,所有的骨頭和肌肉開始變得無所事事了。在太空中每過一個月,航天員的骨骼重量就會減少約2%。所以在空間站長期停留時,航天員們每天至少要花兩個小時鍛煉,他們會抽出時間分別在跑步機、自行車或模擬舉重的機器上鍛煉,以保持自己的身體不致虛弱,對抗骨質流失。
雖然失去了嗅覺,用餐仍然是件挺愉快的事兒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國際空間站上的一日三餐就讓航天員們很不滿意。這不能全歸罪到太空食品生產商那里,因為航天員在太空中沒有機會聞到味道,空氣過濾設備已經把各種散發的氣味都消除了。沒有了嗅覺,食物的口味也大打折扣。航天員在出發前,會把自己喜歡的口味告訴相關部門,相關部門會盡量滿足他們對食物的喜好。但是上了太空后航天員們才發現,沒有一種食物吃起來和在地球上滋味一樣的。于是一些航天員向食物里大量添加辣椒醬,這多少能刺激一下自己漸漸消失的嗅覺和味覺。
國際空間站24小時繞地球16圈,給空間站居民帶來了奇妙的視覺沖擊。打開窗戶上的遮蓋物,光線會非常刺眼,因為那里沒有大氣層散射陽光,所以航天員必須帶上太陽鏡觀察外界。在45分鐘的白天過后,一條黑線會出現在藍色星球的表面,地球分成了白天和黑夜。有那么幾秒鐘,空間站沐浴在古銅色的光芒中,很快就完全進入了黑暗。但是45分鐘后,幾乎是一瞬間的事情,太陽升起,光芒再次籠罩空間站。
晝夜交替如此短暫,航天員的生物鐘經受了考驗。于是,航天員被強迫執行關窗和就寢的時間表。每位航天員都有一個衣柜似的空間,他們可以在里面把睡袋鉤在墻壁上,然后自己鉆進睡袋里睡覺。有些人會把枕頭放到自己的腦袋下面,感覺更像是躺著,其實失重環境下,枕頭沒有支撐力,只是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空間站里的轉動的風扇和運轉的空氣過濾器帶來了噪聲,一些航天員就戴上耳塞,阻隔不斷騷擾睡眠的嗡嗡聲。起床不需要航天員自己設定鬧鐘,地球上的操控系統會播放音樂,叫醒空間站的居民們。每天的樂曲都不同,由航天員的配偶或同事選擇,專門獻給特定的航天員。
沒有淋浴噴頭和新鮮水果,這是肉體的折磨;無法和家人共進晚餐,則是精神的折磨。航天員們對地球生活最懷念的,正是與家人、朋友親密接觸的感覺。幸好他們并沒有完全斷絕與家庭的聯系,在空閑的時候,他們可以用電子郵件和空間站上的電話,與家人進行交流。
對于曾經在空間站生活的人們來說,他們的情感是強烈的。一位航天員說:“在一個寧靜的夜晚,你可以走出屋外,看到那個家伙從頭頂夜空飛過,你會想,天哪,我曾經在那上面生活,我曾經和它在一起?!?/p>
這是能夠享用一生的榮耀。
又見到新面孔了,真開心
第一宇航組的克里卡廖夫
漂浮工作看起來挺好玩兒,實際上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