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旸 范麗雅


在華盛頓國家廣場矗立起了一座由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設計并建造的雕像,它的建成傳達出的正是馬丁·路德·金生前所追求的理念——不僅是平等,更意味著希望。
一大早,華盛頓國家廣場上就排起了數千人的長隊。人們的手里捧著鮮花,神情肅穆。人群中,赫然出現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其夫人、女兒,副總統拜登等高級官員,以及民權領袖阿爾·沙普頓,等等。這么龐大及顯要的陣勢,只為了紀念一個人:“美國民權之父”馬丁·路德·金。
2011年10月16日,馬丁·路德·金的紀念園在華盛頓正式揭幕。它占地1.5公頃,入口處矗立著一座馬丁·路德·金的雕像,與華盛頓紀念碑、杰弗遜紀念堂、林肯紀念堂遙遙相望,仿佛在與這3位美國總統對話。而馬丁·路德·金雕像的誕生,也經歷了3位美國總統之手:克林頓為它立項,小布什為它奠基,奧巴馬為它揭幕。
不過,揭幕儀式當天被媒體提及最多的,既不是上述任何一位美國總統,也不是新的民權領袖,而是一位中國人。他叫雷宜鋅,是這座雕像的雕刻師,被美國人稱為“中國雷”。
10月19日下午,記者在華盛頓見到了雷宜鋅。他留著長發,外表看起來頗有藝術家的瀟灑風范,但卻絲毫不張揚,你甚至會驚訝于他對自己成就的淡然。
被各國藝術家一致推選
在湖南人的眼中,雷宜鋅與袁隆平、“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一起,是湖南的三大“國際名片”。雷宜鋅1953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曾祖父雷鑄寰,是同盟會會員,湖南大學第一任校長。雷宜鋅17歲時,被下放到懷化市芷江縣的農村當知青。艱苦單調的農村生活并沒有讓他消沉,他拿起心愛的紙和筆,盡情揮灑。因為每天都揣著小本子寫寫畫畫,雷宜鋅幾次被當成特務關押起來,但他精湛的畫技贏得了村民、知青朋友的喝彩。1977年,雷宜鋅回到長沙參加高考,以嫻熟的美術技巧打動了招生老師,進入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
從事藝術這么多年,雷宜鋅的作品約有150件,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兩座毛澤東的雕像,頗受好評:一座是半身像,另一座題為《文詩溢延河》的作品,刻畫了湘籍文人田漢、周揚、丁玲等與毛主席親切交談時的情形,人物栩栩如生。如今,58歲的雷宜鋅是湖南省雕塑院院長,也是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2006年5月,應美國明尼蘇達州政府邀請,雷宜鋅來到圣保羅市,作為中國雕塑界的唯一代表,與其他10個國家的雕塑師們一起參與石雕制作活動。在活動上,雷宜鋅創作了石雕《遐想》,他雕刻了一個東方女性的頭像,右手抵下巴,左手捂著臉,寓意東方女性在看美國,在憧憬中美兩國的友誼,在向往世界永遠和平。
含而不露的東方神韻,強烈的生命氣息,讓《遐想》征服了來自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藝術家和眾多觀眾。而雷宜鋅沒有想到的是,一群特殊的參觀者也向他投來了贊賞的目光。他們就是馬丁·路德·金紀念園基金委員會的考察團成員。自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在紀念園園中樹立雕像的方案以來,基金委員會的成員就奔赴世界各地尋找合適的人選。6年間,先后有來自52個國家的900多份作品上交委員會,但都一一遭到否決。
雷宜鋅回憶這段經歷時說:“當時是中午,我還在草坪上睡午覺,昏昏沉沉時有一個人來到我身邊,說了一通英語。當時翻譯不在身邊,我也沒怎么聽懂。后來才得知是馬丁·路德·金紀念園基金委員會的人。”原來,在這次活動上,當紀念園基金委員會考察團征詢意見時,各國的藝術家們在沒有商量過的情況下,一致推薦了雷宜鋅。看過作品《遐想》之后,委員會考察團也肯定了雷宜鋅就是他們要找的人。
“第二天,委員會考察團又來到我住的地方,問我愿不愿意做馬丁·路德·金的雕像。對我來說,馬丁·路德·金的名字相當熟悉,我也比較了解和認同他的事跡,所以就當場答應了。”當雷宜鋅看到馬丁·路德·金雕像的設計圖紙后,才明白這件工作有多么重要,“它屹立在一個政治中心,就像是天安門廣場一樣的地方”。
在這之后,雷宜鋅創作了4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支持與肯定的4年,也是充滿爭議與崎嶇的4年”。
“這是最像我父親的作品”
受紀念園基金委員會委托,雷宜鋅先尋找合適的石材。由于石雕作品體積龐大,所需要的石料也十分特殊,符合要求的石材只有中國和巴西有。“經過反復比較,我最終選擇了中國福建一個礦洞生產的花崗巖。它精細、硬度大、顆粒小,非常適合雕刻這種大型作品。”雷宜鋅說。
2007年1月,雷宜鋅帶著設計好的模型赴美國接受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的審查。由于他們一向很嚴格,雷宜鋅和紀念園基金委員會已經做好了不被通過的準備,但最后的結果卻是7名評委全票通過。紀念園基金委員會當天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雷宜鋅為馬丁·路德·金雕像的創作者。
新聞發布會一召開,爭議就隨之而來。一些美國人認為,創作者應該是一位美國黑人,至少也應該是一位美國藝術家,怎么能是一位中國的藝術家?
對此,雷宜鋅坦言道:“質疑雕刻者是中國人,這個問題好解決,畢竟有頭腦的人都能意識到,那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不僅完全站不住腳,也與馬丁·路德·金的精神背道而馳。”紀念園基金委員會和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在此時給了雷宜鋅很多支持,他們力排眾議,堅持應該使用藝術標準而非“膚色標準”,聲音漸漸平息下來。
2008年前后,新的質疑聲出現了,這次是針對作品本身,而且這些質疑得到了很多美國文化名人的支持。“他們批評我設計的馬丁·路德·金神情過于憤怒,姿態過于對抗,甚至認為那是類似于薩達姆的獨裁形象,就連當初全票通過這版設計的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也開始動搖。”
面對如此形勢,雷宜鋅也曾考慮過修改自己的設計,將馬丁·路德·金的形象改得更加平和,更符合人們心中“非暴力”的倡導者。但考慮再三,他還是堅持了最初的設計。馬丁·路德·金的兒子看了之后也堅持要求用“抗爭方案”,他說:“我父親生前就是如此,他一輩子都在抗爭,他實際上就是一個斗士。這是最像我父親的作品。”
確定好方案、制作好石雕,又遇到了新的問題。雷宜鋅設計的馬丁·路德·金雕像高約10米,重1600噸,由159塊巨型花崗巖組成,要從中國運到華盛頓后進行安裝。雷宜鋅帶著自己的團隊正準備出發,美國石匠工會卻提出必須由美國工人配合安裝。他們不僅在工地附近游行,散發傳單,說雷宜鋅“搶美國人飯碗”,還將此事告到了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處。“石塊體積太大,吊裝時如果擺放不平穩,稍微碰一下都可能碎裂,施工難度非常大。另外,安裝雕塑要求無縫焊接,這種技術在全世界很少,我們又做得最好。美國方面研究了幾天,還是妥協了。”雷宜鋅告訴記者。
美國不少政要都曾到安裝施工現場參觀過,他們經歷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對馬丁·路德·金有著深厚的感情,看到這座雕像后甚至潸然淚下。2011年1月,馬丁·路德·金雕像成功安裝完畢,美國方面的總建筑師握著雷宜鋅的手說:“很多人不相信中國的雕塑家能夠做好,但你最終成功了。你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
從2011年8月對公眾開放至今,已有約150萬人次參觀了這座雕像,大部分人都認可了雷宜鋅的創作,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更是對雕像贊不絕口。值得一提的是,雷宜鋅也受托為奧巴馬雕刻了一座頭像。
雷宜鋅稱,自己上學時就學習馬丁·路德·金的文章,青年時期也參加過中國聲援馬丁·路德·金的學生游行活動,他們那一代人受其影響很大。
現在,雷宜鋅的名字已被刻在馬丁·路德·金雕像的下面,與他的名字在一起的,是那句名言:“從絕望之山中間劈出一塊希望之石。”
在華盛頓國家廣場矗立起了一座由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設計并建造的雕像,它的建成傳達出的正是金生前所追求的理念——不僅是平等,更意味著希望。
(摘自《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