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黎輝 張承良 嚴河
地理標志是一種武器、方法、手段,目的是發展經濟文化。這一資源是長期的歷史人文地理因素形成的,得來不易,不可再生。因此,必須珍視重視,善加運用,極力保護。
地理標志涵蓋的范圍很廣。從大的方面分類,可分為服務類地理標志和產品地理標志;從產品的結構方面可分為農產品、農副產品和食品,還有手工制品,以及利用傳統工藝、傳統方法而制作的產品,等等。
現代意義上地理標志的研究范圍,除上述內容外還包括地理標志產品標準、旅游商標、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城市旅游形象商標、老字號、專業市鎮、民族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民間文化,以及與此相關的經濟文化社會宣教活動。
在如此龐雜的地標海洋中遨游,如何取舍,剔繁去蕪,去偽存真,抓住重點,矢志不渝,創造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大事要事。以廣東為例,我們覺得大抵上可以將重點放在城市形象、旅游商標、老字號、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專業市鎮、產品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民間文藝的保護、國際地標的申請和保護方面。從全國而言,可重點開發如下幾個方面的地理標志:
一、旅游地理標志
旅游經濟是搞活經濟,擴大內需的最活躍因素,尤其是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旅游標志,更是各級政府爭先恐后、深挖創新的主題。
1.自然生態。
2.歷史文化。如中山故居、李白故里、曹操墓、上海青口、東北二人轉等。
3.商業主題。如廣州老字號一條街、手信一條街、民間文藝一條街、地標產品一條街等。
4.城市標志。如廣州廣州塔、上海東方塔、西安的鐘鼓樓、世博園等。
5.紅色教育旅游、科普教育旅游。
我們的服務模式是,從創意規劃設計到申請注冊保護,一攬子服務。比如老字號旅游一條街,我們不僅要甄別選定產品,還要對產品進行分類商業價值評估,從整體設計到細微末節,如街徽、街旗、街名、街色、街門、街歌等等的標準制定。還有注冊保護,宣傳推廣。
毫無疑問,旅游早已不是一個吃喝玩樂的初級概念,而是一個集歷史文化宣傳教育熔于一爐的現代概念。它帶動的產業之多,人數之廣,經濟體量之大,越來越超越人們的想象。因此,如何利用旅游地理標志做大做強本地經濟文化這篇文章,早已不是旅游局一個部門管轄的范疇,而是當地發展經濟文化宣傳教育的大事。比如華西村,號稱中國第一村,旅游已占其經濟體量的20%~30%;如江南的烏鎮、周莊,江西的井岡山、瑞金、婺源,旅游已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二、專業市鎮
專業市鎮是長期的歷史文化地理形成的具有相當規模、品質、口碑、特色產品和品牌匯集,而自然形成的專業市鎮。如廣東東莞寮步鎮為代表的“莞香”有1300年歷史,產值超過100億,可以考慮申請中國莞香之都。其他言之,可分如下幾種:
1.以產品帶動。如順德的白色家電、陽江刀具、福建沙縣小吃、武漢九頭鳥鴨脖子。
2.以文化品牌宣傳帶動。如佛山南海的南獅表演、客家的山歌表演、河北吳橋的雜技表演等等。
3.具有特殊教育意義的基地。如具有紅色旅游特色的江西井岡山教育基地、河北的西柏坡教育基地、陜北的延安教育基地等。
4.以某種服務和市場規模見長的“地標”。如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成都茶館、長沙洗腳城、重慶棒棒、廣州外貿等。
又羅定市泗綸鎮為代表的“泗綸蒸籠”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年產蒸籠2億只,產值5億,已申請注冊了國家地理標準產品。吳川市鎮為代表的吳川月餅,有800多年歷史,擬申請中國月餅之鄉,2011年以月餅為媒招商引資17個億。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專業市鎮的培育,絕不是一個口號,給一點錢,授一個牌匾就能成事的,而必須挖潛革新、精雕細琢、打造特質、確保質量、樹立品牌。這項工作是利國利市利民,立德立功立言的民心工程,值得花大力氣去做。
三、農產品、農副產品、食品的地標及其保護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國際問題,中國的問題尤為突出,這也是中國各級政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或委員會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國的現狀還停留在“運動式”和“一陣風”階段。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建立原產地標準和檔案,從源頭著手解決問題。所以將食品原產地的標準做深做細,建立嚴格的標準和檔案制度勢在必行。
1.老字號。中國的老字號大都是食品,許多老字號是馳名商標,是中國民族品牌的脊梁,但也有許多老字號或老字號企業已經湮滅或者瀕臨破產,是各地政府關心和扶持的重點對象。做大做強老字號,要比重新打造一個新品牌更生動更有意義。
2.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不僅要研究挖潛革新,申請國家地標保護,而且還為它們找市場,創效益。各級政府組織應從現在開始,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研究開發甄選地標產品,分級申請保護。條件具備的可申請國家部門的注冊,授牌和保護;條件尚不完全具備但確具特色,又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可由省市政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加以保護。
3.中藥材在中國是一大特色,也是一大產業。有必要全部建立原產地標準檔案,必須申請授牌保護,以防萬一造成重大事故。
農產品、農副產品、食品涉及的品種很多,范圍很大,而且與商標法的修改,食品安全條例的立法實施都密切相關,廣東可先行先試,為立法修改提供經驗。比如美國的商標法,要求在大小包裝、外型設計、產品說明書中標明主要原料的原產地,并且與商標圖案、文字、外型設計共同構成商標或者專利,受法律保護。中國商標法第三次修改正在進行之中,可能會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農產品、農副產品、食品地標申請保護制度,不是一個簡單的表明原產地來源的問題,而是通過該項措施實施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保障產品安全可靠的大事。
四、手工制品、傳統工藝制品、酒類、飲品的地標申請和保護
目前國外有關上述產品的地標保護幾占一半,而中國僅占6%。中國的地標保護僅停留在傳統的農產品、農副產品方面,遠沒有跟上世界的步伐,與時代要求相去甚遠。這樣在國際貿易中往往吃虧,也不利于打造民族品牌,不利于民族經濟、特色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大力倡導發展傳統工藝制品、手工制品、酒類、飲品的地標產品的申請保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是各級地方政府發展地方經濟重點突破的方向之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的就是現代的,區域的就是全國的,這些口號既是辯證法,也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在廣東大力倡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今天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所謂產品升級換代并不是淘汰傳統產品,恰恰相反是要增加產品的文化技術含量,保護產品的特色和品質。如瑞士的手表、荷蘭的眼鏡、意大利的皮鞋、法國的香水和香檳酒,這些都是傳統產品,但是在現代工業化的過程中,并沒有被淘汰,而是名聲越來越響,經濟價值越來越高。而我國卻很少有百年老店和經久不衰的產品。現在回過頭來看,無論改革開放30年的資源性經濟,還是現在人們叫得最響的創意文化經濟,無非都是向歷史文化和老祖宗索取資源的過程。前者是向自然索取資源,后者是向歷史文化先輩的經驗索取資源。
酒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國是一個酒大國,無論是紅酒還是白酒,同質化,互相抄襲,攀價現象非常嚴重,其表現的不僅是名稱、外觀設計雷同,而且味道大同小異,因此引發的官司不少。僅從名稱上而言,“諸葛釀”系統的酒,就不少于幾十種,還有“孔府”類、五糧液類、茅臺類的也有幾十種。現在又出現“紅樓夢”、“三國演義”,互相抄襲者多,勾兌者多。至于質量標準更是問題迭出,群眾意見很大。這樣發展的結果只會造成惡性競爭,沒有創新發展。所以酒類地標的申請保護,對提高的產品的品質,發展酒類工業,發展酒文化,必然大有幫助。
五、證明商標的意義及其運用
證明商標是指由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具有監督能力的組織所控制,而由該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務,用以證明該商品或者服務的原產地、原料、制造方法、質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質的標志。只要當事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符合這一特定的品質并與注冊人履行規定的手續,就可以使用該證明商標。證明商標是由多個人共同使用的商標,因此其注冊、使用及管理需制訂統一的管理規則并將之公諸于眾,讓社會各界共同監督,以保護商品或服務的特定品質,保障消費者的利益。證明商標的專用權自標準注冊日起計算有效期為10年,期滿可延展。
比如清遠雞、湛江雞、文昌雞各具品質和特色,但冒名頂替,魚目混珠現象層出不窮,而廣大消費者又無法一一識別,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出面,指定具有檢測和監督能力的組織進行檢驗,監督把關,從而確保該項產品或服務品質符合法定的要求。檢測監督機關和使用者之間要履行一定的手續,收取一定的檢測監督費用。這種情況比較適合分散作業的作坊,農戶生產的產品。又比如,某一批人以客家山歌這種服務方式為前來梅州的游客服務,收取費用,相關組織有必要對從事這項服務的人進行考試,證明他具有從事這項服務的資格和水平。
六、集體商標的意義及其他作用
集體商標是指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供該組織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集體商標不是個別企業的商標,而是多個企業組成的某一組織的商標。集體商標可以使用于商品,也可以使用于服務。集體商標由該組織的成員共同使用,不是該組織的成員不能使用,也不得轉讓。為適應集體商標“共有”和“共用”的特點,它的注冊、使用及管理均應制訂統一的規則,并將之公諸于眾,由集體成員在公眾的監督下共同遵守。
集體商標有效期為10年,專用權自核準注冊之日起計算,期滿可延展。
比如客家特產,僅就廣東一省而言,使用該名稱作招牌的不下幾十個縣市,品種不下百種。凡是跟客家沾點邊的地方,在所有品種上都打上了客家特產的招牌,這不一定是好事。像梅州這個客家的代表有必要成立組織,注冊集體商標或者證明商標——“客家特產”,對客家傳統產品進行必要的規范,制訂相應的標準,培植正宗高質品牌,擴大“客家特產”的銷路和影響。
至于打著世界客家之都、之城、之邑進行旅游、經貿活動的省市更是大有人在,多達六個省幾十個縣市,致使這一光鮮亮麗的品牌不能溯其正宗,在海內外造成混亂的影響。因此,很有必要注冊保護“客屬之都”這一地理標志,使梅州在法律上有所依歸,從而確立梅州享有合法壟斷唯一排他的權利。
地理標志是一種武器、方法、手段,目的是發展經濟文化。這一資源是長期的歷史人文地理因素形成的,得來不易,不可再生。因此,必須珍視重視,善加運用,極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