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家 楊春寧 黎體發
(1.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信息研究院,北京市朝陽區,100029;2.中國煤炭學會,北京市朝陽區,100013)
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技術在我國煤礦生產實際中的理論方法研究
何國家1,2楊春寧1黎體發1
(1.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信息研究院,北京市朝陽區,100029;2.中國煤炭學會,北京市朝陽區,100013)
系統研究了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技術在我國煤礦生產實際應用中的有效理論方法,建立了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框架,涉及風險預控的組織與策劃(預控目標)、安全風險日常監測與識別(預控要素)、安全風險分析與評估(預控方法)、安全風險處理與控制(預控方案)4個方面。重點研究了安全風險預控技術,提出了系統追問式煤礦安全風險預控分析方法、監控系統式煤礦安全風險預控評估方法、煤礦安全風險預控方案和處置方法等理論方法。
煤礦安全 風險預控 系統追問 動態管理
2010年我國煤礦發生事故1403起、死亡2433人,同比上年分別下降了13.2%和7.5%,但重特大事故起數上升,全國煤礦發生重特大事故起數24起,死亡532人,同比上升20.0%和4.0%,煤礦安全生產仍然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有效遏制煤礦安全事故的發生,必須把安全管理工作關口前移,把煤礦安全工作的重點真正放到預防事故上,進一步完善事故防范制度和機制,建立煤礦安全風險預控和安全動態監控體系,完善事故隱患防范機制,使隱患排查治理、事故防范工作經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這對進一步有效消除事故隱患,減少煤礦安全事故,改善煤礦安全狀況,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風險預控管理技術是全面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煤礦企業應建立并保持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技術工作體系。
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是一種過程管理,通過對導致煤礦安全事故發生的所有隱患辨識,并根據隱患產生風險大小,對隱患進行分類和確定相應預控措施和信息監測方法,依據隱患信息的評價確定隱患產生風險動態預警和預控方法,最后確立隱患治理措施,杜絕煤礦事故發生。
煤礦風險預控管理的基本內涵是在煤礦設計、建設、生產、改擴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特別是在日常生產管理中對煤礦生產系統中的事故隱患進行預先辨識和評價分析,繼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隱患,控制安全風險,并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通過使人員、設備、環境和管理的最佳匹配,達到一定的煤礦安全保障水平。煤礦風險預控管理理論的框架結構見圖1。

圖1 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理論框架
(1)預控目標。煤礦通過設立風險管理部門,明確部門的職責與權限,配備合理的工作人員,收集相關信息,確定煤礦風險預控管理的目標,實現風險預控的組織與策劃。
(2)預控要素。通過日常監測,確定煤礦事故隱患,這是風險預控管理的基礎,只有辨識了隱患之后,才能進行風險評估,才能實現安全風險日常監測與識別。
(3)預控方法。危險因素辨識之后,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風險分析,評估風險等級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確定危害的嚴重性或優先控制順序,為確定風險是否需要處理、合理有效的處理方式和所需投入成本等提供依據,實現安全風險分析與評估。
(4)預控方案。根據以上安全風險分析和評價結果,按照企業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建立不同等級的預控方案,明確各自方案的具體措施和實施流程,確保安全預控管理措施到位,達到安全風險處理與控制的目的。
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遵循PDCA(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和改進Act)基本模式,運用PDCA持續改進管理方法,對導致事故的各類不安全隱患不斷進行排查,使事故隱患及時消除,循序漸進地完善煤礦生產系統安全,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的動態管理。
在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中安全風險辨識是關鍵,其可以按照煤礦日常生產系統來辨識,也可以按照煤礦事故發生機理來辨識,但辨識必須全面,這樣才能杜絕潛在安全隱患事故的發生。因此,實施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時要求做到:全過程的安全風險預控管理,全系統的安全風險預控管理,全方位的安全風險預控管理,全面有效的風險預控組織措施。
安全系統論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系統追問觀點。系統追問,就是立足于系統進行完全的追問。“系統”強調的是橫向上的覆蓋面,即所有涉及的因素都要考慮到;“追問”強調的是縱向上的延伸度,即透過表面現象,層層剖析到相關聯的具體細節,找出深層次原因。
通過對系統中的安全問題和缺陷進行層層分析,找出并制定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和消除缺陷的措施,實現系統功能的最優化。系統追問要達到的目標是消除系統的缺陷,即:消除作業環境的缺陷、設備的缺陷、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和員工行為的缺陷,以提升礦井安全保障水平。概括起來講,系統追問,就是針對不安全的狀態、存在的隱患問題、發生的事故和“三違”行為以及其他不安全事件,從人員、設備、材料、制度措施、環境(人、機、料、法、環)五大方面,按照關聯遞進的方式,層層剖析和反思,揭示出形成不安全狀態、隱患問題、各類事故以及“三違”行為在細節上和本質上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
在煤礦風險預控管理中,實施系統追問技術方法的作用在于如下4個方面:
(1)細化安全管理。系統追問強調要立足于系統,以聯系的、整體的和細節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和解決安全問題,并把視野拓展到人、物、環境和制度等安全管理的諸要素及其相互聯系之中,使安全分析更加透徹,安全管理更加細化。
(2)揭示問題本因。系統追問的根本點在于透過表面現象,層層刨根問底,從而抓住問題的癥結,從根源上找出誘發不安全狀態、隱患問題、各類事故及“三違”行為的諸多因素,盡量做到安全分析趨近于問題的本質。
(3)做到超前預防。系統追問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系統把握,關聯求證,層級類推,并做到舉一反三。尤其是在人、機、物、環實時監控系統軟件運行的基礎上,利用系統追問再反過來探求造成危害安全工作趨勢背后的成因以及原因為何存在,從而采取措施,實現超前預防。
(4)強化責任落實。系統追問的結果是找出影響安全工作的諸多原因,其中既有根源的,也有表象的;既有可控的,也可能是暫時不可控的。對此都需要追問原因為何存在,今后如何避免,誰去避免,怎樣避免。由于原因分析是細化的,工作措施是具體的,進一步強化了安全管理責任的落實。
系統追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安全風險預控分析手段,對于提升煤礦安全管理水平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理論分析和數學建模,構建煤礦安全動態監控模型,確定安全監控要素,并利用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MIS)技術研發出煤礦安全動態監控系統。監控系統能夠對煤礦安全生產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特別是對上報的煤礦安全隱患信息進行合理的統計分析;通過對煤礦安全監控要素的動態監控,實現對煤礦安全生產狀況進行動態監控。
運用監控系統對煤礦生產過程進行風險評估,采用數理統計的統計推斷方法和回歸分析法,根據煤礦安全管理實踐中得到的大量安全生產信息數據,研究煤礦安全的統計規律性,通過尋求數據變化規律來評估和判斷安全管理狀況,對煤礦安全生產的客觀規律性作出合理的評估和判斷。
煤礦安全動態監控系統,一方面能夠對煤礦安全生產狀況進行動態監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夠對煤礦各個層面的安全風險進行定量化評估,涉及整個礦井、基層單位、作業點和職工個人等的安全風險評估。通過監控系統的風險評估,可以判斷出風險程度的大小,為安全管理決策作出輔助支持,從風險評估方法和管理手段上為安全生產提供保證。一旦出現超過風險承受程度的狀況,及時發出風險預警,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及時進行風險預控,從而實現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的目的。
煤礦生產過程中,事故隱患安全風險應得到有效分析和評估,并建立相應的煤礦事故隱患風險預控方案和處置方法。一旦發生異常狀況,立即進行隱患風險評估與預警,分級響應,并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按照標準化的風險控制工序進行處置,避免因人員、環境、裝備的差異性導致隱患風險處理不及時或不當的情況,防止事故發生。
根據事故模型及事故危險辨識理論,提出煤礦事故風險“綠”、“藍”、“黃”、“紅”四級預警反饋控制方法,風險等級與預警顏色對應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煤礦安全風險等級表
預警界限是危險隸屬度的數值,用來確定“綠”、“藍”、“黃”、“紅”信號,當危險隸屬度指標超過某一值時,就亮出相應的信號。
風險預控標準化工序處置,要求對風險預控的工作內容與方法規定詳盡,無論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如果工作相似,則方式也相同,效果也相同。在實踐中推行風險預控標準化工序,需要制定標準化工序網絡圖和技術文檔,明確隱患治理所需的人員素質、工具材料、技術要點、安全事項和預控工序等方面的要求,按照標準化工序進行風險控制,實現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
風險分級的目的是為了使已辨識出的風險減少到可接受的水平而客觀地排列所需行動的先后順序,從最高等級風險開始,得出一個有層次的控制措施的順序。煤礦風險控制措施主要采用排除、代替、隔離、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和個體防護6種方法來控制風險。
(1)研究并提出了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理論框架,其中涉及預控目標、預控要素、預控方法和預控方案,以及信息溝通和效果評估。
(2)提出了“系統追問”式煤礦安全風險預控分析方法,對涉及煤礦安全的追問主體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及原因進行橫向全方面、縱向深層次的精細化系統追問分析,遏制產生隱患的源頭因素。
(3)提出了“監控系統”式煤礦安全風險預控評估方法,研究建立了煤礦安全動態監控管理模型,動態地對煤礦各個層面的安全狀況進行風險監測和評估,及時掌控礦井安全風險程度。
(4)建立了煤礦安全風險預控方案和處置方法。礦井安全風險評估一旦發生異常狀況,立即進行風險預警,分級響應,并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按照標準化工序進行風險控制,避免因人員、環境和裝備的差異性導致風險處理不及時或不得當,防止事故的發生。
[1] 梅安統.2010年煤礦安全統計簡析[J].中國安全生產,2010(3)
[2] 李媛,魏曉平.煤礦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預控分析[J].煤礦安全,2007(6)
[3] 石紅紅.基于PDCA循環的煤礦生產管理模式[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s1)
[4] 牟善軍,施紅勛.安全認知觀念的研究與決策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2)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isk pre-control technology to coal mines of China
He Guojia1,2,Yang Chunning1,Li Tifa1
(1.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Chaoyang,Beijing 100029,China;2.China Coal Society,Chaoyang,Beijing 100013,China)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isk pre-control technology to coal mines of China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The framework of risk pre-control management in coal mines was constructed,inclu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of risk pre-control,the routine supervis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isks,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risks,the disposal and control of risks.The risk pre-control technology was investigated with emphasis.Some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to be applied to coal mines,such as the system inquiry-style risk pre-control analysis,the monitoring-style risk pre-control evaluation method,and risk pre-control and disposal measures,and so on.
coal mine safety,risk pre-control,system inquiry,dynamic management
TD7
A
何國家(1963-),男,碩士研究生,研究員,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信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煤炭學會資深人員,研究方向為安全管理、煤炭經濟。
(責任編輯 梁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