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會
(貴州省氣象科技服務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貴州2010年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分析
古田會
(貴州省氣象科技服務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電力行業是對天氣氣候條件敏感度較高的行業,該文通過對幾個電力行業典型單位的氣象服務效益評估,主要從電力行業的電力生產、電力調度、電網維護和電力建設等4個環節入手,分析了電力行業各個環節對氣象敏感度與需求度,調查了氣象服務產品的應用現狀和服務需求,為今后氣象部門加強與電力行業溝通協作、提高電力氣象服務能力提供了參考依據。
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
電力行業是對天氣氣候條件敏感度較高的行業,如果能掌握天氣氣候預測信息,據此合理安排發電、調度、電力傳輸、設備檢修、災害防御等各項工作,就能夠為電力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開展好本次調查和評估工作,根據國家公共氣象服務中心《2010年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實施方案》制定了《貴州省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分析評估實施方案》,本次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工作選擇了貴州電力調度通信局、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貴州黔源電力有限公司、貴州烏江清水河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東風發電廠和三個市、州、地供電局作為典型單位,參與評估的16位專家中有10位作為全行業評估專家,從電力行業的電力生產、電力調度、電網維護和電力建設等4個環節入手,分析了對電力行業各個環節對氣象敏感度與需求度,調查了氣象服務產品的應用現狀和服務需求,為今后氣象部門加強與電力行業溝通協作、提高電力氣象服務能力提供了參考依據。
德爾菲法(DelphiMethod)又稱專家會議預測法,是一種主觀預測方法。其步驟如下:
①組成專家小組。按照課題所需要的知識范圍,確定專家。專家人數的多少,可根據預測課題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寬窄而定,一般不超過20人。
②向所有專家提出所要預測的問題及有關要求,并附上有關這個問題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時請專家提出還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專家做書面答復。
③各個專家根據他們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預測意見,并說明自己是怎樣利用這些材料并提出預測值的。
④將各位專家第一次判斷意見匯總,列成圖表,進行對比,再分發給各位專家,讓專家比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見,修改自己的意見和判斷。也可以把各位專家的意見加以整理,或請身份更高的其他專家加以評論,然后把這些意見再分送給各位專家,以便他們參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見。
⑤將所有專家的修改意見收集起來,匯總,再次分發給各位專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輪收集意見并為專家反饋信息是德爾菲法的主要環節。收集意見和信息反饋一般要經過三、四輪。在向專家進行反饋的時候,只給出各種意見,但并不說明發表各種意見的專家的具體姓名。這一過程重復進行,直到每一個專家不再改變自己的意見為止。
⑥對專家的意見進行綜合處理。
對比分析法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①沒有使用氣象信息損失;②沒有準確應用天氣預報電力損耗;③使用氣象信息無法避免損失;④根據氣象信息派遣人員及時巡檢調整發電計劃、加固電器設備;⑤氣象服務成本;⑥天氣預報與實況偏差造成電力損失;⑦應對天氣預報的人員設備調動經費損失等多7個方面來進行計算評定。

上述公式中A1是如果沒有氣象預報可能造成的損失、A2是如果有氣象預報仍無法避免的損失、A3是采取措施的成本、A4是由于氣象預報與實況不符帶來的損失、B是使用天氣預報的成本,n為參加評估專家總數,i是參加評估的第i個專家。
其中:e是指氣象服務效益貢獻率;Ai是指第i個生產環節由于氣象服務增加產值或節省的成本;Bi是指第i個生產環節使用氣象服務的成本;Ci是指第i個生產環節由于氣象服務產生的凈效益值;D是指與所選典型案例相應的時間段內該典型企業單位的產值。
氣象服務效益貢獻值:依據公式P=E×G計算得出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值P。其中,E是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的貢獻率,G是電力行業GDP值。
這次調查評估選擇的電力企業和單位,組織形式有管理機關、國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發電廠等,運營方式在貴州電力行業生產經營單位中具有代表性,涵蓋了電力生產、管理、調度、銷售等環節。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貴州是水電大省,省內針對電力系統開展的專業氣象服務對象也以水電企業為主,因此選擇電力生產環節時,我們選擇了水電企業。選擇的專家包括生產、技術、管理、財務、領導等各環節的專家。工作方式采用了召開座談會、組織調研、問卷調查和個別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了兩輪調查。
從調查情況來看,基本上所有的專家對《氣象服務效益調查表》都表示無法填寫,大多數是因為其工作性質和職能所限,無法了解和分析表中的內容,極少數是因為企業機密和個人權限等原因不能填寫;在憑主觀填寫《行業氣象服務效益綜合調查表》時,專家們認為氣象服務效益對本企業總體效益的貢獻率在0.08% ~0.40%之間,大多數專家選擇的是0.2%~0.24%,通過計算得出貴州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貢獻率為0.215%,貴州電網公司2009年銷售收入為3 543 705萬元,通過計算得出2009年貴州電網公司氣象服務凈效益值為7 619萬元;在進行氣象服務需求調查時,電力企業單位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選擇主要集中在短期和中期天氣預報、重大天氣預報預警等常規氣象產品,只有水電公司選擇了首、末次洪水預報等專業產品。需要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文字、圖形和表格,希望的獲取渠道主要是網站和手機短信;對氣象要素敏感度排序的總體選擇為:①降雨,②電線積冰,③閃電雷暴,④降雪,⑤風力,⑥最高氣溫,⑦最低氣溫,⑧氣溫變化,⑨相對濕度,⑩霧、霾。在氣象敏感度調查中,關于臨界值的選擇,降雨選擇大雨的居多,風力選擇7~8級的居多,夏季最高氣溫選擇36~37℃的居多,冬季最低氣溫選擇-5~0℃的居多,相對濕度選擇>60%的居多,其余氣象要素或天氣現象臨界值的選擇就比較分散,短時預報、短期預報、中期預報都有需求,但需求最多的還是短期預報(12~48 h),這些氣象要素達到臨界值后,主要影響為造成災害和影響生產。
目前貴州省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和市、州、地氣象局科技服務中心對省內的電力公司、水力發電廠、供電局和電力調度、傳輸單位均開展了氣象服務工作,提供的氣象服務產品主要有:短期形勢預測、中期形勢預測、氣候預測、天氣實況資料、流域首末次洪水預報、流域點雨量預報、流域區間預報、重大天氣預報、臨近預報預警、衛星云圖和雷達回波資料、縣市站點預報、天氣過程總結分析、生產建設建議、專項預報服務等。除了氣象資料外,服務產品都是將氣象臺和氣候中心的預報產品進行加工或包裝而成,產品主要是通過網站、手機短信、電話傳真等方式提供,用戶將我們的氣象服務產品作為其災害防范、電力生產銷售、電力調度等計劃、安排和決策參考。
根據用戶反饋,我們目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雖然能夠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但是更專業、更深層次的需求還遠不能滿足。具體表現為:用戶需要提供所需流域的面雨量預報;需要提供時間、空間更精準的預報;需要預測的降水數量級更精細;需要對輸電線路沿線的電線積冰和大風進行預測;需要短期氣候預測的區域和數量級更精確;需要提供的服務產品與行業結合得更緊密等等,這些需求目前都滿足不了。現在我們提供的產品除了流域首末次洪水預報和生產建設建議稱得上行業氣象服務產品外,其余的都是基本氣象產品,并且首末次洪水預報方法的科學性和預報準確率沒有得到檢驗,生產建設建議也十分粗淺。也就是說,我們目前主要是用基本氣象產品開展專業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其實并不專業。實際上,這類產品的獲取,用戶對我們的依賴度并不高,因為其在因特網上可以輕易找到這些基本氣象產品。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目前專業氣象服務工作的開展并非主要取決于用戶需求,而是靠人情關系和問責制度的原因。
電力行業是貴州的支柱產業,也是氣象部門開展行業氣象服務的主要對象之一,通過這次調查,我們認為要改進和發展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提高預報產品的精細化程度和準確率;②將公眾服務氣象產品、決策服務氣象產品與專業服務氣象產品作出區分與歸類;③開發并提供我省電力行業急需的面雨量預報和輸電線路電線積冰預報等產品;④制訂電力行業氣象服務和產品的標準;⑤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更多專用于電力行業的氣象服務產品,創造新的行業氣象服務需求;⑥在氣象產品發布渠道上將公眾服務產品與專業服務產品分開;⑦培養行業氣象服務人才;⑧從長遠考慮,專業(行業)氣象服務的思路應轉變,應從目前的防災減災服務轉變為防災減災服務與創造價值服務并舉。
通過對貴州省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進行評估,選取了8個典型單位16位專家作為評估專家,計算出了貴州省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貢獻率與貢獻值,進一步了解了電力行業的氣象服務需求,對比目前的服務現狀提出了電力氣象服務差距與發展建議。得出的結論如下:
①貴州省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貢獻率為0.215%,根據貴州電網公司2009年銷售收入為3 543 705萬元,計算出貴州電網公司氣象服務凈效益值為7 619萬元。
②貴州電力行業總體氣象敏感度前5位因素為:降雨、電線積冰、閃電雷暴、降雪、風力,不同生產環節的氣象敏感因素有所差異。
③目前對貴州電力部門開展的氣象服務能滿足其基本需求,為其防災減災、合理安排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決策參考作用。但仍不能完全滿足發展的需要,要求氣象服務在預報準確率、時空分辨率上進一步提高,要求提供更專業的、有別于普通氣象服務的產品,要求更具行業服務特點。

表 貴州省電力行業氣象服務效益綜合調查數據結果匯總表
[1] 許小峰,等.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理論方法與分析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2] 韓穎,蒲希.中國的氣象服務及其效益評估[J].氣象科學,2010,30(3):420-426.
[3] 陳振林,等.高速公路氣象服務效益評估(2009)[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
P49
B
1003-6598(2011)04-0062-03
2011-01-25
古田會(1969-),男(苗族),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科研及專業服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