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國
作為全國最大的森工企業——新林林業局,有著“站在排頭不讓,扛著紅旗不放”的光榮傳統。在過去的四十多年的開發建設中,已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2 492萬立方米,占大興安嶺地區的22%,上繳利潤26.98億元,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被譽為大慶式企業。但在付出的背后是巨大的森林資源消耗代價,形成了可采資源嚴重匱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歷史現狀。
十一五期間,新林區(局)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確定了“生態建設固本,工業經濟強區,特色產業富民”的發展戰略,在強力打造“四四一”工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四三”的科學發展模式。即:以生態建設為發展主線,以弘揚新林精神、發展生態產業、創新管理機制、改善民生為發展著力點,實現森林資源蓄積、經濟總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快增長。
在生態建設上,新林區持續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2010年木材產量由36.5萬立方米減少到23萬立方米。淘汰落后產能,原46家加工廠點經過清理整頓,整合為7家加工企業。強化森林資源保育,推行資源管護承包制,構建了“遠封近包”管護格局。森林防火創建了“三包三保”防控體系、“十道防線”、野外火險因子數字化管理系統等。營林生產在邊生產、邊整頓、邊規范中走入振興之路,新林實現了森林蓄積和覆蓋率的“雙增長”。但2011年全面停止主伐生產的情況下,主營收入面臨著巨大的壓力,10萬立方米的撫育伐出材也讓營林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依托林下、地下以及人力和物力等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落實幫扶政策以及鼓勵創業等渠道推動資源的綜合開發,先后發展起林木產品精深加工、礦產開發、綠色食品、對俄采伐四大接續產業,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由于投資過多、發展速度過快、發展指標過高、傳統體制機制束縛等綜合因素影響,造成了發展質量不高、資金壓力大等問題。
在社會建設上,以改善落后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先后實施了城鎮亮化、美化、硬化工程,加大社區、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近兩年來大規模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集中供熱工程以及鎮場撤并等,在有力地提高百姓生活質量的同時,提升了城鎮化建設水平。通過堅持不懈地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實施“素質工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等項工作,社會管理工作得到加強。但由于整體規劃欠缺、資金緊張等制約,以“三供兩治”為核心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還很不完善,小城鎮建設缺少特色化。
當前,已全面進入“十二五”時期,全區“十二五”規劃已出臺,全區各地在十二五規劃中推進“五大功能區”、“十大工程”的戰略布局和戰略任務已經明確,位于大興安嶺腹地、伊勒呼里山北麓的新林區在構建“一軸兩環四通道”經濟布局和“一心兩級三化”城鎮布局中擁有區位、政策、機遇等綜合優勢。為此,新林區要準確把握自身在大興安嶺區域中的發展定位,抓住森林資源保育、產業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構建現代化管理模式四大任務,深入貫徹“質量和效益”這一中心,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型向質量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實現率先轉型崛起。
一、全面落實生態建設工程,加快建設生態功能區
一是將“遠封近包”和“管、育、用”一體化森林經營管理新機制有機融合到森林資源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中,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管護機制,明確資源管護主體,落實管護承包責任,實現森林管護責任、收益和監管三到位。通過爭取國家二期“天保”專項資金支持,完成遠山季節性封育區、遠山常年封育管護區以及黑龍江干部河、黑龍江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等建設任務。
二是依托“三包三保”、“十道防線”野外火險因子數字化管理系統,強化森林火災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實現防火工作由“被動撲救經驗型防火”向“預防為主科學型防火”的根本性轉變。
三是以興林富民為目標,實現主導產業由木材采運向營林生產轉變。通過生產要素向營林生產轉移,推動營林生產管理科學化、生產規范化、質量標準化等舉措,保質保量地完成中幼林撫育補貼試點、低效林改造和人工造林等重點工作,打造森林資源培育樣板工程。
二、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率先轉型崛起
一是加快礦產開發步伐,抓好綠色礦業發展。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探力度,積極申請國家和省地質勘探資金,引入風險勘探資金,走礦山自探、招拍掛風險勘探與政府籌資勘探相結合的路子,找大礦找好礦,推進礦業大發展。
二是推進林產工業戰略升級,構建高端、終端林產工業產業鏈。按照雙贏的原則,建立良性合理的機制,為盛興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三是做實做精綠色食品業,致富職工群眾。將以黑木耳栽培為主的食用菌、以人工扦插苗木繁育為主的藍莓、以培育肉食鹿為主的三大產業作為區域綠色食品優勢產業,并通過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化經營。
四是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對俄采伐規模生產。在加快建設年采伐木材30萬立方米、加工木材20萬立方米的生產基地的同時,向木材精深加工、農業、物流、建筑、礦業、旅游等產業延伸,爭取建設黑洛克工業園區。
五是大力實施招商引稅,發展總部經濟。充分利用地區爭取全面享受西部開發企業所得稅按15%的政策,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以及有影響力的中介服務機構來我區設立總部(地區總部),結算中心、研發中心、業務處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分銷中心等項目,為其提供優良高質的服務環境,增加當地稅收,實現合作雙贏。
三、突出綜合性北國鹿鄉的主體功能定位,推進花園城鎮與生態觀光旅游區建設
以新林鎮、塔源鎮和翠崗鎮建設為重點,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對原林園、南山公園、大烏蘇鹿苑山莊、興安鹿種源繁育基地以及城鎮周邊特色區域、加漠公路沿線進行改造升級,建設以狗肉、山野菜為特色的餐飲服務區,大力發展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為主的樞紐經濟,建成宜居、宜業、宜游城鎮綜合體。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現代化管理模式
一是創新企業發展機制。探索、解決新產業老機制問題,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新機制。
二是構建全民創業機制。結合開展的全民創業工程,通過強化政策扶持,降低創業門檻等,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三是全面深化教育、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繼續探索和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做到合理分配,高效使用;穩步推行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醫藥分家,解決以藥養醫問題。
四是做好鄉鎮衛生院改革,穩定鄉鎮衛生院人員隊伍,完善其功能,爭取早日納入全國統籌。
五是突出加強國有資產、財政資金、財務資金監管,實行國有資產分類經營、分類核算,提高資本運營質量。□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