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 邵洪新
[關鍵詞]社會環境;犯罪;影響
人的意識活動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一系列反射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來源于客觀事物,來源于社會環境。犯罪也是由于人們受到了來源于外界環境的作用而實施的一些違法行為。二者之間有兩層含義:犯罪人的犯罪意識來源于社會環境;犯罪人的犯罪行為由社會環境中矛盾、沖突、刺激、管理上的漏洞和便利條件等因素而誘發。
一、宏觀環境與犯罪
(一)經濟與犯罪
經濟在決定和影響犯罪行為的諸多要素中占據著主導和決定作用。首先,對每一個有理性的“經濟人”來說,遵循理性規則尋求經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需要,但是面對資源的稀缺性和人的需要無限性時,每個人所選擇的解決方法是不同的。那些守法的人通過提高技術、延長工作時間等合法的手段來獲取最大利益,而那些不守法的人就會通過盜竊、搶劫、欺詐等非法手段來獲取利益以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私欲。其次,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每個人都會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就使他們會不擇手段、不計后果甚至鋌而走險去實施犯罪,由于市場經濟的平等性使得每個主體都享有自由競爭和等價交換的平等地位,這就會導致中小企業破壞市場的制度,打亂市場的秩序,違法經營或不正當競爭,從而出現犯罪。
(二)文化與犯罪
首先,封建的特權思想雖說已經消滅了,但是由于我們時空跨度很大,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官員認為自己有所謂的“特權”,這使得他們總覺得高人一等,可以以權代法、以權壓法,而且有的還利用手中的權利進行違法的活動。其次,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當今的社會中仍然有存活的空間,尤其是在那些邊遠的山區,買賣婚姻,任意干涉婚姻自由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家庭生活中虐待婦女、遺棄甚至殺害女嬰、買賣婦女的犯罪現象也很常見。再次,封建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麻痹著人們神經,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他們在大肆的聚斂錢財的同時也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而現代文化中由于社會價值觀的重大轉變,傳統的信仰被拋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思潮泛濫。當人們利用自身的條件無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諸如詐騙、賭博、販毒等違法犯罪行為。網絡是當代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為我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暴力、色情文化的傳播就逐漸從以書報為載體遷居到“互聯網”上,這種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毒害更深,尤其對青少年來說,更加容易導致他們犯罪。
二、微觀環境與犯罪
(一)學校教育與犯罪
學校教育的對犯罪的個體來講是客觀的,但卻通過改變客觀環境去影響和改變人的主觀意識,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和道德、法律知識的傳授,改變學生的主觀世界,讓學生們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這就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一種良好的道德習慣和遵紀守法的品德,這也是學校教育在預防和減少犯罪上的作用和意義。
(二)家庭環境與犯罪
家庭有撫養和教育子女的功能,并對兒童的人格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家庭是人格的塑造場,家庭和睦溫暖、重情感、守信義,則是孕育健全人格的良好環境,反之,如果家庭破裂、冷酷無情和唯利是圖則會導致兒童的人格向著異常的方向發展。
1.家庭內在關系對犯罪的影響。未成年子女需要由家庭來撫養,是出于未成年人生理的原因,而且是社會條件的限制。唯有家庭充分發揮其撫養和教育的功能,才能養成未成年子女的良好品格。據從事多年審判未成年犯罪的權威人士介紹:17歲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他們扭曲的人格表現為自私和沒有社會責任感,而這種扭曲的人格大多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
2.家庭結構對犯罪的影響。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結構中的青少年,其犯罪比例明顯低于結構不完整的家庭。在單親家庭中,由于父母一方的缺失,另一方就要承擔本來是兩個人應承擔的責任,在加上生活的重擔,致使孩子得不到應得的溫暖,易造成孩子性格扭曲。研究還發現,男性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最為突出。大量的事實表明“在殘缺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行為失范問題,家庭破裂常常又與不和諧、沖突、敵意以及攻擊性行為聯系在一起,這一切都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3.家庭教育對犯罪的影響。家長的素質對孩子有直接影響。家長素質低,就難以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和指導,使許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以己為核心,做事隨心所欲的壞習慣,形成了自私自利、驕橫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缺乏鮮明的是非觀和道德判斷能力。從某種角度說,這種縱容的態度,直接或間接的鼓勵了孩子的犯罪心理。反復無常也是一種不當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會使子女是非模糊,無所適從,社會規范不容易內化和穩定。
三、職業環境與犯罪
在成年人的犯罪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職業環境有關。首先,在任何職業場所中,人們都能獲得一定的“資源”支配權,而這種支配權就可能成為犯罪提供可乘之機,監守者自盜、掌權者貪污挪用。其次,職業場所內人際關系緊張容易造成犯罪。在很多職業場所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了某種特殊關系,這種關系一旦破裂或出現不穩定的時候,就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怨恨或仇視心理,當這種心理發展到一定地步的時候,犯罪的發生將不可避免。再次,目前我國的勞動就業制度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勞動就業的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們的就業觀念和擇業方式也相應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主擇業和主動在市場上尋找就業崗位成為時下最普遍的就業方式。這種擇業方式使得職工的流動性大,雇傭意識增強,而主人翁意識相對減弱,這也容易導致犯罪的發生。
犯罪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在諸多原因中社會原因表現的尤為突出。無論任何形式的犯罪都有其社會根源,而且是不可消除的,當我們認識并且采用一定的方法來消除這種矛盾的同時,又有新的問題隨之出現,這要求我們對社會的發展有很好的認識,同時要加強對外來思想文化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不但能更好地預防和控制犯罪,也能為國家在立法上減少一定的難度。□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