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力
[關鍵詞]刑事審判監督;職能;途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該條規定通過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權。刑事審判監督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審判活動進行監督,刑事訴訟法169條規定“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二是對人民法院做出的判決、裁定進行監督,其方式是提起抗訴。
一、基層檢察院刑事審判監督現狀
刑事審判監督一直是檢察機關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在實踐中,檢察機關的形式審判監督主要表現在:公訴部門在制作起訴書或發表公訴意見時提出量刑建議;對于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公訴人出席法庭對違法行為庭后提出檢察建議;對案件的判決、裁定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案件依法提出抗訴。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上述三種主要監督方式效果并不明顯。具體表現在:
一是提請抗訴率及抗訴成功率偏低。抗訴是檢察機關履行刑事審判監督權的重要方式。但多年來的司法實踐表明,檢察機關的抗訴工作收效甚微。首先表現為抗訴率低,就我院而言,2008年以來,提抗案件僅1件。其次,抗訴成功率較低,對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案件,法院絕大部分維持原判,予以改判的很少。
二是監督文書應用未取得應有效果。對于庭審中的輕微違法行為,公訴人礙于情面或者出于說了也白說的思想,大多不予理會,對于較嚴重的違法行為,也大多以口頭建議的形式提出。而法律所規定的《糾正違法審理通知書》和《檢察建議》使用率很低,即使向法院發出了檢察建議,若法院不予采納,檢察院也沒有相應的制裁或救濟途徑,因此,《糾正違法審理通知書》和《檢察建議》未能取得應有效果。
三是還存在一定的監督空白。實踐中,基層檢察院起訴的刑事案件中,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占相當大一部分。以我院為例,每年法院采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約占全年我院起訴案件量的30%左右。對于此類案件,獨任法官在審理過程中有無違反法定程序,是否會侵犯或剝奪當事人合法權利,檢察機關根本無從監督。
二、刑事審判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檢察機關的刑事審判監督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對庭審活動的監督具有事后性。依照六部委《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違反法定程序的庭審活動提出糾正意見,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在庭審后提出。”可見,審判監督成了事后監督,書面監督,從而使庭審活動得不到及時有力的監督,審判人員濫用審判權侵犯當事人合法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其次,對審判活動進行監督的方式有限,除了提起抗訴這有效手段外,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就顯的蒼白無力,監督缺乏有效保證,對于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制裁措施沒有具體規定。
第二,具體工作細則不明確。一是立法上對不服法院一審判決、上訴、抗訴案件如何進行監督不明確,對按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案件的審理期限和一審判處死緩、死刑的被告人不上訴案件的核準時間雖有具體規定,但沒有真正得到執行,導致少數案件一拖幾年未決。二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抗訴工作細則,特別是在被害人請求抗訴的程序上不完善,形同虛設,難以發揮該程序保護被害人權益的實際效果。當然,還有少數審判機關和審判人員對抗訴不重視,客觀上致使檢察機關難以在10天之內完成抗訴工作。
第三,從社會期望值來看。當前司法活動由于受到各種負面活動的影響,公眾對司法的期望值與司法現實情況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有的司法工作人員不注重自身形象,負面新聞是有發生,致使公眾對司法產生了不信任。
三、加強刑事審判監督職能的幾個途徑
首先,加強上下級檢察院之間的溝通配合,維護檢察機關共同的權威。抗訴案件需要多級檢察院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基層檢察院應在抗訴前與上級檢察院取得聯系,及時匯報,互相溝通,形成統一認識,使上級檢察院在時間有限的抗訴期內能夠準確抓住爭議點、選準支持抗訴點,從而降低撤抗率、減少抗訴意見書與抗訴書不一致的情況,對于個別證據不完善的,也能夠及時補證,確保抗訴成功率,維護檢察機關的整體權威。
其次,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檢察機關審判監督權。這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能切實有效行使并達到預期目的的關鍵。程序預設的缺失、粗疏,將導致監督的難以操作。只有按照法律程序行使檢察機關的審判監督職能,檢察機關各部門職權的行使才能有條不紊進行,才能保證檢察機關對法律訴訟監督的專門性、統一性,才能更好地實現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最后,檢察機關應當增強監督能力,保證監督質量。通過監督實現司法公正,保證監督質量。通過監督實現司法公正,同時有效維護法院審判權威。要達到這樣的雙重目的,關鍵在于加強檢察機關的自身建設,提高人員素質。為此要完善培訓制度,加強制度落實,提高檢察官的業務素質。目前,抗訴人員的自身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監督工作的要求,影響了抗訴案件的質量。相當一部分案件抗訴不成功,其原因就在于檢察人員對案件的事實和法律問題把握不準確。實踐說明,檢察人員的法律素質和抗訴業務技能是保證抗訴質量的前提,抗訴案件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再審的判決結果,而再審結果有影響監督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因此,檢察人員應當加強業務學習,盡快提高抗訴工作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揮檢察院的審判監督職能。□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