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輝
[摘要]為更好地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契約自由”原則基礎上確定了合同顯失公平制度。但合同顯失公平制度的“構成要件”具有抽象性,容易與其他合同法制度相混淆,司法實踐的操作上也會因主觀標準不同而導致結果上的差異。為此,本文對合同顯失公平的特征及其判定進行了系統研究,以為更好地指導相關司法實踐創造條件。
[關鍵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合同顯失公平;特征;判定標準
市場經濟環境下,為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確立了“契約自由”原則,并制定了合同顯失公平制度。但是,由于該制度“構成要件”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容易與其他合同法制度相混淆,實踐操作上也會因主觀標準不同而導致結果上的差異。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探討,為更好地指導相關司法實踐創造條件。
一、合同顯失公平問題辨析
眾所周知,維持合同法的基礎是“契約自由”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當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決定是否訂立合同、決定合同內容和合同形式。可見,“契約自由”原則的實質是當事人意愿在決定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中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如過分放任合同當事人的自由,則會導致某些合同明顯損害一方當事人利益,使得合同在內容上顯失公平。這種情況下,如果仍按照“契約自由”原則要求受損害一方當事人履行合同,則完全違背了公平原則。
(一)合同顯失公平不等于有失公平
羅馬法中有關于因顯失公平須撤銷買賣合同的規定。買賣合同出賣人于經濟方面,須有自由的意思,而就其所得價金,未受過分損失,凡價金在標的物實在價值1/2以下時,出賣人得提起出賣人之訴,請求撤銷其買行為,而買受人則應返還標的物,或補充物品實在價金。羅馬法上述規定,對后世的民事立法產生了影響,如法國民法典規定,如出賣人因買賣有失公平所受低價損失超過不動產價金的7/12時,即有取消買賣的請求權。
從羅馬法和法國民法典都規定了顯失公平“量”的標準,以便將顯失公平與有失公平相區別。我國民事立法沒有規定衡量顯失公平的具體法律界限。只原則性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應當明確指出,有失公平,不發生導致合同撤銷的效力。在法律沒有文明規定“量”的標準情況下,區別顯失公平與有失公平的任務只能由人民法院和仲裁機關來完成。在區別、分析顯失公平與有失公平的時候,要結合合同訂立時的情況,看一方是否承擔過多或過重的義務,而享受極少的權利,而享受極少的權利,另一方是否承擔過多或過重的權利,而承擔極少的義務。這種區別和分析,雖然是對合同事實的區別和分析,膽很難排除主觀色彩,對同一合同,有不同的審判人員、仲裁人員來審理,會有差別很大的結果。解決的辦法是在立法上作出比較具體的規定。
(二)顯失公平與乘人之危
顯失公平與乘人之危有相似之處,易于混淆。二者的共同點在于本質上都是不公平的,都是在損害對方當事人利益的基礎上獲取不正當利益。其不同點表現在訂立合同時,當事人所處環境不同。對顯失公平的合同來說,受損方可能又某種急需或缺少經驗,但并未處于危難或困難之中;而乘人之危訂立合同,受害方正處于危難之機。如處于自然災害的嚴重危困之中活處于瀕臨破產的困境,迫切需要某種援助或救助。受損人或受害人是否處于為難困境之中,是區別顯失公合同與乘人之危合同的客觀標準之一;同時表現在訂立合同時,當事人過錯的內容有所不同。顯失公平的合同當事人雖然企望獲得不當利益,但所利用的是自身某種優勢或者對方沒有經驗。如果僅僅是“利用”,并不違法,也不能認定偽締約過錯。其過錯在于利用自身的優勢或對方缺少經驗獲取法律所不允許的利益。故顯失公平收益一方的過錯,主要體現在行為目的上。乘人之危的合同,是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于危難之機逼迫對方,受害方迫于無奈而違背真實意愿與之訂立合同。可見,兩種合同當事人的過錯性質及過錯程度是有明顯區別的。
(三)顯失公平與締約欺詐
當事人因受到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屬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其效力不為法律所承認。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其中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與顯失公平中利用對方不知情頗為相似,但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欺詐行為中的方式人對合同條款或要約內容是清楚明了的,只是條款或內容缺乏真實性,而顯失公平合同中的條款和內容是真實的,但當事人因缺乏經驗對其不了解而作出承諾,致使利益受到較大損害。
(四)顯失公平與重大誤解
合同法身上的誤解,亦稱協議錯誤,是指當事人對合同關系中重大要素的錯誤認識或理解。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的基于發生誤解一方或雙方當事人主觀的錯誤引起的,并給誤解一方帶來的不利后果。而顯失公平合同中遭受不利于后果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關系中的重大要素并無誤解,即主觀上無過錯,只是因其無知或面臨緊迫情勢而處于被動狀態,提出或接受不公平的條件。
(五)顯示公平與情勢變更
情勢變更與顯失公平有更加密切的聯系。從法律上看,情勢變更通常指非因當事人雙方過錯發生的一定客觀情況的變化,造成當事人之間利益上的重大不平衡,如繼續履行員合同將是顯失公平,遭受不利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變更或解除合同。情勢變更與顯失公平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區別:一是因其情勢變更的原因是合同當事人以外的客觀情況,雙方當事人主觀上并無過錯,不可歸責于當事人。顯失公平是因一方當事人具有主觀惡意的行為所造成。二是產生的法律后果不同。顯失公平中的受損一方當事人只能依法請求撤銷合同,在情勢變更中,遭受不利后果一方當事人可依法請求變更或解除合同。三是情勢變更發生的前提的合同有效成立,即合同效力是既定的,而顯失公平合同屬效力未定的合同,其有效與否,取決于有撤銷權一方當事人雙方行使撤銷權。由于顯失公平與情勢變更不能混淆,在立法上應予專門規定,不宜用擴大顯失公平制度適用范圍的方式解決情勢變更的問題。
二、“合同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
《合同法》從維護公平的角度確立了顯失公平制度。但是由于“顯失公平”的含義過分抽象,立法又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使其實踐中的適用受到許多干擾。
(一)客觀條件
顯失公平合同的客觀要件是指雙方當事人之間利益嚴重失衡或權利義務顯著不對等。主要適用于有償合同、特別是雙務合同。
對于無償合同,因不存在對價問題,故不易出現顯失公平問題。利益不平衡不限于標的物價格的過高或過低,亦包括雙方關于履行合同的各項權利義務的明顯不對等、合同明確規定依法的不公正免責條款、不合理風險分配、違約責任顯失公平等。顯失公平只有可能存在于雙務有償合同之中。雙務有償合同是按等價交換原則建立起來的。當事人雙方要各自所得財產利益向對方償付相應的代價,一方取得的財產與履行的義務,在價值上大致相等。法律是認可大致相等或利益稍有差別,反之,則是不允許的。
雙方之間利益嚴重失衡或權利義務顯著不對等,利益是否平衡首先要考慮對價問題,關于對價問題,學術上存在著不同觀點。一般認為,關于對價是否合理既要考慮支付價格與市場是否大體相當,也應考慮當事人主觀上是否愿意接受,即使價格上存在重大差距,但是當事人處于真實愿意接受,也不能認定構成顯失公平
(二)主觀要件
所謂顯矢平衡合同的主觀要件,是指在訂立合同時一方故意利用其優勢或利用對方無經驗而與對方訂立顯矢公平合同,在法律上之所以要求考慮主觀要件,其目的在于保障交易的公正,維護商業道德,保護處于弱者地位的消費者的利益,包括獲利一方主觀上存在惡意、一方利用優勢、一方利用對方沒有經驗等幾種情形:
獲利一方故意利用了自身優勢或他方沒有經驗而簽訂顯失公平合同,法律行為并不僅僅因為給付與之間存在顯失公平的關系而被撤銷,確認某項行為是否為給付關系,顯失公平而無效,除了具備顯失公平關系外,行為人還必須明知之間處于優勢地位對他方利益發生重大影響,故意誘發他方提出或接受重大不利條件,或明知他方提出或接受不公平條件是出于不知情的前提下,仍故意維持這種狀態并從中獲益,這是構成顯失公平的必要條件。
——一方利用優勢。即訂立合同的一方利用經濟優勢上的地位,而使對方難以對其明顯不利的合同條件。如在企業利用其優勢訂立了不公平的格式條款,迫使消費者予以接受。因為交易雙方優劣的總是相對存在,一個企業不可能在任何交易中都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就某宗交易而言,應依據合同內容加以分析。一方當事人所有的優勢是否足以迫使對方接受不利條件而簽約。
——一方利用對方沒有經驗。即訂立合同的一方欠缺一般的生活經驗或交易經驗,而不應包括欠缺特殊的經驗。當事人在購買某種特殊標的物時,應當了解此類標的物的適當信息,如果認可當事人可以無特別經驗為由申請撤銷合同,必然會放縱一些不作任何準備、輕易交易,后因交易對自己不利而以顯失公平為由請求撤銷或變更合同的交易行為,最終將導致市場交易秩序不穩定,破壞交易安全。
三、顯失公平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完善
顯失公平原則像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維護合同正義,又可能造成公權肆虐,危及合同自由。從實踐來看,顯失公平制度在適用中所出現的問題,諸如標準過于抽象,難以被掌握與操作,顯失公平的適用范圍過于寬泛等,都是因為在法律上缺乏具體可行的顯失公平的合同本身不應予以撤銷。
(一)顯失公平原則的適用對象
顯失公平制度的提出主要是針對交易中的經濟地位,談判地位過于懸殊的合同雙方而設。對顯失公平原則的適用范圍也應給予適當的限制,主要適用于消費者保護領域,成為消費者對抗奸商的法律武器。對于專業商人來說,由于其本身具有保護自身免受顯失公平之害的能力,因而對于商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法院不應以顯失公平為由進行干預。
(二)關于顯失公平合同在量上的標準
顯失公平原則是城市信用原則在合同關系中的具體適用,作為社會公權干涉合同自由的彈性條款,其內涵只能相對明確而不可能絕對清晰,這就對法官審理案件提供了一種較大的選擇自由,如何避免法官濫用此項權利,使其不依個人好惡、肯定或否定發生顯失公平,不僅關系到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也關系到整個合同制度的興衰。因此,有必要也能夠制定出相對明確的客觀標準。應根據各種交易關系的具體情況加以認定,特別是要考慮到供求關系、價格漲落,交易習慣等各種因素。各級法院注意積累審判經驗,最高院及時發現并公開典型案例的裁判標準,供各級法院參照和借鑒。
(三)受損方對顯失公平合同主觀要件的舉證責任
合同一方具有利用其優勢或利用對方輕率、無經驗等與對方訂立顯失公平合同的故意是構成顯失公平的必備 主觀條件。受損方如欲主張合同顯失公平而申請變更或撤銷,他就要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如果受損方不能證明對方具有此種故意而僅能證明自己在訂立合同時缺乏經驗和技能、不了解市場行情、草率等,從而訂立了于己不利的合同,則不能認為合同顯失公平。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下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競爭也不是無規則的競爭。我們在反思“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觀念的同時,必須在未來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對顯失公平合同作出準確、科學而嚴格的界定,以法律為武器,捍衛公平,并以公平保利益,以公平促效益,保證在法律規范下的公平自由的市場秩序中,交易雙方獲得最大利益。
參考文獻:
[1]彭真明.論合同顯失公平原則[J].法學評
論,1999.
[2]沈慶中.顯失公平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
弊大利小[J].法學,1993.
[3]佟柔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疑難
問題解答(第一輯)[ M].中國人民政法
大學出版社,1986.
[4]李永軍.合同法原理[M].中國人民公安
大學出版社,1999.
[5]謝邦宇.羅馬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
(編輯/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