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義坤 安國良
[關鍵詞]小農經濟;土地集中;土地流轉
一、法國小農經濟改造前的狀況
法國小農經濟開始于法國大革命時期,到二戰結束后土地碎化的現象已經十分嚴重。雖然大革命中保留了部分大農場并在以后得到了發展,大農場占據了大片土地,但是總地來說,小農經濟仍占優勢地位。20世紀初,農場的平均占地規模,美國為55.85hm2,英國為25.50hm2,德國為13.56hm2,而法國則不足10.12hm2。法國的小農作為一支獨立的經濟力量和社會階層長期存在,到20世紀中期,有些法國學者認為,一半以上的法國農戶依然應該歸入小農的行列。
土地過于碎化嚴重限制了農業分工、機械化和農業技術的推廣,使得法國的農業處于分散經營的狀態,不利于集約型農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的產量很低,增長速度也很緩慢。在小農經濟狀態下,農民無力購買先進的機械、花費,更沒有能力改良土地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僅能維持自己的生活。這種惡性的循環有加劇了農民的貧困。
二、法國對小農經濟改造的措施
(一)促進土地適當集中
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法國面臨的第一個突出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和農場經營規模小。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土地集中,促進規模經營,為農業機械化提供條件。具體來說主要推行了下面幾項政策:
1.嚴格執行退休金和補助金制度。這項政策的主要內容是:給上年紀的退休農場主在他們有生之年一種退休金補貼,領取補貼的條件是停止經營或自愿讓出他們的農場,有利于土地整治。
2.成立了土地整治和農村安置公司。這種公司的主要作用就是改進土地結構,擴大部分農場的面積,支持開發土地和安置農民。政府給予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有收購土地和農場的優先權,他們把分散的土地收買來以后,通過合并、整治、改良和規劃,使土地達到“標準經營面積”。
3.關于弄成繼承權的規定。為防止農場規模越來越小,政府規定農場繼承權只能給農場主的配偶或有繼承權的一個子女,其他繼承人只能從農場繼承者那兒得到繼承金。同時,推出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父子農場、兄弟農場以土地入股,聯合經營;對農民自發的土地合并減免稅費,使農場規模不斷擴大。
4.政府通過確定農產品價格促進土地集中。法國政府為了避免土地過分集中,采取了稅收和價格限制的手段來限制經營規模過大或者過小農場,保護中型農場。
(二)減少農村富裕勞動力
為轉移富余勞動力,法國政府根據1962年的農業指導法補充法,設立“調整農業結構行動基金”,70年代初又設立“非退休金的補助金”,給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鼓勵到退休年齡的農場主退出土地;同時,鼓勵部分青年農民到工業、服務業去投資或就業,政府給予獎勵性的賠償和補助;其他青壯年勞力由政府出錢進行培訓后再務農。
(三)通過提供優惠信貸,鼓勵創辦互助合作社組織
法國政府還通過為符合條件的農戶購買土地提供低息貨款等方式,加速土地集中和農場規模的擴大,鼓勵建立適度規模的中型家庭農場及其組合。在創辦各種互助合作組織時,國家給予優惠待遇。
政府的參與和引導,大大加快了土地集中的速度,促進了農場經營規模的擴大。
三、我國小農經濟的現狀
不同于法國的土地私有制,中國土地是公有財產,不能作為商品自由買賣,市場機制也就不能對土地集中發生效力。因為農民人數龐大,土地事關廣大農戶的生計和國家的政治穩定,所以中國仍然延續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分散為孤立經營的農戶,把土地分割為面積大小不等的地塊,形成數量龐大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加上人地矛盾突出,中國目前農戶戶均占有耕地僅0.37hm2,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hm2,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2%,土地碎化程度比法國還要嚴重。這種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模式不利于引進資金、推廣技術和實行機械化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而且單個農戶面對買方市場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市場參與能力低,抗風險和災害能力差,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社會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近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不適應現有農村生產力的水平要求。
四、借鑒法國經驗改造我國小農經濟
我們應借鑒法國等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對我國的小農經濟進行改造,以此來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建議應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在制度上,推進土地流轉
土地經營權流轉,是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途徑。土地只有流轉起來,才能打破單門獨戶分散經營的局面,實現規模化經營。目前在中國土地集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土地承包和轉包,這實際上是在不改變現有土地所有權的條件下通過調整土地使用權來實現規模經濟。這種方式在現實推廣中有很大的限制條件,那就是它只在農民不離鄉轉業的情況下有效,很難滿足現如今城市化加速發展大量農民離鄉轉業下土地集中的要求。國家可以仿效建立像法國土地整治和農村安置公司那樣的機構,由政府出面,大量優先購買離鄉轉業農民所放棄的土地,對他們在土地上的投入和勞動、對集體土地所有權進行合理的補償,然后通過治理、改良,化零為整,達到一定規模后出租給留土農民,建立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有效遏制農地非農化使用傾向的加劇,還起到土地集中和安置就業的作用。
(二)在政策上應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土地集中和聯合經營
通過法律手段、稅收減免、信貸優惠等措施,鼓勵土地適當集中和農民之間的聯合經營,特別是父子和兄弟之間的聯合經營,使農場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可借鑒法國經驗,組建“土地整治公司”,將低產田和荒蕪的土地集中成片,整治成標準農場后出租給有經營能力和一定經營規模的農民。
(三)改革戶籍制度,支持農民向非農轉移
戶籍制度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障礙,它限制了農村勞動力流動。政府應該適時改革戶籍制度,最終取消戶籍制度,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同時應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扶持力度,拿出實際行動支持農民的非農轉移。對離開土地的農民應進行系統的就業培訓,并提供一定的經濟資助和稅收優惠,鼓勵農民進城,轉換職業。
(四)鼓勵農民自愿加入農業合作社組織
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實行產業化的過程中,弱小分散的農民走向市場,需要組織起來增強市場的經營能力,農業合作組織有利于土地經營面積的擴大,進行分工協作、資源共享、技術推廣和分散風險,適于目前土地產權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的產業化。□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