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關鍵詞]新聞語言;獲得信息;時代發展
語言是一種紐帶。任何一種語言,除了表情達意的功能,還能起到消除誤會、拉近距離、增進相互了解的作用。語言還是一扇窗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通過互相學習語言,不僅能夠走進彼此的心靈,而且能掌握更多的知識,欣賞更多的美景,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作為語言的一個分支———媒體語言運用得好壞,必將或多或少地影響讀者認知事實的真相。
一、媒體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取決于時代不斷發展
眾所周知,傳統的媒體語言分為三類,即報紙、廣播和電視。而在當代社會,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需要報道速度更快、內容更新、信息來源渠道更廣的新型信息媒體,這個時候,網絡的出現恰好迎合了這個需求。隨之也就形成了當代第四類媒體語言,其地位正在不斷鞏固并占據主導。這正是在時代發展的要求下新聞媒體所必須進行的革新,同時也是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重要表現之一。技術的進步帶動了傳媒行業的迅猛發展。技術的進步對全新媒體的出現具有決定作用。人們獲知信息需求的提高,對傳媒行業的向前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但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提醒媒體人注意,那就是報道什么樣的內容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運用什么樣的新聞語言是公眾所最能接受的。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將是中國媒體當前和未來的奮斗目標。
二、新聞語言與時代發展與時俱進
不論是哪類傳媒報道事件,都必須運用新聞語言來向受眾傳達信息。新聞語言在時代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與時代的關系問題也就突顯出來。它們之間關系如何呢?首先,時代的變革使新聞語言的運用更具鮮明的時代性。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是新聞人必有的觀念,新聞報道中的語言運用也就必然體現鮮明的時代性。而這種時代性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圍繞著國家建設當中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展開的。例如說對舉世矚目的“五一二”汶川地震的報道來看,新聞媒體在報道中不僅表明了百姓迫切關注的立場,同時在語言運用上也突出表現了“援助”、“獻愛心”的大眾感受,使這次救援活動在百姓心目當中重塑了新聞媒體的形象。所以可以很客觀地說新聞語言運用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整體報道的成功與否。其次,新聞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運用宗旨。人本思想是近一段時期來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無論是在治國方案還是社會治理方面,都在提倡“以人為本”。而之所以在新聞語言的運用上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原因就在于它不僅符合新聞報道實事求是、堅持為民服務的報道原則,更能夠進一步以平易、真實、為大眾所最能接受的言辭貼近百姓,真正達到一切以人民利益為宗旨的報道目的。遇到了一個好選題,但是卻固守陳詞濫調、毫無生氣的新聞語言,結果可想而知,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因此,在今后的新聞報道中,一定要堅持人本思想的新聞語言報道,切實用平實、真實的語言報道新聞,從根本上創造良好的媒體報道氛圍。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好壞與否,不能僅僅憑借閱讀率與點擊率來判斷,新聞語言使用的是否恰當也是影響讀者是否對新聞有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未來新聞語言的發展方向
語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文化的產物。任何語言都體現著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蘊。新聞語言的運用也是如此。隨時代的發展變化,新聞語言也要與時代的步伐相一致,與時俱進。那么,新聞語言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呢?
首先,推陳出新,開辟新的報道途徑。報道新聞的目的,我們不排除為政黨宣傳的一面,因為畢竟國家是由政黨領導的,所以,新聞媒體早就被冠以“輿論喉舌”的名號。所以,為了適應我國國情,突出政治性原則的報道目的是無法避免的,換句話說這也是由我國當前的國情所決定的。但是在我國這樣的發展環境當中,如何突破舊有思維,走出固有體制的報道框框,就成為了新聞人所必須關注的問題。例如,每年一次的兩會報道問題,就始終突破不了模式化的報道程式,所以就成為了中國媒體最讓公眾不滿意的報道時段,即越是重要的新聞、重要的會議、重要的講話,媒體就越是臉譜化和程序化,讓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報道。而這當中的新聞語言運用,也同樣是在程式化的同時枯燥而乏味,永遠都是“某某部門、于某日、在某某地方……會場氣氛莊嚴隆重,在熱烈的掌聲中……這次大會是民主團結的大會……”的固定報道語句,讀者看上去味同嚼蠟。那么如何在日后的報道中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呢?那就是用更貼近公眾的事件吸引讀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歸根結底,就是用事實說話。雖然現在社會新聞的報道上已經開始遵循這個原則,但還沒有切實實施于重大新聞、會議報道上來,所以只有真正貫徹好這一原則,才能夠報道出為公眾所關注的、切實利于百姓的好新聞。
其次,要善于使用犀利的新聞語言,但要杜絕一邊倒地報道事件,我們需要的是公正、平衡的新聞報道。在當今這個被海量訊息充斥我們生活的年代,許多媒體都在不斷找尋更好的報道方式、推陳出新。這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表現就是報刊、廣播和電視主持人評論性言論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看出媒體更加注重輿論導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受眾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事實報道,更需要聽到來自不同角度和方面的聲音。因此,以筆鋒犀利為特點的評論文章深受受眾的好評,但是犀利就難免要出現一邊倒的情況,這也正是當今新聞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以前堅持客觀性報道原則的提法并不是很準確。所以,新聞報道需要充分尊重公正、平衡的報道原則,新聞語言則在此基礎上改進語言模糊的不足,同時恪守清晰、平衡的原則。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能夠更為大眾所接受。□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