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鵬飛
[關鍵詞]感動中國;典型人物;報道
從2003年開始,一個以“感動”為主題、以評選過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10位新聞人物為主要內容的年度節目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電視熒屏,這就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精神品牌節目——“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典型報道在我國被認為是一種最具指導性的報道形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典型報道的影響力不斷地被軟化和邊緣化。典型報道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典型報道也在不斷地演進、發展,尤其是典型報道的“重頭戲”——典型人物報道!
一、感動中國在典型人物塑造中的創新
《感動中國》在娛樂偶像當道的今天,推出一批張揚時代精神和民族傳統的人物,無疑對社會的價值取向起著正面的示范作用,《感動中國》在典型人物的報道方面所作的創新值得借鑒和思考。
(一)平民化——“小人物”變身感動大主角
一段時期以來,大眾的關注度低是典型報道的一大劣勢,《感動中國》為了贏得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大眾參與,采取平民化策略,走小人物但當大主角的路線,這是典型報道成功的首要條件。
(二)天然去雕飾——平淡的白描還原人物本色
在眾多由媒體舉辦的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它所推選的人物能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同,是因為“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找準了表現人物的方法,改變了以往靠刻意塑造“全面典型”的表現手法,而是“天然去雕飾”,用平平淡淡的白描手法述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跡,還原了人物的本色。
(三)極具感染力的人物短片以及優美傳神的頒獎詞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從播放介紹年度人物事跡的短片開始,短片中既有制作人員的解說,也有獲獎者心聲的吐露,還有他人的評價。短片追求故事化、情節化和細節化,選取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事跡片段,放大最感人的細枝末節,以期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準確、豐滿、生動,使受眾對獲獎者有全面的了解。
此外,“感動中國”評委會還為每位獲獎人物量身撰寫了頒獎辭,這些頒獎辭準確地概括了人物的感人事跡,生動、大氣、權威,又極富文采,人情味濃厚。
二、感動中國在典型人物塑造中出現的困境
“感動中國”自誕生以來,獲得無數觀眾的好評,在傳播形式上的不斷創新突破也使得它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青睞,正因為有著高關注度,感動中國的困境也隨之出現。
(一)受眾對評選結果的質疑
天津老人白芳禮從74歲開始一直到他逝世,在生命最后的19年間,省吃儉用、頂風冒雨奔波在街頭,用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錢,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卻是一個零。白芳禮的落選激起了網友的強烈不滿,網上出現了一片尖銳的“討伐聲”,更有網友就此撰文發表個人看法,比如《白芳禮,你憑什么感動中國?》網絡轉載率很高,而且至今仍有人在頂這個帖子。
(二)選擇人物事件失實
1969年8月15日,在黑龍江遜克縣雙河村插隊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兩根電線桿),跳入洪水不幸犧牲,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2006年2月9日,在電視臺播出的盛大頒獎典禮上,當年和金訓華一起跳入洪水的陳健當選“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此前媒體報道,洪水中金訓華托了陳健一把,陳健于是許下諾言留在那片土地為金訓華守墓36年,并為此“放棄了夢想、幸福和親情”。那一晚,陳健這個名字感動了中國。
緊接著幾天,同跟金訓華、陳健下鄉的知青卻說陳健說謊!知青們說陳健根本沒有替金訓華守過墓,甚至每年的掃墓都沒有參加過。知青們還提出疑問,當時水流那么急,金訓華不可能來得及托陳健。而陳健卻覺得自己冤枉,說自己從來沒說過金訓華托了他一把,是記者歪曲了他的意思,首先采訪陳健事件的記者費平凡也對陳健當時的說辭含糊不清。
(三)“感動中國”缺乏創新
1.形式上缺乏創新。有人說“感動中國”越來越像春節晚會,每年都是千篇一律的放短片,講故事,推薦人,頒獎詞,最后惹得全場全國觀眾熱淚盈眶。對于有些人物的描述明明可以點到即止,但是非得夸大描述細節,有一種不達煽情不罷休的目的。
2.選取人物上缺乏創新。每年當選“感動中國”的人物,其中文體工作者以及航天員之類的國家公職人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這就很容易讓人們把“感動中國”當做是先進事跡評選,或是勞模表彰大會。
三、感動中國在典型人物塑造中的推動發展策略
(一)尊重受眾的意向
“感動中國”既然是以“感動”為主題,就應該在廣大受眾中挖掘那份真正為他們所承認、欣賞、珍惜、尊崇的純粹的感動,而不能違背受眾的這種心愿與期待,去“包裝”本不屬于感動的感動或是摒棄某種被普遍認可的感動。
(二)嚴格遵守新聞的基本特點
感動中國在人物評選的審核上,應該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新鮮”的兩大基本特點,對人物做客觀真實的報道,不做太多粉飾,擴大人物的可信度。而從生活中汲取典型的營養,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不矯揉造作,才能對現實起到激勵和示范作用。
(三)更多關注普通人
典型被視為“神人”的時代結束了,“普通人”的典型形象則獲得新的生命力。典型越是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就越能引發受眾的共鳴,取得的效果就越大。雖說前面說過“感動中國”的優點之一就是“平民化”,但是這種“平民化”只是剛開始創辦“感動中國”時給觀眾的一種新鮮感,隨著舉辦次數的越來越多,所謂的“平民化”越來越不“平民”。所以“感動中國”應該繼續走好“平民”之路,才能得到越來越多普通受眾的支持!□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