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奇
[關鍵詞]電視節目;求職類節目;形式創新
2010年末,電視求職類節目高調亮相我國電視熒屏,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電視求職節目給了年輕人一個自由的舞臺,求職者在企業高官們的層層考問之后,往往可以獲得招聘者的建議,甚至得到一份工作。
其實,電視求職類節目并不是新鮮產物,國外有老牌的求職節目《學徒》,中央電視臺早年也推出過《贏在中國》、《勞動就業》等一系列的求職節目,但是當時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被迫停播。
現階段我國電視求職節目火爆熒屏,收視率節節攀升,其中最成功的范例莫過于《職來職往》、《非你莫屬》和后起之秀《中國職場好榜樣》了。《職來職往》是由江蘇衛視和中國教育電視臺聯手打造的職場真人秀節目,被稱為職場版的《非誠勿擾》。節目的形式也和《非誠勿擾》類似,每個求職者上場放3段短片介紹自己,臺下18名高管有滅燈的權利,最后一輪超過9盞燈亮,求職者就會權利反轉,擁有自主選擇企業的權利。而天津衛視的《非你莫屬》把場上的高管人數壓縮到12名,每期應聘的人數也縮減到4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給選手以展示自己的機會,也算是節目的一大特色。同樣是求職節目的《中國職場好榜樣》則另辟蹊徑,最先和選手過招的變成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段的“18銅人”,只有過了18銅人的關,選手才有機會與企業面對面。
雖說如今求職節目也跟相親節目一樣,出現了嚴重的跟風現象,但是卻幾乎所有衛視的求職節目都異常火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求職”是現今社會的熱點話題。眾所周知,如今社會的就業壓力巨大,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就失業”的窘境,傳統的招聘會,網絡求職已經越來越多,電視求職節目在此時推出,會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第二,求職節目的定位準確。求職節目針對的是可能沒有多少經驗,但是希望得到工作的年輕人。這一類的人參加節目。不管最終是否找到工作,他們都可以從參加節目的整個過程中得到企業高管的意見和建議!當然,還有一部分年輕人并沒有勇氣上電視求職,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觀看電視,來尋求和自己條件相似的選手,通過觀看別人的求職過程,來給自己模擬構建面試環境,當你也和他一樣,面對高管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時,你會如何作答,該怎么措辭,這些都可以體現這一類節目的實用性。
第三,作為一檔電視節目,為了更多的吸引受眾,娛樂元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最近剛剛開播的《中國職場好榜樣》,除了錄制選手和親友的VCR以外,還在現場設置十八位評委,隨時隨地對選手進行提問,這十八位評委中,有社會的知名人士,有娛樂圈紅人,甚至還有小升初的學生,可以說整體素質層次不齊,但是卻往往可以問的選手措手不及,增添節目效果。
第四,企業高管揭開神秘面紗,變身職場明星。從2010的相親節目開始,電視熒屏上的“民星”就越來越多,對于普通的觀眾而言,都尋在這或多或少的追星心里,除了娛樂圈的明星,各個知名企業的老總也成了人們心中好奇的對象!求職類節目中的企業招聘者正好適應了觀眾的這一獵奇心理。
第五,節目形式創新。以《職來職往》為例,以往的求職類節目相對而言都比較高端,而且節目中的嘉賓們都太過嚴肅,像是古板的考試。而《職來職往》中的基本規則是一個求職者要面對18個來自不同行業的面試官的問答,根據獲得認可人數的多少,獲得相應不同的職位,9名以上可以自己挑選百家企業就職,9名以下就只能從在場對自己感興趣的面試官的企業挑選,很有游戲的感覺,而且在這個舞臺上,求職成功的幾率要比平時一對一面試大得多,18名面試官,只要能夠讓其中一個人認可自己,就有機會找到工作。
當然,在電視類節目取得高收視率高關注度的同時,不足之處也逐漸體現。
第一,觀眾單純用娛樂眼光看節目。無論是婚戀交友類節目,還是求職類節目,在觀眾的心中就是一場場秀而已,觀眾往往并不關注求職者在求職方面的表現,而是單純地為了娛樂,甚至為了看場上的boss團如何“刁難”選手。
第二,跟《非誠勿擾》一類的電視相親節目一樣,有些人對于求職者來求職的目的產生質疑,他究竟是來求職的還是來作秀的。這其中確實有一部分求職者在節目中的言語和行動的表現,讓我們對于其上節目的目的持懷疑態度。
第三,在《非你莫屬》的節目中,經常會有同性質的企業老總因為意見不合而產生激烈的口角,比如某兩家團購網站的老總就經常互相看不對眼,互相齒可架,對于這種意見不合,不知道是為了迎合部分觀眾看熱鬧的心理還是真的因為競爭的關系關系惡劣,不管是哪種原因,負面影響都是不容小覷的!
第四,為了創造高收視,節目組刻意制造話題。對于節目而言,為了達到更好的節目效果,節目組對于嘉賓的評判標準往往會產生偏差,節目組經常會選擇一些有話題、有看點,甚至是婚戀節目中的紅人來參加節目,例如《非誠勿擾》的性感女嘉賓俞夏搖身一變,變成了《中國職場好榜樣》中的企業代表,當然,各種雷人話語還是不斷,吸引著觀眾的眼球。節目組采用這種方式吸引觀眾,當然也就遭到了各方面的質疑,節目真實性和可信度降幅。
第五,節目機制不完善,求職者招聘者均得不到合理保障。《非你莫屬》節目的成功應聘者牛星鐳在微博上爆料,他在節目錄制結束后去上班,卻遭用人單位拒絕,直指企業招聘是假,炒作是真。而還有一些選手因為上節目只是為了炒作自己,因此即使被企業錄用,也不會去上班,讓企業也大呼“傷不起”。
雖說問題不斷,但是可以肯定的說,電視求職類節目算是正處于迅猛發展的階段。當然,要做到長盛不衰,就要在保持住自己節目本質,也就是對每個求職者公開公平的基礎上,努力為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創新,吸引更多的受眾,同時應該努力避免不足之處,使求職類節目更規范地進行。希望通過這一類節目,能夠積極引導年輕人的求職觀念往利好方向發展,最終達到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目的。□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