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與未來發展的任務
■周天勇
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即20世紀40年代末興起的發展理論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國的現代化包括了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這樣的更加廣泛和更豐富的內涵,在中國還包含有市場化這樣特殊的體制轉軌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包括了人文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社會主義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領域中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性與全球先進文化的結合化等。本文擬就中國目前現代化可能達到的程度,中國未來30年在現代化歷程中所處的階段,未來30年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有利條件,并就應當選擇的現代化道路等進行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國科學院的學者何傳啟將現代化過程分為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我們這里先考察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那么,第一次現代化應當有哪些主要的衡量指標呢?我想能量化的應當有這樣一些內容:一是經濟發展水平性指標,即人均GDP,反映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二是經濟結構性指標——非農產業化率,即第二和第三產業GDP占總GDP的比率,反映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程度;三是社會結構性指標——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率(逆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反映農村和農業社會向工業和城市社會的轉型進程;四是社會發展水平指標——大學普及率、社會保障綜合覆蓋率、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嬰兒存活率、醫療服務等,表明了一個國家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治安狀況、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的社會進步程度。根據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的計算,中國GDP規模占世界GDP總量在1700年和1820年時,分別為22%和32%,由于中國晚清政府對外關系上閉關自守,政治經濟體制上因循守舊,知識上排斥科技,加之1840年以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中國GDP規模占世界總量的比率到1949年時下滑到5%左右。
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現代化水平在當時只相當于日本和前蘇聯等國家的2l%左右。(1)經濟發展方面,以1978年人均GDP和美元匯率倒推法計算,1949年時,由于戰爭破壞,人均GDP為15美元;1952年時,經濟恢復三年后,人均GDP為25美元。從經濟發展水平看,當時排名在前的依次為美、歐、蘇、日,我們取當時日本人均GDP110美元為我們參照的現代化的標準值,則1952年時,中國經濟發展處于當時現代化進程的22.7%。(2)1952年時,中國GDP第一、二和三次產業結構為59.70誜10.00誜30.30,以日本26.00:31.80:42.20為參照標準,經濟結構轉型方面,也即工業化方面,我們完成了當時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31.23%。(3)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勞動力比率為83.50%,城市化水平為10.60%,按照日本1950年農業勞動力比率48.35%和城市化率37.5%為標準,在社會結構轉型方面的現代化程度為30.10%。但是,日本作為后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初時,農業比率仍然很高,如果取歐洲和蘇聯的中值,中國1952年時社會結構轉型方面的現代化水平大約在20%的水平上。(4)1950年前后適齡青年大學入學率、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醫療衛生服務普及率等方面的數據很難取到,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障體系,估計社會發展方面的現代化水平至多處于10%的水平上。綜合以上數據,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處于當時現代化水平的21%。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的30年,從經濟體制上看,對資源、產品和勞動力,甚至許多消費資料,我們采取了計劃分配的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實行了國有和集體所有制;農村,在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之間,調動資源和分配利益的層次多次上下調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變動。從對外經濟關系、科學技術等方面看,我們采取了關門發展的方式。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財產甚至消費資料的制度上,我們實行或者力圖實行高度公有的體制;資源配置方式上,我們試圖以國家大一統來分配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對外經濟戰略上,我們走了一條進口替代和自我封閉循環的道路。這樣的體制和道路使我們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初的社會經濟發展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現代化進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1%到1978年的30%。
建國后的30年,即1978年,中國發展水平總體上處在第一次現代化進程30%的位置上。(1)GDP總量為3645億元人民幣,人均381元,按照匯率合人均224美元。保守地按照當時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人均GDP5000美元計算,1978年中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為第一次現代化的4.48%。(2)第一、二和三次產業結構為28.1誜47.87誜24.94,按照第一產業10%以內和第三產業55%的第一次現代化標準,經濟結構轉型方面,也即工業化方面1978年我們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58.6%。(3)農業勞動力比率為70.5%,城市化水平為17.92%,按照標準,1978年時,雖然我們的工業化進程較快,但是在社會結構轉型方面的現代化程度只有27.7%,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4)1978年時,大學適齡青年入學率只有1.56%,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6.24%;成人識字率為65%,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68.4%;平均預期壽命為67.9歲,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92%;醫療衛生服務普及率為309萬人口/醫生和護理人員(不包括赤腳醫生),為第一次現代化2000人口/醫生和護理人員的6.4%;基本上沒有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障,退休人員占總勞動力的比率較小,以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發放退休工資為主,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醫療在城市由單位報銷,農村有合作醫療,因此,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障可能為第一次現代化的20%左右;嬰兒死亡率約為50%,達到第一次現代化水平的70%。如果將各項按照20:5誜10誜15誜40誜10的權重計算,中國在1978年時,社會發展的水平為第一次現代化的28.95%。綜合以上分析,1978年時,中國總體上只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30%,處在工業化的前期階段上。
從解放初到1978年可以看出,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橫向與日本等中低水平的現代化國家相比,我們從20世紀50年代現代化的22.70%倒退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現代化的4.48%,在這30年中,生產力發展受到了巨大的破壞;經濟結構轉型方面的現代化進程最快,第二產業GDP比率從10%提升到了近48%,工業化進程較快,綜合看,這方面的現代化進程從建國初的3l.23%推進到了58.60%;在社會結構轉型現代化程度方面,從建國初的20%推進到了27.7%,30年中只推進了7.7個百分點,與同期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國家相比,農業勞動力比率的下降和人口的城市化速度非常緩慢;而在社會發展現代化進程方面,則從10%推進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進了20個百分點,特別是在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等方面指標的現代化成就非常顯著。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落后和社會結構轉型的緩慢,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從新中國成立初到1978年只推進了9個百分點,這是中國現代化歷史上一個令人非常遺憾的時期。
經濟和社會發展整整耽誤了30年。
新中國成立后,如果黨的中心工作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如果沒有頻繁的政治運動對科學技術的沖擊,如果體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如果國民經濟像東亞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像改革開放后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長,到1978年時,按1950年不變價格,我國經濟總量將會達到7367億元人民幣,比當年實際的3645億元要多出3722億元人民幣,人均GDP將達到450美元左右,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的發展程度就會排在當時的下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中。如果在1978年7367億元人民幣的規模上,即使改革開放以來每年以7.5%的速度再增長29年,2007年我國GDP總量,就會為401267億元,人均GDP為30369元人民幣,高于實際的人均18845元人民幣。根據東亞國家轉型期間貨幣普遍升值100%~200%的規律,我們取中值按照150%的升值率衡量,如果沒有新中國成立后“左”的思潮對經濟發展的干擾,2007年我們的人均GDP將達到1l000美元,到2000年時,已經完成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現在已經進入了世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可以看出,從1949年到1978年,我們在經濟社會的結構轉型和發展方面,可以說,整整耽誤了30年。
經過30年改革開放,就2008年看,中國到了工業化的中后期,中國的發展總體上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的68.5%。主要的分析為:(1)從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看,經濟增長速度約為9.3%,GDP總量約30萬億元人民幣,年中人口約為13.25億左右,人均GDP2.26萬元人民幣,按匯率折為3315美元。中國GDP的規模也從1978年占世界總量的不到1%上升到6%。第一次現代化人均GDP水平約為6500美元,中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51%。(2)從經濟結構方面看,三次產業GDP結構為ll誜50誜39,第一次現代化中第一產業GDP比率在總量的10%以內,從這一點看經濟結構方面中國似乎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的98%,但是,第二產業的比率要比通常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卻要比平均55%的水平低16個百分點,工業化內部結構偏差非常大。因此,如果將服務業作為現代化的標志,則中國在經濟結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的79.4%。(3)從社會結構方面看,統計上中國農業勞動力的比率為40%左右,估計實際的農業勞動力比率可能為30%,城市人口比率為46%左右,分別為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10%和80%水平的77%和57.5%。綜合來看,社會結構轉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67.6%。(4)從何傳啟教授研究的結果看,在社會發展水平方面,中國在大學普及率、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嬰兒存活率、醫療服務等指標方面,均達到甚至超過了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的平均水平。然而,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方面還包括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何傳啟的研究指標中一個缺憾是,沒有包括養老、醫療、失業等綜合社會保險覆蓋率指標。如果僅計算養老和醫療兩項保險,分別按照權重70%和30%計算,則城市人口中養老保險的覆蓋率約為50%,醫療保險的覆蓋率約為70%,城市兩項保險綜合覆蓋率為56%;農村醫療覆蓋率約為80%,養老不到3%,兩項保障綜合覆蓋率僅為26.1%;按照全國人口比率,兩項保障的綜合覆蓋率為40%,而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的社會保障覆蓋率為90%,考慮其他險種,在社會保障方面中國最多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的44%。按一定的權重考慮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中國在這方面完成了現代化的76%。
那么,2008年中國在第一次現代化的進程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我們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51%;經濟結構轉型方面,如果將三次產業的中國值與平均標準值綜合比較,完成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79.4%;社會結構轉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67.6%;而在社會發展水平方面,由于社會保障對于社會安定和公民生活的重要性,如果取社會保障項的權重為40%,則中國社會發展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76%。將四個方面的權重各為25%考慮,2008年中國總體上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的68.5%,如果按照1%~33%、34%~66%、67%~100%將現代化分為前、中、后期,中國剛剛進入第一次現代化進程的后期階段。
從1978年到2008年的數據分析看,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中國奮力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近40%路程,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從1978年時只完成4.48%的水平推進到了5l%的水平上,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是非常顯著的;而在經濟結構轉型方面看,由于建國后的30年中,我們推進工業化較快,加上改革開放后30年服務業發展縱向比雖然較快,但橫向比仍然滯后,因此,經濟結構轉型現代化的進程從1978年的58.6%只推進到了79.4%;社會結構轉型方面,改革開放后30年中,農業勞動力的比率下降很快,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速度也加快,現代化的進程從27.7%推進到了67.6%,推進了近40個百分點;在社會發展水平方面,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入學率的快速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網的建設,使社會發展第一次現代化的水平從1978年的28.95%推進到了76%。因此,改革開放的30年,中國在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轉型和社會發展方面,綜合衡量,在實現第一次現代化方面往前推進了2/5的歷程。
從1978年到2008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經歷了一百多年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國和平崛起和復興的最輝煌的30年。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了40%的路程,達到了68.5%的水平上,中國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后期。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現代化歷史上的偉大事業和奇跡。那么,在第一次現代化的后期,在第二次現代化與第一次現代化交叉的階段里,在未來的30年中,我們的目標和任務是什么呢?實際上,上述經濟、社會、科技與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終值差距較大的方面,就是未來30年我們需要用最大精力解決的問題和最大努力完成的任務。
(一)GDP差距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決不能動搖
發展是硬道理,并沒有過時,在未來的30年中,緊緊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決不能有絲毫的動搖。經濟穩定快速增長是經濟發展水平方面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雖然我們按照第一次現代化人均GDP6500美元的標準已經推進了5l%,但是,前面已述,未來30年中,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在增長,發達國家的人均GDP也在增長,第一次現代化的人均GDP標準還將持續提高。因此,以經濟建設和發展為中心,避免政治不穩定和社會動蕩的干擾,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地增長,是我們在2040年實現現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礎。
考慮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非常強勁,勞動力豐富和廉價優勢還將在中長期中存在,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將加快,人力資本的質量在提高并形成大規模的積累等因素,如果從2009年算起,經濟增長在未來的前12年還會平均以9%的速度增長,中間10年會平均以7%的速度增長,最后10年也會平均以5%的速度增長,以2008年GDP30萬億元人民幣現值為基數,2020年、2030年、2040年時,GDP總量分別會達到84.38萬億元人民幣、166萬億元人民幣和270萬億元人民幣。如果2020年、2030年和2040年的人口規模分別為13.68億、14.12億和14.5億,按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l誜6.83計算,中國GDP規模將分別達到12.35萬億美元、23.30萬億美元和39.53萬億美元,則中國人均GDP在2020年、2030年和2040年時,按2008年末匯率分別將達到9027美元、16501美元和27262美元。如果未來30年中,中國以外的全球經濟每年平均增長4%,中國GDP年平均增長7%,中國GDP規模將從目前占世界GDP總量的6%上升到13.69%,如果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00%,2040年時,將會恢復到1700年時中國經濟發展占世界GDP總量1/4的水平,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2050年時,恢復到1820年時中國GDP占世界總量l/3的水平,中華民族經過近200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將實現在2l世紀中葉的偉大復興。
(二)第三產業能不能快速發展事關全局
從經濟結構轉型的目標和任務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將決定經濟結構轉型方面能否完成現代化。1949年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歷史看,經濟結構方面,第二產業發展超前,而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并且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中,我們還面臨著第二產業的重化工業化的趨勢。因此,如果不從戰略、體制和政策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擴大第三產業比例將非常艱難。
2008年三次產業GDP結構為11誜50誜39,到2040年時,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需要從目前的11%下調到5%,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需要從目前的50%下調到30%以內,而第三產業則要從目前的39%上調到65%以上,屆時,GDP的三次產業結構格局為5以下誜30以內誜65以上。從具體的產業看,農業需要規模化和現代化,使少量的勞動力和增加值為眾多的人員提供豐富和安全的食品。工業方面,由于城市化轉型,對住宅和耐用品消費的需求、重化工業的發展,還將會持續一個階段,但是需要提升技術水平,降低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嚴格控制“三廢”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通過技術和品牌的創新,提高中國工業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服務業發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最為薄弱的一個方面,同樣經濟發展水平上中國服務業比率過低的扭曲,是中國GDP資源消耗和排放量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中國目前勞動力就業容量相對較小和壓力非常大的成因。2040年服務業增加值至少達到65%的水平,今后30年我們需要每年在GDP總量中提升第三產業近一個百分點!能不能在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方面有切實可行的戰略、體制、政策,是能不能在經濟結構轉型方面完成中國現代化的關鍵。
(三)人口城市化和就業結構非農業化,特別是服務業化至關重要
從社會結構轉型的目標和任務看,在社會結構轉型方面,轉移農業領域中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包括推進目前已經滯后的城市化,還有第二產業勞動力向第三產業領域的轉移,是中國在2040年能不能完成社會結構轉型方面現代化的最困難的工作。
從人口的城鄉結構看,目前46%的城鎮人口比率比同樣發展水平的國家低10到15個百分點,城市化遠遠滯后于工業化。城市化滯后和人口的分散,導致農業難以規模化和現代化經營,居住和就業等土地資源浪費很大,服務業發展得不到人口聚集于城市的人口容量和市場規模條件,產業結構偏工業化(消耗量大和排放水平高),就業領域相對狹小。因此,到2040年時,城市化水平需要從目前的46%左右上調到85%的水平上。
勞動力的產業結構方面,目前中國生產總值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偏差非常大:2008年三次產業GDP的結構為11誜50誜39,而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則為40誜27誜33,據此就可以分析,農業領域勞動者收入大體是非農業領域勞動者的1/3;而工業領域中,由于其資本密集特征,特別是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創造的生產總值的比例較高,因此,國民收入中,資本分配的比率高,國家的稅收多,資本所有者、大中型工業企業高中層管理者分配比率高,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管理者及其職工分配比率要高,而普通居民,特別是從事第三產業勞動的員工分配比率低。
因此,能不能在未來的30年中,每年一個百分點地推進城市化,每年從農業領域減少將近一個百分點的農業勞動力,每年提升第三產業就業比率1.5個點,也是中國能不能在社會結構轉型方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關鍵。
(四)關鍵是調整和提高教育結構和質量,著力健全社會保障網
前面已述,中國在大學普及率、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嬰兒存活率、醫療服務等指標方面,均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的平均水平。未來30年,社會發展方面的任務之一,是教育方面雖然大學普及率已經完成第一次現代化所要求的數量指標,但是,中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人的素質、技能和智能以及人力資本的質量,著眼于人的現代化。教育結構方面,要改變目前一般性普通高等教育比重過大的格局,加大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比率;知識結構方面,要減少一些與學生畢業后職業生涯幾乎無關的課程設置,壓縮中高等教育中的知識泡沫,加大案例教育和社會實踐的比重,從知識灌輸為主到培養能力和素質為主。
目前,就醫療和養老兩項社保而言,全國的綜合覆蓋率也只有40%,使得中國社會發展的水平在第一次現代化的76%左右,差距主要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方面。因此未來30年中,社會發展的關鍵目標和任務之二是將社會保障覆蓋率從目前的40%提高到100%。使目前市級統籌的社會保障提升到能在全國范圍內轉移和中央管理層次,并且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
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是非常艱巨而困難的。
(1)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特別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將明顯加快。農村人口老齡化估計2020年時將達到35%,而如果往城市轉移和流動的人口僅為青壯年及其以下年齡的人口,2030年時,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比率將高達69%。當然,到2040年時,城市人口的老齡化問題也將特別嚴重。
(2)從目前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格局是散(各種保障在各個部門,甚至一個部門內的保障也由多個機構管理)、亂(管理交叉、責任不清,一些黨政事業沒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低(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低)、小(基金規模相對需要小)、差(城鄉差別大、地區差別大)、碎(各種保障不能整合,社保形式多而小)、僵(地區之間不能轉移)、窄(覆蓋面不廣)、短(社保基金后人交的費養前人,基金的持續性不強)。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逐步填平城鄉之間最為基礎部分的社保方面的巨大差距,從社會公正性出發,逐步平衡各種公民基本的社會保障項目和水平,也要逐步地平衡社會保障地區間的差距,還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將較低的統籌層次提高到中央統籌,中央財政應當越來越多地承擔社會保障的成本。因此,推進社會保障方面的現代化,是中國未來除了轉移人口和勞動力外,最為困難的工作。
需要政府艱苦努力的,一是除了加大社保稅費的征繳外,財政預算要加大向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注入和撥款;二是要建立農村養老體系,而且主要由中央財政負擔,最后形成城鄉差別較小的全社會的養老體系;三是形成分工協作的社保資金稅務征繳、預算管理、基金運作、社保部門執行、金融部門社會化發放和審計部門監督的格局;四是社保在中央管理的體制下,中央向省派出社保機構,在縣一級形成醫療、就業、養老、工傷、大病等信息平臺,在鄉鎮和街道建立社會服務中心,形成完善和有效的社會保障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
(五)提升國家競爭力需要趕超型的科學技術現代化
在推進第一次現代化的過程中,第二次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進步方面更需要交替推進。未來30年中,現代化的任務還包括推進趕超型的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據世界銀行和國內許多機構及其學者的研究,一般公認中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0%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在70%左右,美國甚至達到80%。中國經濟未來強勁的增長,除了中前期勞動力豐富和相對便宜,城市化結構轉型的推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創業和發展等外,很重要的,應當來自于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因此,需要通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通過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理順產學研的關系,通過技術的自主創新,通過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促進科學知識向生產力轉化,技術向產品和產業轉化,并使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相結合,使技術商品市場化。同時,使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和網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發展網絡和信息經濟,節約發展的費用,促進經濟結構向高級化轉型。到2040年時,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40%達到70%,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使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轉向技術強國。
總之,中國現代化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在未來現代化的路程中,有著艱巨的任務,也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挑戰,關鍵在于,認真總結過去推進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和失誤,分析中國的國情和現代化的規律和趨勢,選擇好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堅定不移地向前邁進,在21世紀中葉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北故宮博物院的英文秘書。在此期間,她與晚年胡適曾經有過一些接觸。1961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宴請胡適,胡適在宴會上與齊邦媛談到現代文學:“最近一位女作家寄了一本書給我,請我給一點意見,同時我又接到姜貴的《旋風》,兩本書看完之后覺得這位女士的作品沒辦法跟姜貴比,她寫不出姜貴那種大格局,有史詩氣魄的作品。”
受胡適的影響,齊邦媛1968年到美國進修期間,專門選修了兩次史詩(Epic)課,她后來給學生講課,也像胡適一樣重視文學作品中無法言詮的格局、情趣、深度以及史詩氣魄。同樣是受胡適影響,整部《巨流河》以其特有的靈魂深度和史詩氣魄,成就了一部波瀾不驚的心靈史詩,為中華民族保留了一部活生生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實錄。
關于《巨流河》所取得的史詩成就,王德威在“后記”中評論說:“《巨流河》最終是一位文學人對歷史的見證。隨著往事追憶,齊邦媛在她的書中一頁一頁地成長,終于有了風霜。但她的娓娓敘述卻又讓我們覺得時間流淌,人事升沉,卻有一個聲音不曾老去。那是一個‘潔凈’的聲音,一個跨越歷史、從千年之淚里淬煉出來的清明而有情的聲音。……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五立作文法——科學方法在中學作文中的運用》出版
《五立作文法——科學方法在中學作文中的運用》近日由語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清振是一位專門研究科學學習方法的學者,他詳細地研究了高考作文大綱的26項要求,并對這26項要求進行分解重組,創立了“五立作文法”這項研究成果,以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礎,把科學方法引入作文教學,提出立題、立意、立論、立感、立我,著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現創造的能力,是對作文課程改革的一次嘗試。
李清振認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大學生創造能力不足的問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沒有在學習中普及科學方法。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習方式進行戰略性調整——從側重學習既有科學知識轉變為學習科學方法。“科學方法”到底是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教學科研的教研員全力以赴去研究的重要課題。
例如,現在學生學習負擔重是由于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太多,到了高中階段,每門課有幾千個知識點,再加上不同知識點的綜合運用,學習量之大可想而知。中學階段所學的知識可以概括為三種知識:一是與概念有關的知識;二是與因果關系有關的知識;三是與嚴密分步驟有關的知識。這三種知識都有相應的方法。掌握了這三種方法,學習就會變得輕松愉快。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要提高教學效率、要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是在各級學校推廣普及科學方法。抓住了“科學方法”這個綱,所有與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自主創新有關的問題都可以逐步得到解決。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新的問題不斷出現,社會生產、生活越來越錯綜復雜,我們如果沒有掌握科學方法,將很難應付。科學方法既是科學學習的方法,也是科學工作的方法,還是科學創造的方法。
有關教育專家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對《五立作文法——科學方法在中學作文中的運用》評論:《五立作文法》實現了五個統一,一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二是文科與理科的統一;三是科學方法與作文學科的統一;四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五是作文與做人的統一。將科學方法引入作文教學,是中學作文課程改革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