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強
個人是現(xiàn)代最重要的政治產(chǎn)品
——讀《每個人的政治》
■丁國強
政治是對公共事務的治理。落實到每個人身上,政治就是與人打交道。政治是一定數(shù)量的人的活動,每個人都是政治動物。在市民社會、自治社會尚不充分的時候,日常生活無法繞開政治邏輯。政治確定一個人的合法性存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主人可以不問當世的統(tǒng)治者是誰,但是,桃花源敘事終歸成為一種政治姿態(tài)。《水滸傳》中的宋江從一個挑戰(zhàn)統(tǒng)治秩序的“替天行道”者最終成為企圖進入體制內(nèi)的受“招安”者。從中足可以看出,政治生存的糾纏不休。費孝通指出,鄉(xiāng)土中國的家庭實質上是一個統(tǒng)治單位。國家政治是家庭政治的放大。每個人都是政治棋盤上的一枚棋子。有統(tǒng)治即有政治,包括性的政治。趙汀陽在《每個人的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中說:“政治生活就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理解社會,懂得生活,必然繞不開政治。蕭公權說:“吾人欲徹底了解中國之文化與社會,自不得不研究中國之政治思想。”(《中國政治思想史》)
政治需要個人意見,更需要共識。利奧塔說:“共識是一種社會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它操縱社會并維持和增強其操作效果。”(《后現(xiàn)代狀況》)馬錫五說:“比法律更強有力的是群眾意見。”這位延安邊區(qū)的法官很懂政治。政治智慧首先是促成共識的智慧。在《每個人的政治》一書的前言中說,人類的好事需要普遍合作,而人性的缺陷總是使任何普遍合作成為泡影。由此而言,良性的政治都是合作的政治,而惡性的政治卻是人性缺陷的集中表演。意見的世界即政治的世界。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利益而表達。分歧是基本的生活事實,共識與合作是交流和努力的結果。政治問題實質上是每個人的生活問題。斯賓格勒說:“每一個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是這場戰(zhàn)斗戲劇中的一個成員,或是它的主體,或是它的客體——根本沒有第三種選擇。”(《西方的沒落》)雖然不是所有的生活問題都需要作政治分析,但是,政治世界關于利益和權力的博弈足可以影響大多數(shù)人的“活法”。趙汀陽意識到流行的政治學是以西方政治學為主導的政治學,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國家經(jīng)濟學和以國際為單位的國際政治學,尚未發(fā)展出以世界為分析單位的世界政治學,其缺陷在于心胸狹隘、視野閉塞、價值封閉,缺乏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整體性審視。從叢林哲學到合作哲學,政治在擺脫人類初始狀態(tài)中逐漸成熟起來。誠如趙汀陽所言,人類是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殘酷經(jīng)歷之后才認識到個人自由的好處,“人們不可能先驗地擁有‘個人自由比別的事情更重要’這一經(jīng)過長期實踐才產(chǎn)生的后驗知識。”隨著這一后驗知識的增長,人們會越來越憎惡血腥政治,從而格外在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這是政治理性作用的結果。但就每一個社會個體而言,適應整個社會的政治權力結構遠比破壞這一結構更為緊迫和必要。學者趙明說:“真正的人類歷史絕不是‘反政治’意義的‘文化的’歷史。”(《政治意志與法權意識的契合》)
人類的文明進步更多的是通過對話、協(xié)商實現(xiàn)的。各種沖突在理性和時間的疊合中消解,價值也會在理解中建構。但是,人的生命過程是有限的,人的包容度也是有限的,所以,沖突在所難免。給定世界的多樣差異狀態(tài)造成了人類政治的兇險。在我們這個以經(jīng)濟為主導的時代,人們對政治的興趣大都與經(jīng)濟利益密切相關。市場不動聲色,政治卻以爭議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利益面前,沒有人甘愿沉默。趙汀陽在討論人類合作的條件時,指出要把最壞可能性考慮在內(nèi)。確實如此,真正的合作不是表面化的,任何心懷鬼胎的“合作”都將導致更大的沖突。“心的和解是化敵為友的唯一解法,只有通過接受他者之心才能真正接受他者。”(《每個人的政治》)趙汀陽提示人們不能高估對話的作用,對話可以避免暴力沖突,但并不能避免非暴力沖突,可以使各種問題變得清楚起來,但并不能改變困難的實質。因此,合作不僅僅是一種修辭,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內(nèi)心選擇,一種交際倫理。
徐復觀說:“民主政治的本質是在敞開人生的大門。”(《學術與政治之間》)每個人都不是人生的旁觀者。政治世界說到底是一個生活世界,權力、權利和利益的調整都是特定共同體的人們之間的生活選擇。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所認定的最好的生活而努力,理想的不同、能力的大小、環(huán)境的差異決定了“一切都在秩序中”是不可能的。沒有矛盾、沒有立場就沒有政治。公民社會不是一個同質的群體,每個人都是為捍衛(wèi)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個體。為權利斗爭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政治。所謂法律信仰只有落實到具體法治上才有意義。季衛(wèi)東主張:“要以承認價值的多元性為前提,劃出一塊理性討論和決定社會整體利益的公共領域,而把難以進行理性討論的價值問題都歸類于私人領域,不作出武斷的裁判。”(《憲政新論——全球化時代的法與社會變遷(第二版)》)全能政治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限制權力無限擴張,保護個人權利的邊界,是現(xiàn)代法治的要義。在價值觀沖突的現(xiàn)代社會,過分強調價值共識就勢必會阻礙個人的選擇自由。多元化社會是一個能夠容納復數(shù)真理的世界。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造對抗自己的力量。
在市場社會,如何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善待無疑是一個難題。趙汀陽從孔子的仁義觀中找到了思想支持,指出沒有仁義,每個人就可能無助。這一解讀賦予了儒家思想以現(xiàn)代意義。仁義是一種考慮別人、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幫助別人、成全別人的精神。
趙汀陽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改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來確定不需要以價值共識為必要條件的人際共識。趙汀陽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面上表達的是對他人的倫理善意,其實隱藏的是一種話語霸權。推己及人,倘若達到“同情之理解”倒也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李零作出這樣解釋:“仁人是拿人當人,推己及人,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不但自己好,還能幫助別人好。”(《去圣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談》)“幫助別人好”暗含著一種道德優(yōu)越感。允許別人與自己不一樣,是包容性智慧。趙汀陽說:“個人是現(xiàn)代最重要的政治產(chǎn)品。”(《每個人的政治》)每個人的生活和選擇都有每個人的合理性。自由本身就包含著價值選擇的自由。以什么樣的方式生活,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意義不是一件整齊劃一的事情。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自己的自由才有可能。在公正、自由、和諧等普遍價值之下,每個人的自由都是值得尊重的。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