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蠻子
“深圳無農民”是一種權力幻覺
文/苗蠻子
近日,廣東省第二屆農運會于江門舉行。深圳決定棄權,深圳農林漁業局解釋稱,自2004年“村改居”完成后,深圳已經實現了現代化,沒有農民。“我們不搞形式主義,所以不參加。”后經廣東省農業廳多次協調,最終深圳派出代表以觀摩者身份出席,但不參加比賽。(《南方都市報》)
深圳婉拒形式主義的農運會,這個理由大致說得過去。可以說,很多所謂的大型運動會,的確是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運動。電視一播,報道一登,納稅人的錢就嘩啦啦地流走了。但是,深圳婉拒農運會不能拿農民說事。所謂“深圳沒有農民”之說,顯然是一件“皇帝新裝”,它再次暴露出深圳這座城市對農民或農民工群體的偏見與傲慢。這種偏見的背后,是好大喜功、追求虛榮的權力幻象。
深圳2004年“村改居”完成后,實現土地國有,村委會改名為街道辦,村民轉成了城市居民,深圳似乎沒有了農民。但顯然,“村改居”只是身份的轉換,而并不意味著深圳所有的戶籍村民都洗腳上岸,完成了從農民到市民的“脫胎換骨”,不再與農業沾邊了。官方以身份關系否定職業關系,顯然是對事實的遮蔽。我很懷疑,深圳農林漁業局的某些官員從來沒下過基層,以致“躲進衙門成一統,不知治下有農民”。
別說深圳取消村鎮不過幾年時間,就算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有一部分轉了身份的人,不會脫離土地。何況,占深圳人口大多數的外來工,很多都是農村戶籍,都是農民。外來工群體也是一座城市的組成部分,城市管理者顯然不能漠視這一群體的存在。可見,只要是深圳地面上還有農業生產方式的存在,就不能說這里沒有農民。
說到底,農民是一種職業,并不低賤;而且事實上,深圳再怎么發達,也離不開農民和農民工。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圳官員否認有農民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形式主義。而這個說法,竟來自農業主管部門的農林漁業局,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