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就是美元”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額外負擔,還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須?這個問題在商界歷來頗有爭議?,F如今,不少企業礙于臉面,嘴上不明著牢騷,可私底下卻偶有腹議。那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企業,要么是生存難保,有上頓沒下頓,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要么是覺得做企業,還是該先做好自家的生意,掃干凈自家門前的雪,再去兼善天下。
前者怪不得,后者也難怪。
讓一個不能自活的企業去惠及社區,那是妄談,可一個財源滾滾的企業、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企業,該不該去擔當一份社會責任?恐怕這個問題不僅僅關乎道德,也是關乎法律。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是通過法制建設還是通過道德建設來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事實上還存在著爭論,導致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目前在我國還普遍處于“革命靠自覺”的狀態,只有對在A股上市的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才構成考核的一項指標。
據悉,好多上市公司提交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都不符合相關要求,原因或者是這些公司不擅長寫類似的文章,又缺少借鑒;或者是企業社會責任在我國是“光說不做”或“說得多,做得少”,而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有人認為,目前,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尚處于起步階段。
上市公司寫不出或者寫不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其實并不是問題的所在,問題的癥結應該是企業社會責任是否已經真正成為企業內在的需要、自覺的行為。現實中,不少企業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一種商業姿態、商業噱頭,甚至炒作手段,而未將其融入企業文化的血液中,使企業社會責任化為“下意識”,成為企業的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方式。
大量的商業案例顯示,企業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企業就越能從中獲得市場規模的擴張,獲得社會認可的品牌效應,并形成企業自身的無形資產,這無異于為企業資本增值。可見,責任與利潤并非此消彼長,難怪GE董事長伊梅爾特會直白地說:“綠色就是美元。”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已經意識到,資本是在自利與利他的互動中實現增值的。有不少企業也正是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當中尋找到商機,從而發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或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的建設也應該成為“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
主編 華小瑜
中國新時代 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