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陳眉公《小窗幽記》中說,“人只把不如我者較量,則自足”。清代石天基《長生秘訣》中也說,“每遇不如意事,即將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樂矣”。誠哉,斯言!
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會有些人怨天尤人,總感覺到活得不自在。他們也不是沒有錢,不是沒有權,不是沒有好妻子、好兒女,而是執意要跟勝過自己的他人進行比較。是的,好多東西是沒有辦法比較的。人不知足,就是由比較而來的。精神上的不知足往往不會造成什么傷害,因為精神本身就是空虛的,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生活享受方面的比較就會帶來危害,因為那是現實的。人們常說,人總是看見自己碗里的肉少,總是覺得別人的老婆美。所以才會有不停地奮斗,而追求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因為有形的東西總是會有欠缺的,所以人們的物質欲望也是永遠難以滿足的,這叫做“人比人,氣死人”。這樣比來比去,不是自輕自賤,自我否定,就是滿腹牢騷,心生嫉妒,比出一身病來,最終丟失的卻是千金難買的健康長壽。
的確,生活中不恰當的攀比,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煩惱和困擾,讓許多人遠離了快樂,遠離了幸福。因此,我們常勸慰自己或他人“少與別人攀比”。但是,“人比人”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賢,很難不與他人相比較的。如果能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比較的話,不僅沒有任何的害處,還可激勵人們的斗志,鼓舞奮發進取精神。最重要的在于你與人比什么,怎么去比。會比,使人笑;不會比,使人跳。既然人生在世難免一“比”,就要學會“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的一種讓自己快樂的比較法就是:多比“不如我者”。
在待遇和生活方面不與比自己高的人攀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話,就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美國作家亨利?曼肯說:“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情非常簡單,就是與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如果我們對生活現狀不滿意,就朝我們的后面去看看,還有比我們不如的人,比一比那些缺吃少穿比自己更差的窮人,這樣你就會有知足感和自豪感了,就會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無時不在、無所不在。有首民歌說:“人家坐車我走路,心里實在不舒服。回頭再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能夠找到心理平衡的地方,也就可以知足了。
生活中,只有知足者才能常樂。清人胡澹庵所編《解人頤》一書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講知足是通過向下比較而感悟的:“人生盡受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勞苦,閑著便是福;思量疾厄苦,無病便是福;思量患難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便是福。也不必堆金積玉,也不必高官厚祿。看起來,一日三餐有許多自然之福。我勸世間人,不可不知足。”
其實,這知足與不知足,也只是我們心理上的一種感受而已。只要你心里有了欲望,就是能夠知足,也只是暫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方法,并不能夠根治心理疾病。因為,只要有欲望,就會比較;只要比較,就會有選擇;有選擇,就會有痛苦。真正的滿足應該是內心的滿足,而不是物質上的滿足。物質的欲望是永遠無法讓人滿足的。人啊,要看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把追求人生的精神滿足放在首位,有了這樣的前提,就不會把金錢財富和名利地位當做人生終極追求的目標了。如果你能夠體會到自己本來就是無所欠缺的,而且生命的意義也并不在這些金錢富貴與名利地位之中,這就是最大的富貴和福祉了。
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的活法,要有自己的快樂坐標。珍惜擁有,知足常樂,是每一個人都應學會的生活智慧。
(編輯 月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