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修身,我想這大概也應該像練武功一樣,有一個功力層次的差別吧,什么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呢?看到幾個古代名人的小事,倒是很受啟發。
北宋宰相王旦是個修養極好的人,好到什么程度?他的家人從未看到他發過脾氣,以至連下人都想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脾氣,于是私下里想搞個試驗。有一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們故意在盛給他的肉羹里撒了點鍋底灰,王旦看了,只低頭把飯吃了,沒動那湯。下人問他說:“老爺今天為什么沒喝湯啊?是不是做得不好?”王旦說:“沒什么,我今天只是有點不想吃肉。”第二天,下人做飯時又故意在盛給他的米飯里弄了點臟東西,你不喝湯可以,總不能不吃飯吧!王旦見了,把碗推在一邊,并沒有顯出一點不高興,只是說:“我今天不喜歡吃米飯,是不是可以另外做點粥?”下人聽了,面面相覷,心里都服了。
唐朝曾做過吏部尚書的唐臨,論修養功夫,絲毫不遜于王旦。有一次,唐臨要去參加一個喪禮,就讓一個小仆童回家為他取一件白衫。小仆童腿腳倒是挺快,拿著女主人交給的一個包袱就回來了,臨進門,他打開包袱一看,里邊不是白衫,而是一件別的顏色的衣服,他嚇得一時六神無主,沒敢進屋里來。唐臨等了半天,不見小仆童回來,就派人去問,那人道明了原因,唐臨讓把小仆童叫進來,對他說:“今天我碰巧有些氣逆(氣上沖而不順),不宜悲哀哭泣,不要再回去取白衫了。”小仆童一聽,高興地退下了。還有一次,唐臨讓他的一個仆人煮藥,那個仆人大概頭天晚上沒睡好覺,邊煮藥邊打瞌睡,結果把藥煎過了頭。他心里很害怕,可還是心懷僥幸地給唐臨端了過去,因為從外表的顏色看,那些湯藥都差不多。唐臨只喝了一口,就發現了問題,但他沒有顯出任何不高興的樣子,放下碗,對仆人說:“我今天碰巧陰晦(面色很灰暗)不適合服藥,把它倒了吧。”一句責怪的話9XNOdmVVduZ9adGqthaACg==也沒有。
與這兩位比起來,明代宰輔徐階似乎更勝一籌。隆慶年間,徐階告老還鄉。一個小小縣份,出了一位宰相,鄉親們都深以為榮,他回來后,都紛紛前去看望。徐階過意不去,于是安排了一場筵席,遍請村社紳耆,鄉親父老,宗族姻舊,鄰里故友,凡是肯賞光來的,一律歡迎。酒筵開得非常熱鬧,無論是徐階還是鄉親都非常開心,酒也喝了不少。可這時,發生了一件令人不快的小事,有一個人看到席上的金杯,一時起了貪念,悄悄地藏在了所戴的帽子里,不幸的是,他的這個小動作恰好被徐階看在眼里,不過他并沒有聲張。酒席將要結束,下人們開始收拾器具,發現少了一個金杯,猜想可能被人偷了,很氣憤,想搜一下可疑之人。徐階說:“杯都在,不用找了。”話剛說完,那個人酒喝得太高了,跌倒在地,帽子也掉了下來,金杯也隨著滾落出來。徐階轉過身,命人仍然把那個金杯放在他的帽子里,給他戴好,扶他出去。對這種小偷,不僅不加以懲罰,還要把金杯給他,下人們都不理解。徐階說:“金杯雖然價值不菲,但應邀來喝酒的鄉親,倘若不是窮得揭不開鍋,或遇到了難處,誰會出此下策呢?”大家默然無語,不再爭辯,心里卻都熱乎乎的。
修養的至高境界,不是面對沉魚美色時的心如止水,也不是面對千金財寶時的淡定自若,不是寵辱不驚,也不是毀譽不變,而是對待他人的態度,特別是面對尋常生活里的小人物時,會為人著想,不揪人錯處,不讓人難堪,呵護他的尊嚴。這才是他們至今為人們所稱道而難以忘懷的原因吧!
(編輯 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