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理由成為城市的一員
轉眼之間,《民生周刊》創刊已經一年了。在這一年里,《民生周刊》始終以民生的視角,時代的高度關注著普通民眾關心的社會話題。本期主打內容,就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新生代農民工”兄弟身上。
“新生代農民工”與他們的父輩不同,他們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成長,受教育程度更高,就業期望值更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更高,但是缺乏甘于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思想準備。他們要求融入城市的愿望更迫切,但是不愿意從最基層開始打拼,也缺少堅韌的打拼能力。這與目前普遍存在的勞動合同簽約率低、社會保障參與率低、工資收入水平偏低的社會現實形成了矛盾。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溫家寶總理才言之諄諄地教導我們,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年輕農民工,讓他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這里說的我們,既包括各級黨委和政府,也包括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組織。當然,也包括城市里的每一個市民。實際上,溫總理是要求整個社會都要善待“新生代農民工”。
溫總理的話實在而又透徹。“新生代農民工”要逐步、漸進地融入城市。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此后,黨和政府已經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著手拆解這個多年積留下來的,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歷史問題。據《新華日報》8月30日報道,江蘇省姜堰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相關政策,目前18位新生代農民已經轉戶入城。雖然在人數過億的農民工群體里,18位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有戶籍、有社保、有醫保、有房住,子女有學上”的五有新政,畢竟對現行體制有所突破,城市的大門開始向農民慢慢地打開了。
溫總理的話語重心長。在城市里,我們經常看到,成群的農民工袒胸露腹坐在馬路沿上吸煙;結隊的農民工穿著工裝擠上公交車爭搶座位;嬉鬧的農民工子女們在街頭巷尾追逐打鬧。此時,有的市民或將側目、冷眼。殊不知,“新生代農民工”剛剛成年就追隨著他們的父輩,背井離鄉,拋妻別子,來到城市的邊緣,擔負起繁重的勞動。他們沒有娛樂,沒有消遣,沒有醫保和社保,也沒有再教育的機會。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在城市建起了高樓大廈,修起了公路橋梁。有了他們的艱苦勞作,我們的城市才得以與國際化大都市接軌。在接軌的進程中,農民工兄弟們就是為這軌道奠基的石子。
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有理由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幫助,也有理由得到市民們的理解、關愛和尊重,更有理由真正成為現代城市社會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