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豪
山西交城抗戰中的華國鋒
○張其豪
1942年10月,晉西北根據地人口由300萬減少至100萬,晉綏邊區處于最困難的時期。當時,作為晉綏八分區領導機關所在地、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南大門、對敵斗爭最前哨的交城山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2/3以上。交城山根據地能否保住成為決定整個八分區存亡的關鍵。此時,毛澤東電示晉綏分局,發出“擠敵人”的指示。華國鋒領導團結全縣抗日力量,科學運用毛澤東的“擠”敵思想,勇敢、機智、靈活地掌握毛澤東游擊戰術,取得了“擠”敵斗爭的決定性勝利,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評價。
1938年6月,年僅17歲的交城縣商科職業學校學生華國鋒,參加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犧盟會)太原中心區在交城成立的犧盟決死游擊隊。不久,華國鋒參加了犧盟會太原中心區舉辦的青年干部訓練班學習。10月,在訓練班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訓練班結業被分配到犧盟會汾陽縣分會工作,任黨小組組長。1940年1月,任犧盟會交城縣分會秘書,黨內職務為民運干事。5月,交城縣各界抗日救國團體聯合會(抗聯)成立,華國鋒任縣抗聯主任。1941年10月,交城縣分為交城、交西縣(交城縣也稱交東縣,1945年8月交城、交西縣恢復交城縣),華國鋒任交城縣抗聯主任。
1942年12月,八地委根據晉綏分局會議精神,在交城山召開“擠”敵斗爭會議,研究部署“擠”敵斗爭。會議決定各級成立對敵斗爭委員會,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實行全方面對敵斗爭,并作出重點圍困交城芝蘭、交西岔口兩據點的行動部署和作戰方針。會后,八分區成立了以地委書記、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羅貴波為主任的對敵斗爭委員會,各縣成立對敵斗爭委員會。八分區地委調整了交城、交西縣委領導班子,加強了對敵斗爭領導。交西縣由黨政軍三方面負責干部組成新的縣委,趙琦任書記,郭慶祥、張英、尹尚志等為委員,組成了對敵斗爭委員會。同月,八分區抗聯主任米建書擔任交城縣抗日政府縣長,華國鋒擔任交城縣委宣傳部長兼縣抗聯主任。
1943年3月,肖靖任交城縣委書記,同時交城成立對敵斗爭委員會。由于肖靖剛到任,米建書擔任縣長也只有3個月,縣委宣傳部長、縣抗聯主任華國鋒破例擔任縣對敵斗爭委員會主任,分區部隊工衛旅二十一團一營長張中如任副主任,三區區委書記李立功、區長白生華等為委員。華國鋒肩負起交城縣抗日對敵斗爭的重任,領導團結全縣一切抗日力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擠”敵斗爭。
交城山根據地是保衛陜甘寧根據地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東部屏障,是延安通往華東、華中等敵后各根據地的必經之地,是抵御太原日軍南進的前沿陣地。1942年,八分區境內主要有芝蘭、岔口、草莊頭、榆林山、歸化等5個敵據點。其中芝蘭、岔口、草莊頭和榆林山均在交城山境內,而芝蘭、岔口又是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據點,正好扎在交城山通往邊山和平川的咽喉要道上,對八分區根據地形成嚴重的威脅。
從1943年3月開始,交城縣在華國鋒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了全方位的“擠”敵斗爭。
軍事打擊,武裝圍困。分區部隊與縣游擊大隊積極主動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有利就打,做到打得準,打得狠。3月初,伏擊芝蘭出擾之敵,斃傷敵10余名,繳步槍3支,騾子5頭,子彈800余發;同月,截擊芝蘭等據點襲擾之敵,斃敵40名。4月23日,拂曉前襲入芝蘭據點,燒毀敵炮臺1座,敵營房10余間,奪回被敵搶走的耕牛2頭,扣獲敵探6名。5月20日至6月21日,一個月內,交城民兵襲敵43次,打擊外出搶掠之敵,殲敵偽8名,奪回耕牛8頭,這樣給敵以沉重打擊,使據點之敵不敢輕舉妄動。
鎮壓漢奸,打破敵特網。鎮壓為日軍效勞的罪大惡極的漢奸,逮捕死心塌地為敵效力的“維持”分子,敦其一部分“維持”分子自首,徹底摧毀了40多人的敵偽特務網,使敵對外聯系陷入癱瘓。
建立中共秘密情報網。選派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打入敵人內部,建立區、村秘密情報網。選派小婁峰村特派員、共產黨員冀增福到芝蘭村擔任了“維持會長”,使“維持會”成為抗日的“耳目”和秘密聯絡點,隨時掌握敵人據點內部情況,及時傳送重要情報。
開展反“維持”。在據點10公里外的村打破“維持”,召開群眾大會,壯大反“維持”斗爭聲勢,恢復抗日民主政權,重建民兵組織和工、農、青、婦群眾組織,開展以民兵為骨干的群眾性防奸自衛運動。
堅壁清野,圍困據點。1943年2月底,由部隊和民兵先后掩護芝蘭據點周圍7.5公里內的群眾全部遷到根據地,使據點周圍一夜間成為“無人區”,迫使敵據點成為孤島。
斷敵水源,不給敵柴燒,迫使其必須靠外運補給。
打敵交通,切斷運輸。分區部隊、游擊隊和民兵就在芝蘭的交通線上,伏擊敵人補給運輸隊,斷絕敵人生活必需的來源。在圍困據點中,華國鋒培養的晉綏著名民兵英雄,即《呂梁英雄傳》原型人物段興玉、崔三娃、韓鳳珠、侯春牛、王林林等彰顯神威,實行“勞武結合”,開展游擊戰、麻雀戰、地雷戰,給敵以沉重打擊和襲擾,并對敵圍困,全天候監控,使敵人吃不上糧,喝不上水,燒不上柴,睡不好覺。他們曾連續圍困5天5夜,使敵人整日龜縮在碉堡里不敢外出一步。
1943年7月21日,芝蘭與岔口據點日軍,在文水和東社據點敵人接應下炸毀碉堡,狼狽而逃,八分區腹地2/3的土地獲得解放,敵進我退的被動局面轉為敵退我進的主動局面,進而把對敵斗爭的中心由山區轉向晉中平川。
1943年8月7日,晉綏《抗戰日報》第一版以《遭我軍民不斷打擊岔口芝蘭敵被迫撤退》為題;8月11日,《解放日報》第一版以《晉西北八路軍不斷打擊下,敵被迫放棄兩據點》為題,向全國報道了交城芝蘭、交西岔口敵據點被“擠”的消息,交城、交西“擠”敵經驗傳遍全國。
草莊頭敵據點位于交城以北20公里處,北距古交(今太原市古交市)30公里,東南距清徐縣城16公里。據點駐扎日偽軍100多人。這個據點是1941年日偽軍在華北實行“強化治安”運動中,伸向交城山根據地的重要據點之一。拔除這個據點,對于切斷敵人交通,使之孤立,對敵進行各個擊破意義重大。為了早日拔除草莊頭據點,分區抽調精銳部隊專門組成交城支隊,由分區副參謀長呂懷忠任支隊長,同時交城專門成立草莊頭對敵斗爭領導小組,交城縣游擊大隊抽調精干隊員組成武工隊,加強了拔除草莊頭據點的領導和力量。
華國鋒組織召開草莊頭對敵斗爭領導組擴大會議,對草莊頭據點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他認為草莊頭工事堅固,距清徐、交城兩座縣城又近,既不宜強攻,也不能用“擠”芝蘭的戰法,切實可行的辦法只能是在據點內的中國人身上做文章,里應外合,智取為上。會議制定了詳細的敵后工作方案及具體部署。會后,華國鋒命令敵工科的王兆雄想法做通草莊頭據點日軍碉堡內火夫王貴生和采買員的工作。做通這兩個人的工作后,華國鋒認為智取草莊頭的時機已經成熟,再次召集對敵斗爭領導小組會議,專門研究攻打時間、采取的方法、兵力安排及具體戰斗計劃等。鑒于敵抽調兵力“掃蕩”晉西北根據地,后方空虛,會議決定在9月18日夜發起拔除草莊頭據點的戰斗。方法采取開門戰術,即讓放哨的王貴生在夜里11點半日軍接班前打開據點大門。
9月18日午夜,呂懷忠率交城支隊、武工隊和民兵等,按照作戰計劃,依次摸到敵據點山腳下,在王貴生接應下順利進入據點。部隊進入后,對熟睡的日軍進行突然襲擊,不到半小時就徹底摧毀了日軍據點。此戰全殲日軍1個小隊30余人,俘虜偽軍及接受投誠者70余人,繳獲迫擊炮、重機槍、步槍等大批武器和大米、白面、罐頭、餅干、香煙等大量物資。
智取草莊頭據點后的第三天,彭德懷副總司令、劉伯承師長回延安途經交城草莊頭。當兩位首長坐在草莊頭據點廢墟旁休息時,負責護送任務、參加草莊頭戰斗的分區副參謀長、交城支隊長呂懷忠向首長匯報了草莊頭戰斗的詳細情況。彭德懷聽后高興地說:“你們這一仗打得很不錯,用了黑虎掏心戰術,是一個很好的戰例?!敝?,晉綏軍區以草莊頭戰斗典型戰例通報全軍。
1944年9月,當毛澤東得知交城芝蘭、草莊頭,交西岔口等據點被“擠”的消息后,當即向晉綏分局電示:“在其他各分區也令他們開展八分區那樣的戰斗,打出威風來擴大自己擠小敵人?!?/p>
交城的“擠”敵經驗,后成為許多國家人民開展游擊“擠”敵的學習楷模。1964年,多米尼加革命黨人一行3人,專門來交城考察,學習“擠”敵游擊戰術。晉綏著名民兵英雄崔三娃,給他們作了生動傳奇的經驗介紹。2005年2月,中央電視臺和中央檔案館的有關人員,為拍攝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專題節目,專程來到交城,登上芝蘭、岔口據點殘址,追尋昔日的“擠”敵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