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艾豐
艾豐,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歷任人民日報社編委、經濟部主任,經濟日報總編輯;曾獲得我國社會科學著作最高獎——“吳玉章獎”和我國新聞記者最高獎——“范長江獎”;現擔任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質量協會副會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名牌培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院院長等職務。
提起華西村,提起吳仁寶,很少有人不知道。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村”的地方,既產生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又創造出了獨特的基層社會模式。
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們在發展中有一個共同的困惑,賺到第一桶金以后,下一步怎樣走?選擇哪一種產業?采取怎樣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華西村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困惑。當然,華西和吳仁寶并非一夜成名,而是經歷了漫長的艱苦創業之路,并創出了自己一套獨特經濟理論和管理模式。
當了近50年村黨組織書記的吳仁寶始終執著地堅持一個信念:“富裕華西,幸福百姓”。“文革”中,他冒險在“社會主義樣板村”建設“資本主義”的小工廠;全國推行“包產到戶”的時候,他堅持搞集體承包……這些都為華西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如今,華西村——一個“農業起步,工業致富”的現代村莊創造出來的財富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華西村作為一個大企業集團,共有八大公司,涉及鋼鐵、紡織、旅游等諸多行業。當中央電視臺《面對面》主持人王志問“華西村每年創造多少產值”的時候,吳仁寶的回答是“2006年超過300億,人均超過2000萬”。實際上,2006年的產值是400億,2007年的產值超過450億!千萬別忘了這可是一個村級單位創造的年產值。
華西村的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的模式是獨特的。
獨特的經濟體制。華西的經濟體制核心是“一村兩制”,一個村可以兩制,但一家不能兩制,更不允許一人兩制。這樣,全體員工構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從制度和運行機制上保障了共同富裕的目標,也防止了領導者和職工以權謀私的行為發生。
獨特的分配機制。既有“按資分配”,又有“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勞、資、需”三結合的分配方式,保證了“既要拉開檔次,又不脫檔”,“既不吃大鍋飯,又不搞獨吃飯”,實現了有差別的共同富裕。
獨特的人才機制。華西村主要依靠的是自學成材的低學歷農民,雖然后來也吸收外來的高學歷人才,但主體仍然是通過“激勵”和“學習”的方法,充分發掘當地農民的潛能,培養本地人才的成長。
獨特的品牌藝術。通過“名人”、“名品”、“名村”這“三名”,集中打造“華西”這個名村的品牌。
獨特的文化理念。財富的增長和文化的提升,在華西是同步進行的,令人驚嘆的是,古代圣賢提出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世界”、陶淵明虛構的“世外桃源”,社會主義提出的“共同富裕”,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把他們融為一體的雛形。這也就成為來這里參觀的國內外政要、各界人士、媒體記者、旅游賓客常常思考和探索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