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敬,張庚輝,王國軍
(1.伊春市氣象局,黑龍江伊春 153000;2.黑龍江省氣象信息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小興安嶺森林火災發生規律及林火天氣等級模型的建立
賀敬1,張庚輝2,王國軍1
(1.伊春市氣象局,黑龍江伊春 153000;2.黑龍江省氣象信息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使用實際資料分析了1960~2009年伊春林火發生年代際變化特征,指出20世紀60、70年代森林火災次數頻發,進入21世紀后,特大森林火災次數增多。考慮到氣溫、降水、濕度和風的變化特征,構建了伊春林火天氣等級模型,并進行了25 a的林火天氣等級計算及分析。
森林火災;規律;林火天氣等級模型
自本世紀以來,由于黑龍江省一直維持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頻發,高火險天氣等級出現的日數大大增加的特點,為林火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大、小興安嶺、黑河森林特大火災不斷,防火形勢不容樂觀。為防止和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首先要做好森林火災的預防工作。做好森林火險天氣等級預報工作,首先做好科學的劃分火險天氣等級指數;這方面的工作已有的單位和林火、氣象專家研究過[1-4]。但他們大多考慮影響林火發生的因子太多或太少;因子太多,操作起來麻煩,因子太少又不能更好全面反映林火發生的外部環境條件。本文用小興安嶺林火天氣等級模型進行了實際防火期的計算,效果很好。另外,本文還進行了森林火災形勢與小興安嶺森林火災發生規律的分析。所使用資料,來自黑龍江省防火辦和黑龍江省氣象臺。
我國平均每年發生森林火災1,43萬次,占世界火災次數的14%;其中大、小興安嶺平均每年發生森林火災30次,為我國森林火災高發區之一。1980~2006年黑龍江省林區共發生特大森林火災37次(按過火林地面積>3 4000km2),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特大森林火災次數增多,黑龍江連續干旱,大、小興安嶺、黑河則森林大火不斷。2003年春季黑龍江省北部林區從3~6月林火不斷,共發生了232起,過火面積近80萬hm2。2005年秋季北部林區發生了42起森林火災,過火面積13萬余hm2,主要發生在9月27日~10月10日、10月23日~11月1日2個時段,這2個時段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占總的86%,占總過火面積的99%。2006年5月下旬大興安嶺、黑河森林大火;特別是2007年全省春夏連旱,造成森林大火多發,如5月上旬大興安嶺森林大火;5月下旬大興安嶺、黑河大火;實屬罕見的盛夏8月(15~20日)黑河臥都河因干雷暴引起的森林大火;少見的秋季10月上旬伊春烏伊嶺大火。2009年春季嚴重干旱,4月27日至5月7日黑河,伊春發生森林大火;2010年大興安嶺,6月高溫少雨特別是進入下旬35℃高溫無雨持續多日,于28日由于雷擊造成呼中森林大火(6月28~7月2日)。
森林火災的發生不外呼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人為造成,機車噴火,隨地扔煙頭,燒荒;另一種是自然現象,雷擊火造成。以小興安嶺伊春為代表的春季林火次數的變化見圖1表1。

圖1 伊春市春季逐年森林火災次數

表1 伊春市年代際森林火災次數
20世紀60、70年代森林火災次數頻發,占50 a發生總次數的58%,尤其70年代火災次數達488次,遠高于多年平均(300次/10 a)188次。90年代發生次數最少,僅有93次,占50年發生總次數的6%;本世紀的10 a中森林火災大有上升趨勢,達225次,占50 a發生總次數的15%;,而且火災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損失之慘重都是空前的,前面已說不在贅述。未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大環境背景下,森林火災仍然是多發趨勢,防火形勢將更加嚴峻。
外部環境條件包括大氣中的氣溫、空氣濕度、風速、風向、降水量、云量及日照時數,因為上述的要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森林內的枯枝、落葉、枯立木、采伐殘物及林緣雜草等的干旱程度。它們的干旱程度直接影響著火速度和蔓延。其中氣溫因子,溫度直接影響燃料的著火性,燃料達到發火點所需要的熱量,依賴于燃料及周圍空氣的初始溫度。另外溫度越高,輻射熱和熱傳導越強,蔓延越快。空氣濕度,是林火發生的制約因子。空氣濕度越大可燃物越不易燃燒,濕度越小可燃物著火越易燃燒,速度也快,林火發生次數與濕度變化遵從負指數增長。風速對火災的影響,近地面的風受到起伏地形和局地增熱冷卻的影響。風對火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加速樹木燃燒的干化,為燃著的木頭助燃。把熱量和余燼帶到新的燃料上,使火災擴散。風速越大,火災擴散的面積就越大。因此考慮上述氣象因子,制定森林火險天氣等級指數。
(1)計算各項指數
模型考慮的各項因子為當天14:00氣溫T14、相對濕度H14、風速F14及當天降水量R,先對4個因子單獨計算火險指數如下表2。

表2 火險級別及指數
計算方法為:把各因子邊界值代入f(x)=(1+aebx)-1,確定a、b值,根據當日T14、H14、F14、R取值范圍代入對應的f(x)=(1+ aebx)-1中確定指數值。然后計算林火綜合指數即為森林火險天氣等級模型:

對于因子值不屬于上表范圍內的,規定如下:
如果T14<2,則f(T14)=0;如果T14>30,則f(T14)=100。
如果H14>90,則f(H14)=0;如果H14<2,則f(H14)=100。
如果f14<0.4,則f(F14)=0;如果F14>17.2,則f(F14)=100。
如果R<0.3,則f(R)=60、如果R>10,則f(R)=0。
(2)修正
①降水訂正:考慮前3 d降水,當日降水計算式為R=R0+R-1/e+R-2/e2+R-3/(1.5×e3)
R0為當日降水,R-1為前1 d降水,R-2為前第2 d降水,R-3為前第3 d降水。
當前3 d每天降水均少于0.3 mm時,f(R)值加30;當前2 d每天降水均少于0.3 mm,前第3 d降水均多于0.3 mm時,f(R)值加20;當前1 d降水少于0.3 mm,前第2 d降水多于0.3 mm時,f(R)值加10。
②齊齊哈爾、大慶、哈爾濱、牡丹江地區,5月如果WI范圍屬于3、4級,則WI值減5,WI屬于5級則減10;6月如果WI值范圍大于等于3級,則減10。其它地區,6月如果WI值屬于3、4級,則減5;WI值屬于5級,則減10。
③如果T14<-5.0℃,火險等級降兩級;-5.0℃≤T14≤5.0℃,火險等級降一級,直至火險等級為1級。
根據上面林火指數模型,我們算出伊春1981~2005年共25 a春防期(3月1日至6月30日)火險指數。將各月逐日計算的火險指數轉成火險等級,并計算逐月≥4級火險次數,最后統計25 a中逐年春防期≥4級火險次數,結果見圖2。1987年至1993年春防期高火險次數較歷年偏多(歷年值32次),而后1994年至2000年高火險次數處在較少期,2001年至2005年處在高火險次數,多、少波動期。這與圖1中1981~2005年林火發生次數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春防期≥4級火險天氣次數與林火發生次數之間相關系數達0.50,通過0.01信度檢驗。因此在春防期一旦出現高火險天氣,就有很大可能發生森林火災。

圖2 1981~2005 a逐年春防期≥4級火險天氣次數
通過1960~2009年實際林火監測資料與1981~2005年≥4級逐年火險天氣次數分析表明,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大環境背景下,高火險天氣形勢和森林火災仍然是多發趨勢,防火形勢將更加嚴峻,因此高度注意森林火災的發生。本文還結合了林火發生的外部環境因子,研制了林火天氣等級模型,對于森林火災的發生與蔓延的預報有很大意義。
[1]傅澤強,陳動,王玉彬.大興安嶺森林火災與氣象條件的相互關系[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1,29(1):12~15.
[2]傅澤強,戴爾阜.大興安嶺森林火險季節動態特征及其氣候條件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1,10(4):113~1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LYT 1172-95全國森林火險天氣等級[S].1995.
[4]張尚印,祝昌漢,高歌,等.森林火災天氣等級確定及監測預報方法[J].氣象科技,2001,(2):45~48.
S762
B
1002-252X(2011)02-0021-02
2011-3-6
賀敬(1973-),女,黑龍江省五常市人,齊齊哈爾大學,本科生,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