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東 Assen Janblensky 王學義 Jingshan-wu 尤紅 王曉敏 金圭星 辛博 胡蕊
·論著·
喪失對地震幸存者的心理影響
李幼東 Assen Janblensky 王學義 Jingshan-wu 尤紅 王曉敏 金圭星 辛博 胡蕊
目的探討四川地震喪失對幸存者的心理影響。方法對52例來河北省住院治療的汶川地震幸存者(傷員27例、家屬25例)進行心理評估。采用自編心理調查問卷,癥狀自評問卷SCL-90和PTSD篩查量表進行評估。結果(1)災后38 d PTSD篩查總陽性率17.1%,喪失與PTSD的發生無關。(2)財產喪失與SCL-90總分之間相關,財產喪失<25萬SCL-90總分最高(P<0.01),財產喪失<15萬(P<0.05),財產喪失與SCL-90的多項癥狀相關。(3)受傷程度:多變量相關分析受傷程度與抑郁(P<0.05)和其他(P<0.05)癥狀相關,與強迫臨界相關(P=0.069)。單變量相關分析受傷程度與抑郁(P<0.01)和其他(P<0.05)癥狀相關,與強迫相關(P<0.05)。(4)人員傷亡情況與SCL-90各組癥狀不相關。結論地震是毀滅性災難事件,人員、財產以及健康方面的喪失會對親歷者的心理產生影響。財產方面的喪失影響最大,人員方面的喪失影響不明顯,這可能與中國文化和心理動力學特點有關。
地震;幸存者;喪失;心理影響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地震中68 227人喪生,17 923人喪失,480萬人失去家園。地震波及三省、一個自治區大約440.442公里,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震級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1]。地震是毀滅性災難性事件,頃刻間不僅造成財產、人員傷亡以及健康的喪失,而且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探討喪失因子對幸存者心理創傷過程中的影響及其應激過程,不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而且與救災工作、遠期心理創傷的防治工作有關。9.11事件幸存者的追蹤研究發現,財產喪失與創傷應激障礙(PTSD)、抑郁情緒有關。本研究將對地震喪失進行分析,假設三項喪失因子與幸存者心理創傷有關,能與中國人特有的心理動力學特點有關。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地震后18 d被轉送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住院治療的地震幸存者52例(患者27例,其家屬25例)。最終獲得有效問卷41份(脫落11人因不愿接受未完成調查),其中患者23例,家屬18例;男14例,女27例;年齡15~84歲;羌族2例,余為漢族;均在地震現場暴露18 d。在本研究中對幸存者受教育程度、軀體受傷程度,家中財產損失狀況和家庭成員的傷亡情況進行研究。程度劃分標準:受教育程度依受教育年限分高、中、低三種,其中低≤9年,9年<中≤12年,高>12年。傷員大部分是骨科患者,患者清楚自己的受傷程度,受傷程度由經驗豐富的骨科醫師評估獲得,分輕、中、重三種程度。其中輕度為僅有肢體骨傷,預期在3個月內治愈者;中度為顱部、脊柱受傷、肢體骨傷伴有軀干部受損或全身疾病,預期在3個月內無法治愈者;重度為預期終身致殘者;財產喪失程度分部分和全部兩種,以財產喪失總額計分為四個等級,1級<5萬元,5萬元≤2級<15萬元,15萬元≤3級<25萬元,4級≥25萬元(單位:人民幣)。家庭人員傷亡情況分三類:家中一人受傷、家中多人受傷、家中有死亡。本研究中的喪失評估分級是在參照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自制的,見表1。
2.1 PTSD的相關結果 PTSD的篩查陽性率為17.1%。U檢驗,PTSD與SCL-90疑病(P=0.048),敵對(P=0.039)兩項癥狀相關。卡方檢驗,PTSD與SCL-90(P=0.031),PTSD與SCL-90單項癥狀得分>2.5的各組癥狀均相關(P<0.05)。單變量分析檢驗,PTSD的發生與三項喪失均不相關。
2.2 喪失的相關結果
2.2.1 財產喪失:單變量分析檢驗與多變量分析檢驗,財產的喪失與SCL-90的各組癥狀及總分相關,可見財產的喪失對人心理的影響之巨。財產喪失程度在25萬元左右的幸存者影響程度最重,財產喪失超過40萬元SCL-90總分明顯回落,財產喪失<15萬與SCL-90均分相關(P<0.05),其中財產喪失<25萬與SCL-90強相關(P<0.01)。見表2。

表2 財產喪失與SCL-90總分相關分析
2.2.2 健康喪失:單變量分析檢驗與多變量分析健康喪失與scl-90的強迫、抑郁、其他癥狀均相關,在單變量分析中抑郁癥狀強迫相關(P=0.01)。見表3。

表3 受傷程度與SCL-90總分相關分析
2.2.3 人員傷亡:單變量分析檢驗與多變量分析,家庭中人員傷亡與SCL-90的各組癥狀均不相關,只有疑病(P=0.068)臨界相關。SCL-90各組癥狀均分家中有死亡一組分值明顯低于其他2組。
地震、空難、恐怖襲擊都是強大的應激源,幸存者接受應激源刺激后內心動力經歷一場能量浩劫。完成應激后,或恢復內心的平靜,或形成各種心理問題。這一應激過程完成的時間與形成什么樣的結果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刺激的強度、幸存者的人格特征、認知結構、心理動力學特點以及經歷事件時社會支持系統等多種因素有關。在這一變化的過程中,對同一事件幸存者不同時間PTSD篩查會得出不同的陽性結果。國內的一項研究有關中國張北地震幸存者PTSD陽性率,3個月內為18.8%,9個月為24.2%[5]。對同一事件,不同質幸存者同一時間PTSD篩查會得出不同的陽性結果,王麗等對四川本次地震的研究,3個月后不同質2組幸存者PTSD篩查陽性結果分別是37.8%與13.0%。本研究PTSD的發生率17.1。結果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泛亞太地區是一個經常遭受強烈自然災害的地區 (Ofrin&Salunke,2006)[6,7]。一項研究發現在這個地區自然災害后PTSD的發生率介于8.6%~57.3%(Udomratn,2008)[8]。
這一結果不能否認PTSD與喪失之間的關系,只能說明應激過程正在進行,產生這一結果可能與中國人特有的心理動力學特點-防御方式有關。
心理防御機制理論認為:壓抑、否認、攻擊、隔離、等是無意識防御方式。壓抑、否認都是中國人內斂的表達,與中國的文化相關。孔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克己復禮是孔子教育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對中國人影響頗深。克己與壓抑的防御方式很相近。我們PTSD篩查工具采用問卷式,結果取決于主觀回答,無意識的壓抑影響意識層面的主觀回答。這與主觀意志下說謊或裝好不同,與問卷本身的信度與效度無關。
PTSD喪失之間的關系可以在回閃癥狀的內容中體現,對PTSD幸存者訪談時發現,回閃癥狀的內容更生動和強烈,如反復出現家中房子的裂縫,反復出現死在身邊的親人死去時的樣子。同樣的情境也出現在惡夢。
財產喪失:財產喪失對人心理產生影響最大,幾乎與SCL-90癥狀相關(疑病、其他臨界相關),可見財產的喪失對幸存者心理影響是多維度;健康的喪失與強迫、抑郁、其他3組癥狀相關。人員的傷亡:與SCL-90各組癥狀不相關,SCL-90各組癥狀均分家庭中有人死亡組分值明顯低于其他2組。
地震所致財產喪失,首先毀掉了公眾與隱私之間的界限。幸存者喪失家園后最強烈的內心體驗是安全感的喪失。鎖好家門后是生動的、安全的感覺。家可容納隱私和財產。家園的頓失讓幸存者失去安全感。其次使人對大地的依賴產生了動搖,中國文化里把出生稱為落地,大地比作母親可提供衣食住行,是最安全的地方。地震顛覆了所有的概念,并帶走了一切。尤其是余震不斷地強化著這點。評估時發現,受試者對認為余震的恐懼大于首次地震。甚至晃動的感覺持續到在河北治療1周后逐漸消失。
這一研究結果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在對地震這一應急源應激的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境遇會呈現不需要水平,本研究發生在震后38 d內,財產的頓失剝奪了生理需要,所以財產的喪失對人影響最大。
人員傷亡這一結果是不是說明中國人不重視感情,我們認為這一結果也同樣與中國人內斂的防御方式有關。按心理動力學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建立關系的過程,對客觀世界安全感的建立主要在1歲之前完成。安全感的頓失會使人發生心理退行。回到嬰兒的思維、行為能力水平。滿足哺乳般簡單的生活和二元的人際關系。所以這也許就是人員傷亡與SCL-90各做癥狀不相關的心理動力原因。不是不相關而是心理退行之后結果。本研究的結果因例數,且觀察時間短,可能結果具有局限性。
地震帶來的喪失對幸存者心理會產生重要的心理影響。不同喪失的心理反應程度不同,與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和心理動力特點有關。這一結果對救災工作和心理干預具有指導意義。
1 Chengzhi zhao et al,The prevalence rate of PTSD and inflence after earthqueck.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1999,13:28-30,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1,109-115.
3 陳翰,張佳佳,李敏,等.創傷康復期患者應激障礙與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第三軍醫大學報,2010,18:2006-2009.
4 王孟成,隋雙戈,李捷華,等.創傷后應激障礙檢查表-平民版在地震災區初中生中的信效度.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566-568.
5 Li wang.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Adult Survivors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i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2009,1:1-7.
6 Ofrin R,Salunke SR.Disaster preparedness in the South East Asia reg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2006,18:495-500.
7 Udomratn P.Mental health and the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Asia.Inte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2008,20:441-444.
8 Strevan E,Hobfoll et al.The Impact of Resource Loss and Traumatic Growth on Probable PTSD and Depression Following Terrorist Attacks.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2006,6:867-878.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loss on the survivals of earthquake in Sichuan of China
LI Youdong*,Assen Janblensky,WANG Xueyi*,et al.*Mental Health Center,The First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31,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loss sensation caused by Sichuang earthquake on the survivors.Methods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52 survivors from Wenchuang earthquake who were admitted to Hebei province’s hospitals.Three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psychological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SCL-90 scale and PTSD scale were used in this study.ResultsThe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PTSD was 17.1%at 38 days after the event,and the incidence of PTS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injury,amount of property loss or severity of family member loss,however,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mount of property loss with SCL-90 scores(P<0.05).The higher amount of property loss resulted in more severe depression,compulsive anxiety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symptoms.The severity of injury was rel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depression(P<0.05),which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compulsive critical phase (P<0.05)and the other psychological symptoms(P<0.05).The casualty state of family members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t factors of SCL-90 scores.ConclusionThe earthquake is a destructive disaster,and the loss including family members,property and people's health can result in psychological effect on the survivors in which the effect of property loss is the most obvious,however,the effect of family member loss is not obvious,which may be related with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Chinese psych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earthquake;survivors;loss;psychological impact
R 395.6
A
1002-7386(2011)19-2899-03
10.3969/j.issn.1002-7386.2011.19.007
050031 石家莊市,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李幼東、王學義、尤紅、王曉敏、金圭星、辛博、胡蕊);西澳大學神經與精神臨床學院(Assen Janblensky、Jingshan-wu)
表1 幸存者一般資料與臨床資料 例(%)
項目數據年齡(歲,±s)無PTSD(n=34) 45±19患PTSD(n=7) 52±15性別女27(65.9)男14(34.1)教育低<9年 28(68)中<12年 6(14.5)高中專和大學 7(17)受傷 23(56)沒受傷 18(44) PTSD 7(17.1) Scl-90總分>160 9(19.5)<160 32(80.5) Scl-90總分>160 PTSD 4(57.1)<160 PTSD 3(42.9)受傷程度 23(42)輕14(34)中7(17)重2(5)財產喪失部分7(16.1)全部 34(83.9)財產喪失(萬元) 1<5 18(43.9) 2<15 6(14.6) 3<25 5(11.9) 4>40 5(11.9)家中人員傷亡情況家中一人受傷 31(75.6)家中多人受傷 5(11.9)家中有死亡 5(11.9)
1.2 評定工具 采用自編心理調查問卷,了解幸存者的一般狀況和幸存者喪失的程度(財產、健康、家庭中人員傷亡)。
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評估幸存者心理狀況,該量表共有9個分量表,包括疑病、強迫、人際困難、抑郁、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其他9個維度癥狀。每個維度癥狀得分>2.5分為陽性,總分>160分視為有臨床意義[2]。
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清單平民版(漢化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采用17項版本。由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IV)中有關PTSD的診斷標準構成,是國際公認的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PTSD篩查問卷。分為再體驗、回避和警覺性增高三個分量表。每一條目均按無癥狀、輕度、中度、中度、極重度依次記1~5分,總分越高,PTSD癥狀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國際上PTSD總分≥44-50分作為劃界標準,但我國學者建議以38分作為篩查標準,本研究采用38分作為篩查標準[3]。研究表明,PCL-C中文版全量表alpha系數為0.888,重測相關系數分別為0.535(P<0.01),PCL總分及三個因子與自尊存在較低的負相關(r=-0.192~-0.299,P<0.01),與SCL-90總分和SCL-90中的抑郁、焦慮和精神病性因子存在中等以上的顯著正相關(r=0.563~0.775,P<0.01);PCL-C篩查陽性組在SCL-90的9個因子和總分上顯著地高于篩查陰性組[4]。
1.3 評估方法 測試地點為患者病房,由兩名高年資的精神科醫師評估完成。評估前要了解評估的意義,熟悉評估工具的使用方法。評估地點:在患者病房 ,家屬同期進行,保持房間內陽光充足、安靜,問卷發放前后講明問卷的意義,并確認能否獨立完成,對于文化程度過低不能獨立完成者可由家屬幫助完成。自編心理調查問卷在地震后第18天、第19天進行評估; SCL-90和PTSD在地震后第38天進行評估。
在患者住院期間,評估人員每日查房與患者及家屬保持互動,其中有1例患者和1例家屬因失眠嚴重分別給與安定2 mg/晚,口服,2例經PTSD量表篩查均為陽性。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