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迎春
(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 江蘇 如皋226500)
經江蘇省教育廳批準,從2011年起,在第二十三屆江蘇省“金鑰匙”科技競賽系列活動基礎上,嘗試增設初三年級學生CESL活動,CESL活動即化學實驗(Chemistry Experiment)、環 境(Environment)、 社 會(Social)、 生 活(Life)。 2011年“金鑰匙”科技競賽(初三學生CESL活動)決賽試題,對在初中化學日常教學中,如何提高我省初三年級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實驗能力及探究技能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2011年“金鑰匙”科技競賽(初三學生CESL活動)決賽試題,全卷共六大題,共100分,包括選擇題、判斷題、綜合應用題、發散思維題、研究性學習題、科技英語題。傳統紙筆測試,包括競賽試題,基本為“從書本來,到書本去”。 新課程改革提倡在真實情景中考查學生,2011年“金鑰匙”科技競賽決賽試題作了很好的探究,試題的編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競賽試題把知識和真實問題情景有機融合,體現了科技競賽的主旨,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他們遇到的問題絕大數和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生活(Life)有關。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應該體現啟蒙性、 基礎性。 一方面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 ”如:第一大題4小題,凸顯了基礎知識的檢測,同時更體現試題的教育功能。 再如:第一大題5、9小題考查了學生的營養素、化學合成材料知識;第一大題6小題考查了學生對基本反應類型的認識; 第三大題1小題考查了學生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 決賽試題強化了對學生實驗能力的考查,體現了三維課程目標的要求。 如第三大題第3小題關于光照強度影響黑藻光合作用速度的實驗的相關問題。 試題考查了學生對實驗裝置圖的觀察并獲取信息、對實驗步驟的分析和理解、對實驗現象闡述的理解、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合理控制實驗條件的探究能力。
“注意用大量具體的真實事件引導學生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是化學啟蒙教育的落腳點。 2011年“金鑰匙”科技競賽決賽試題,編制了大量的聯系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試題,使試卷考查內容生動活潑。 如:第一大題,第1小題考查了國際化學年會標;第2小題考查了“低碳理念”及行為;第5小題考查了上海世博會“PVC膜”的知識;第7小題考查了“可燃冰”的相關知識;第12小題涉及食品添加劑知識;第16小題涉及“燃料電池”知識;第20小題涉及“洗潔精”、“綠茶”、“二次污染”等知識。 第二大題中還涉及了“加碘食品”、“溫室效應”、“糖尿病”、“加酶洗衣粉”、“維生素” 等, 引導學生關注環境 (Environment)、 社會(Social)、生活(Life)。
北京師范大學郁波教授是這樣給科學素養定義的:“科學素養有三個層面的解釋: 一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基礎學科知識,二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三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科學素養即人類運用科學基本知識理解自然世界,運用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科學的思考及對科學的自覺意識的能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2011年“金鑰匙”科技競賽決賽試題的編制, 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科學觀、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態度、科學行為、科學實踐能力。 如第五大題:現代社會需要人們不斷提高科學素養,同學們更應該主動培養自己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 在老師的指導下,某課外活動小組對自來水和蒸餾水進行了以下研究:
1.分別向盛有少量自來水和蒸餾水的試管中滴加數滴酚酞,加熱至沸。發現自來水變成粉紅色。而蒸餾水仍為無色。 對此現象的如下解釋中, 肯定錯誤的是______。
A.酚酞試劑變質了
B.自來水是堿性的
C.加熱時,自來水中的鈣離子發生了如下反應:Ca2+
D.加熱后,自來水的堿性增強了
2.若用pH試紙測試加熱后的自來水和蒸餾水,試紙的顏色應依次為_______和______。
3. 為了解釋滴加數滴酚酞的自來水加熱變紅的原因,同學們用電導率傳感器測量了自來水和蒸餾水的電導率, 發現自來水的電導率遠大于蒸餾水, 這說明:____________。
于是推測可能是自來水中的某些離子加熱時發生了化學反應,導致堿性增強。 經查閱高中和大學教材,發現了如下一些可以發生的反應:

根據以上信息,你對滴加數滴酚酞的自來水加熱變紅現象的解釋是:____________。
無論是競賽還是中考,基礎知識一定是化學學習的基石。 教學中,教師要夯實初中化學核心知識,并有意識地將知識進行遷移和整合,創造性得使用好教材,重建核心知識系統,突顯知識間的內在規律。 整合并非簡單的拼湊,而是重新調整和重新組合,整合時要注意內容的連續性、順序性和合理性,整合同時更是對初中化學知識的提升,能幫助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深化理解。 如:初中教材中所講氧化還原反應是“得氧失氧”的反應,只是一種現象的不完全正確的表觀認識,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常見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規律的發現,幫助學生認識化合價的升降才是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通過教師的這種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挖掘課本中的知識,學會“揚棄”,同時要養成善于總結歸納知識的習慣,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再如:酸堿鹽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用離子觀引導學生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為了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和學習離子反應、原電池知識打下基礎。
實驗教學要不忘追本溯源,要針對教材上的每個實驗做到融會貫通,對實驗中所涉及的一般思路、實驗原理、基本儀器、基本技能注重理解深化,并以此為載體,積極尋找挖掘生活素材,引導學生自選課題、設計實驗、創新實驗,并通過合作探究,對實驗進行評價和分析,提升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實驗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獲取知識過程中,體現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同時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探究的科學方法。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設計有益于學生探究的環節。 如在教材的“活動與探究”基礎上精心設計增設一些后續實驗,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下冊有“金屬的腐蝕和防護”的活動與探究,可在學生持續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繼續探究意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說:“同學們還想知道廚房里的菜刀在哪些情況下易生銹呢? ”因勢利導讓學生設計實驗、提交探究實驗報告,通過這樣的挖掘,能有效訓練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學教學,更應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 另外,加強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不但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開闊學生視野,還能使化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利于學生把握。 如:通過對食品包裝袋的說明、藥品使用注意事項等的研讀,幫助學生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學習的一般方法,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教學中,教師要放眼社會、生活,關注環境問題,充分利用生產、生活及科技前沿中的鮮活事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 如:通過對食品加工的不法行為的化學原理的認識、化學最新發明創造對人類生活的改善作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樹立保護環境、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