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之
作者為商業觀察家,長期關注中國的營商環境與企業案例。博客鏈接為:http://blog.sina.com.cn/luxinzhi
2010年,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原有的以美元為主導體系的貨幣發行機制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社會與經濟格局,而各種新的國際秩序仍在探索之中。這個拉鋸階段帶來了資本市場的不斷陣痛。一年來的G20峰會、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多哈回合等談判停滯不前的癥結,就在于各國未能就新貨幣秩序達成一致。金融學者周洛華分析過怎么樣才能促進乃至催熟這個貨幣新體系,他建議:具體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黃金為首的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其實這種商品資源上漲導致的財富膨脹,比美聯儲定向寬松貨幣工具更龐大。方法之二就是淘汰數量極大而競爭力很差的劣勢企業,從而讓那些能滿足碳排放條約、符合知識產權保護條約、能用科技手段克服原材料價格上漲,并啟動新科技革命的企業得到高估值。這就能消弭今天那些阻擋各國簽約的大部分阻力。對于普通中小投資人或者企業主而言,他們繼續經營原有的劣勢企業并不能獲得高收益,不如退出市場,轉型成為投資者,從事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大宗原材料貿易、勘探、生產和投機。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的做法不過就是順從了這個趨勢而已。
美元的泛濫將導致國際性滯脹局面出現,資源類、農業類、新興產業公司將成為抵抗通貨膨脹的主要平臺。如果說1988年中國物價瘋漲是因為1987年貨幣超發與工資上升輪動引發的,而剛好經過22年的時間周期,歷史出現了驚人的相似:2009年全球貨幣大量投放重新推動了2010年下半年的全球通脹。國際上,G20協調的努力弱化,美元橫行霸道,流動性寬松將重現2007年的景況。美國正處于新一輪技術革命的當口,失業率居高不下是新興產業革命背景下的結構性失業引起的后果。美國正在發展的新能源、生物基因工程(干細胞)等新興產業,將再次保護美國領先世界經濟發展的地位,高失業本來是美國應當承擔的基本代價。美國以失業為理由進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事實上,是將本國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推給別國,同時通過貨幣貶值抵消巨額的外債,從而起到雙重減負的作用。如果美國通過美元貶值繼續向市場放水,必然大大抵消中國等新興國家控制通貨膨脹的努力,從而引發國際性貨幣貶值下的通貨膨脹,進而出現對全球資產重新估值的動力,為股市行情上升提供物價基礎,即物價再次托起股價,資源類、農業類、新興產業公司可能在國內政策與國際資本的博弈中出現巨幅震蕩的上漲行情。
從目前的趨勢判斷,2011年自然氣候寒冷的概率大,這會導致干旱,干旱又會導致農業減產,農業減產又很可能加劇通脹趨勢。2010年水災后,2011年出現旱災的可能性較大,農業減產可能是全球性的。農業減產必然導致全球通脹的預期,這種通脹預期將在各國利益博弈中強化。可以說,2010年秋天的匯率戰已提前反映了國際性的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惡性通脹的預期。美國為了自身的復蘇并順利轉移危機,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將人為制造通脹。而通脹預期與群體心理認知,必然會強化所謂通脹投資概念,大批流動資金正在焦急地尋找抵抗通脹的新領域,如農業產品、資源品行業的現貨或者股票。
從行業景氣角度預測,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社會改革繼續提供大消費及醫療行業機會。經過30年的積累,如今中國已積聚了巨額外匯,已不再是資本短缺的國家。為此,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就不能再是低價的要素資源與高價的國際資本間的交換,而需要引進新產業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渠道和國際資源,為中國資本經濟轉型以及推動產業升級創造價值及為價值實現提供服務。未來30年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應是通過社會領域的改革擴大內需,逐步減少外貿依賴度。正在著手的社會體制改革,將在就業、醫療、保障、住房領域改變原來的供求情況,改變居民的收入支出情況,即減少居民醫療、保障、住房的支出,進而將逐漸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資產負債表,而這又將直接改變居民的消費習慣,促使居民消費結構從低級向中高級過渡,為產業升級提供消費基礎。因此,生產、經營消費相關的產業,如醫療,將會出現新的長線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