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很獨特的城市,說它獨特,主要在于這座城市之于中國,遠不能作為代表和具有象征意義,但卻在近現代的中國歷史進程中首當其沖地成為了橋頭堡。這一點,無論是讓列強用鴉片打開的門戶廣州,還是同樣具有百年中國縮影的香港,甚至八國聯軍入侵的終極目標地北京也是近現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經紀中心,似乎都比不了上海在西方人眼里的近現代中國地位。換句話說,在近現代的中國,對外,上海某種意義代表著中國;對內,上海又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國人眼里的西洋。
也許是這種獨特的情愫,上海在許多領域都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表現。如在文化領域,無論在中國歷史上各地各界的文化品牌如何久負盛名,上海一定有著自己或人物或流派或氛圍引領著國內之先的文化潮流元素;還有體育界,即便上海無論在全運會還是奧運會中其金牌不能數一數二,但僅憑一高一快的兩大招牌,也足以讓世界認識了上海,了解了中國。即便這里的教育,似乎從未入過中國教育某種流派,而永遠都是另辟著蹊徑,卻又永遠占據著前沿和領先地位,讓“外地人”不斷前來“朝拜”。
在這種背景下的上海體育教學,自然也遵循著這樣的一種奇特規律。上海體育教學中的這種奇特,說白了就是不隨大流,走自己的路。當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全國上下開展著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新課標運動”時,上海地界上似乎就沒有順應這種如火如荼之勢,而是沿襲著自己始終如一的“二期課改”。即便課程名稱也沒有簡單地追隨全國“體育與健康”的統稱,而是稱之為“體育與健身”,揭示了從體育走向健康的關鍵流程——“健身”,抓手更適切,意義更深遠。
當然,強調上海的諸多奇特和新穎,并不是強調它如何刻意地在標新立異而與眾不同。上海課改中的自成一體,放眼在上海長期持續的課改歷史進程中,不過是一種固有的堅持而已。今天我們看到上海“二期課改”中令人艷羨的成果,也不過是“一期課改”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對走向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建立結構優化、內容優化、形式優化的體育課程體系的一種新的探索。只不過“二期課改”的時代背景恰好合上了我國新世紀以來的新一輪課改軌跡,于是將其套入大潮而忽視了上海自身長期不懈的努力。
其實上海在其體育教學中的許多成功經驗,放在上海百年歷史的文化大背景中,都有著許多讓我們值得學習和深思的地方。無論如前所言的體育與健康關系中,上海沒有較其目的和意義,而是究其所達健康之目的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即健身。再有課程理念由生物體育觀向生物、心理、社會三維體育觀轉變,這里面的“育人,健身、健智、健心、健美,平衡身心”影射出的“新課標”幾大領域,不知何為西施、何為東施?也不知誰走了百步、誰走了五十?
上海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它的魅力一定不只是十里洋場的繁華,也不僅是百年中國的縮影,還應該在于它的文化影響力,這一點在于上海文化的傳播力和同化力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也希望上海體育教學的“二期課改”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影響一下其他地方的體育課改,發揮它的獨特氣質和先進性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