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16日,“第二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學術會議”在首都體育學院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分會、中國心理學會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和北京體育科學學會主辦,首都體育學院心理學科承辦。這是繼2009年首屆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學術會議之后,身體鍛煉心理學領域研究者的又一次盛大聚會。
本次會議共收到摘要投稿83篇,錄用摘要68篇。從研究內容看,共包括鍛煉動機理論模型(12篇)、鍛煉的情緒效益(10篇)、鍛煉的認知效益(3篇)、鍛煉的風險管理(4篇)、鍛煉與自我概念(8篇)、鍛煉與心理健康(16篇)、理論綜述(4篇)、體育教學(6篇)和其他(5篇)等9個方面。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身心健康——從觀念到行為”,會議邀請了5名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進行大會報告。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劉翔平教授作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的報告,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進展情況,重點介紹了該領域內關于情緒的研究成果。西安交通大學的陳善平教授作了“體育鍛煉行為堅持機制研究進展”的報告,分享了基于認知決策視角對體育鍛煉行為堅持機制的研究,運用解釋結構模型法構建了囊括諸多因素的鍛煉堅持結構解釋模型。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的司琦博士作了“鍛煉行為理論模型的現場應用及啟示”的報告,并以跨理論模型為例,探討了鍛煉行為理論模型的現場應用及啟示。擔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和武漢體育學院運動心理學教研室副教授的段艷平博士,報告了由中德小組合作完成的“從無活動到保持活動的四步驟(FIT)模型的理論建構及其實證研究”。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驗證了模型階段劃分(六個階段劃分為前考慮期、考慮期、準備期、探索期、波動期、保持期)及階段與身體健康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具有跨文化上的一致性。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交叉學科研究中心胡亮博士,介紹了如何基于自我效能理論“針對中小學生進行鍛煉干預研究”。身體活動不僅可以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提高身體素質,并且可以促進心理健康,提高自信,減少焦慮抑郁情緒。對于鍛煉行為的干預主要分為信息途徑、行為社會途徑、政策環境途徑三種,而針對青少年的學校干預往往效果較好。
每個主題報告結束后,與會師生都會對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和鍛煉(exercise)的概念界定、各個鍛煉動機理論模型的優缺點等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10月15日上午,兩個分會場報告分別同時舉行,近20名與會人員進行了豐富、精彩的口頭報告。
歷經兩天的報告、研討,第二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學術會議在熱烈、隆重、和諧的氣氛中圓滿結束。本屆會議的研究質量有很大水平的提高,與會者的人員范圍也進一步擴展,不僅包括國內多所著名的體育院校,也包括多所地方非體育院校,同時報告的內容更加豐富,研究視角更加多元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研究對象(多為大學生)相對單一,縱向研究相對較少,跨專業多學科融合的交叉研究有待增加,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有待加強等。
總體來講,本次大會為鍛煉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交流平臺,促進了各個地區體育院校及非體育院校間的學術交流,使鍛煉心理學領域在學術界的影響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