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分為小學部和初中部。十幾年前,這是所有名的“薄弱學校”,5年不開運動會,三成學生流失,是全市行為規范唯一“不合格”單位。如今,中考合格率達100%,平均分全區第一,普通高中升學率99%。學校的辦學理念是追求“綠色升學率”,提高教育有效性,堅持保證每天學生一小時體育鍛煉和9小時睡眠時間。
當記者問到學校是如何實現“輕負擔、高質量”辦學模式時,上海市人大代表、市特級校長、勞動模范張人利校長談道:“很多人都說高考制度不變、人才標準不改、家長期望值不降,中小學生減負很難,但我認為,教育工作者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學校能夠做到‘質量不錯,負擔不重’,關鍵就在于‘科學研究+吃苦精神’。 這些年,我們深刻體會到,課堂是值得研究的。怎樣才算一堂好課?在課程設計上,我們依據心理學、生理學和各學科內部結構體系和社會發展狀況,提出了‘按學生最佳發展期設課,創學生最近發展區施教’的理念,我們大膽‘做減法’, 根據一年級小學生語言模仿能力強,邏輯思維能力差的特點,取消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用其余4年完成5年的教學內容。實踐證明,一年級要花3課時的教學內容,到了二年級只要1課時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時間的利用效率。”
同時,在老教育家段力佩“茶館式”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基礎上,靜安附校增加了“做做”, 構建了“書中學”和“做中學”相結合的、理念更加具體、操作性更強的后“茶館式”教學。該教學改革重視實踐體驗和研究性學習,經過多年的循環教學證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更靈活多樣,課堂教學更有創意,效果更明顯,課業負擔更加輕松。
課程設置“做減法”,教師備課“做加法”。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盡量少的時間里掌握盡量多的知識,學校的老師們想出各種辦法,自我加壓,及時補充新知識;總結分析繁雜的練習卷,找出哪些題目重復或者需要加強;校長到一線上課,與老師討論如何改進教案。正因整體課程改革的推進,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輕負擔、高質量”的辦學模式得以實現。“培養身心健康的學生,不僅僅是體育學科一家的事,只有整個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每天學生1小時體育鍛煉和9小時睡眠才可能有效落實和實現。”張校長說。
由于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城區,學校占地面積很小,小學部、中學部合起來在一起才13余畝,卻有將近1400名學生。當記者來到學校正趕上15:30-15:50的下午鍛煉時間。在生均面積不足1平方米的條件下,記者看到學校采用以班級為單位,排成兩列縱隊,首尾相連的“接龍跑”健康長跑。張校長說:“如果連我們這么小的學校都能做到每天堅持長跑鍛煉,那其他的學校也不成問題,落實1小時關鍵是要下決心、想辦法。”據張校長介紹,靜安附校小學生8點45分才正式上課,下午2點45分以后全是不用考試的選修課,初三畢業班照常開展體育、美術、音樂課。盡管學校的操場小得連跑道都沒有,但通過科學規劃每天都能保證1小時體育鍛煉。
“開心一刻”是學校特色校本課程之一。該課程內容涉及健身、民情、合作、益智多個方面,集健身、健心、健智、健美為一體,面向全體師生。該課程將體育、德育、藝術等內容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強化了學校的“育人”功能與職責。每周二至周五的8:15-8:30,操場上總會響起富有節奏的音樂,師生們隨著音樂做完簡單的熱身操之后,拿起器材自由活動。“開心一刻”課程安排注重興趣性、健身性、可行性、多樣性原則,例如課程中的吸力球、游戲、呼啦圈、海綿球、健身球等內容,都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和場地器材進行安排。
同時,由于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減少了,許多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興趣去關注外面的精彩世界。在學校的組織下,學生們到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自己設計課程,觀察種種社會現象。每天中午是學校最熱鬧的時間,有學生主持的“紅領巾廣播”,有校電視臺“現場直播”,葡萄架下有主題對話;每周四中午,操場上還上演“明星閃亮30分”,每個班級輪流上臺表演。下午14:45后,學校準備了八十多門拓展型、研究型的興趣課。
采訪結束時,張校長對記者說:“十七大報告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小學生減負也得講科學。”“學生要減負,教師就要加壓。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把課堂真正研究透,減少‘無用功’,中小學肩上的課業負擔才能輕下來,才能真正培養出陽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