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閔行區學校多、體育教師多、青年教師多、區域大的特點,我們積極探索教研新模式,通過實施研訓工作“九化”策略,提高教研有效性。
一、教研培訓一體化
積極探索研訓一體化的有效途徑,將教研與培訓有機整合。每次區級、片級活動圍繞一個研究專題進行教研活動時,都伴隨著相應的培訓,使理論與實踐緊緊結合。如進行《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兩綱”教育》的專題研訓活動時,不僅組織教師聽專題研究課,開展評課等,而且還進行“兩綱”教育相關理論、途徑與方法的培訓,使教師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有收獲。
二、研訓活動專題化
堅持以研究專題為抓手,開展課堂教學研訓活動。精心組織每一次區級研訓活動,活動的專題切入口不大,但活動主題明確,形式多樣,教師間互動頻率高,研究與培訓緊緊圍繞專題,使教師每次參加活動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如進行“合作學習”專題的研訓活動,首先組織教師學習“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然后展開一系列的“合作學習”專題研究課,讓教師根據“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來展開研討,真正掌握其核心內涵,最后通過自己的建構,在日常教學中加以運用。
三、活動開展區域化
根據本區區域大的特點,積極開展以片為單位(將全區劃分成南、中、北三個片,七個組)的教學系列研討活動。同一時間同時幾個片開展研訓活動,不僅方便了教師,也大大提高了研訓的效率。近年來,通過分片活動以及片際聯動,逐漸形成了各片之間在參與率、活動形式、研究氛圍、研訓效益等方面的相互學習、良性競爭的局面。
四、教研團隊伙伴化
校本研修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最基本的形式,其中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根據目前體育教研組微型化、年輕化,缺少骨干教師引領的現狀。我本著“就近”、“互補”、“自愿”的原則,牽線搭橋,將三四個“同質”或“異質”的教研組結成合作伙伴,定期開展校際的聯合教研組活動。通過聯合教研有效進行同伴間的互助,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提高所有參與者的專業化水平。
五、研修互動全員化
不斷提高工作效益,變一人參與為人人參與,變一人發展為全員發展。我每到一所基層學校搞研訓活動,都力求形成“一人承擔任務,全員全程參與理論學習、課的設計、說課、評課、反思、重建”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放大研訓效益,不僅承擔開課任務的老師在業務上很快得到提高,而且組內其他教師也無一例外地得到發展。
六、常規研訓網絡化
在市教委倡導開展網絡教研的背景下,針對本區的區情,我嘗試將常規教研與網絡教研活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扁平化、跨時空的交流特點,通過網絡公告、觀摩教學、視頻展示、網上評課、即時和延時的網上研討等形式,提高研訓工作的有效性。
七、研訓管理學分化
在研訓一體化的背景下,將原來“240”培訓的學分納入日常的研訓活動中是必然的趨勢。作為研訓員,我充分利用好這一機制,如每次組織公開研究課不僅聽課時本人簽到,而且參加研討時還要再次簽到,還對發言的教師進行統計,根據教師參與活動的綜合情況給予學分,充分發揮學分的統計導向作用,從而提高了研訓活動的參與度和質量。
八、培育青年有形化
為了閔行區體育學科蒸蒸日上的今天和輝煌的明天,從2006年起組織了兩期0-5年教齡的體育青年教師研究學習小組。采用目標管理法、任務驅動法來實施培育。主要培育途徑有:(1)專業理論和技能培訓;(2)聽隨堂課、互動性實踐課,以課堂為載體進行系列性的學習研究;(3)注重每次活動后的“后續性”研究,即“碰撞性”后續(各抒己見);“重建性”后續(對別人的課進行重構);“隨筆型”后續(完成一篇隨筆);“點評性”后續(嘗試進行點評)等。為青年教師提供機會、搭建舞臺,為提速他們的專業發展給予足夠的支持和指導。
九、質量監控常態化
為了避免體育教學的隨意性,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我們定期進行全覆蓋的體育教學質量檢查,通過隨機抽查班級體能項目和技能項目,進行體育教學質量監控。經過幾年的常態化質量監控,使體育教學內容得以全面教授,一些如跳山羊、手倒立等以前體育教師不太愿意在課堂中教學的內容,現在都得到了落實,體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