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區學校體育工作在制度建設、教科研工作、體育教學、大課間活動、體育特色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這些成功經驗的取得歸功于我們做好了“四個到位”。
一、認識到位
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把學校體育工作始終作為全區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扎實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根據我區實際確立了“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中心,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以開展大課間活動和陽光體育運動為突破口,以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為重點”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下發了《蘭州市城關區中小學生課外文體活動規劃》《蘭州市城關區大課間活動實施方案》《關于提倡全區中小學積極參加課外體育、藝術活動的指導意見》《蘭州市城關區關于貫徹〈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意見》等,作為指導我區學校體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和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確立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學校體育工作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保障到位
要做好學校體育工作,管理到位是前提,制度和經費保障是關鍵。我區逐步構建起了學校體育管理的網絡框架,形成體育課程全面開放、體育活動普遍開展的工作機制,加強了師資隊伍、體育科研的建設,加大了設施設備的配置與經費投入,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1.加強組織領導,以制度做保障,努力構建學校體育工作的網絡化管理框架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管理,教育局與區體育局、區文廣局、區少工委共同組建成立了城關區中小學體育活動工程領導小組,制定了“體、教、文”相結合的聯席會議制度,全面組織管理,統籌協調,指導服務全區學校開展體育工作。區教研室、學區體育中心教研組落實研究和指導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教研工作。全區形成了行政管理、協調咨詢、教學研究、活動指導四個系統的網絡化管理框架,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領導保證。
在健全制度形成學校體育工作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方面,我們主要抓了“三個機制”。
(1)制度機制。我區在學校體育工作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如“體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度”,“體育教師新秀評選制度”,“體育特長生培養獎勵制度”,“學校體育工作不合格,學校一把手年度考核不得評優制度”,定期舉辦全區中小學生運動會,大課間操評比,廣播操、自編操比賽制度等,各中小學也制定了相應的制度,以上制度使學校體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制度化、經常化、規范化。
(2)督導評估機制。教育局把體育工作納入對學校的綜合評估之中,提高了體育工作在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分值由原來的20分提高到35分,并把它作為評估學校辦學質量、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每年不定期對學校的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進行專項督導檢查,此項舉措加大了學校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推動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健康工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3)加強體育工作常規要求機制。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體育課程設置規定,開足、開齊上好體育課。貫徹落實陽光體育運動,我們明確要求學校必須保證學生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切實開展好大課間活動。
2.多方籌集、合理調配、形成學校體育工作經費保障的多元機制
我區把學校體育專項經費納入年度教育經費預算,學校的體育設施設備、體育活動經費等,采取下撥專項經費形式和學校公用經費按比例專項設置的形式予以投入。2011年恰逢我區迎接“兩基”國檢,我區進一步加大了經費的投入,投入230萬余元更新了全區中小學體育設施設備,投入800萬元,為8所學校鋪設塑膠50000余平方米,用于各項體育競賽活動經費達100余萬元。到目前為止,各校體育教學設施設備均能滿足體育教學和活動需要。
三、教科研和隊伍培養到位
近幾年來,為了提高我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多渠道對教師進行全員性的業務培訓和學歷進修。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我們著重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1.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體育教師整體素質
我區非常重視體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工作,以五個梯次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為重點,促進體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一是抓基礎,抓好五年以下教齡老師的培養工作;二是抓中間,抓好五年以上教齡青年教師的培養;三是抓骨干,抓課堂教學比較成熟的中青年教師,培養其成為省、市教學骨干;四是抓輻射帶動,要求省級骨干教師、省級教學能手,定期作講座、與青年教師結對子、上觀摩示范課,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五是抓專業引領,要求特級教師、名師在自身專業水平再上一個臺階的同時,引領全區教師共同成長。現已初步建立起擬培養對象——區新秀——市新秀——骨干——名師五個層面的教師梯隊。通過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開放式的培訓模式,使體育教師在德、能兩個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
2.加強教科研工作,不斷提升體育教研水平
要提高學校體育工作水平,必須切實抓好體育教科研工作。向教科研要效益、要質量、要水平已成為我區廣大體育教師的共識。幾年來我們狠抓了區教研室——學區中心組——學校教研組三級教研網絡的建設,制定了優秀教研組評選辦法。區教研室抓重點、引方向,學區中心教研組充分發揮組織和落實的職能,通過小組大活動、名師講壇、教研員談課堂教學、教研沙龍、教學技能大練兵、教師基本功比賽等多種形式促進體育教師提升專業水平。同時,倡導教師帶著任務走出去,學習外地新的教學理念,收集新的教育教學信息,回來后在全區做講座和匯報課,使我區的體育教學跟上了先進地區前進的腳步。通過課題規劃,指導學校開展課題研究,許多學校結合校情、學情確定了體育教育教學的研究課題,在課題的引領下,各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探索具有城關特色的學校體育工作新路子,取得了不少體育科研成果。
四、工作思路到位
要想使體育工作有新進展和新突破,就必須因地制宜,找準工作的著力點。為此我們通過確立“三個抓手”,來推進學校體育工作整體向前發展。
1.抓常規,奠定基礎
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我們制定了《城關區教學工作管理辦法》,保證課程計劃的落實。做到兩個強化,一是強化常規管理,把好備課關,真正落實教師的有效備課;把好上課關,既關注研討課,又關注常態課;把好教學反思關,關注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和反思。二是強化管理的指導和服務。對備課、上課、訓練、比賽、測試、大課間活動等常規工作的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加強指導,切實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并不定期回頭看,保證了教學的規范性和長效性,為我區學校體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
2.以抓大課間活動的實施為突破口,推動學校體育工作再上臺階
長期以來,我區絕大部分學校受場地小,班額大、辦學觀念等因素的困擾,中小學生長期重復做一套國頒操,課間操活動內容單一,時間短,強度小,學生沒興趣。課間操整體水平不高,質量差,起不到鍛煉學生身體、調節身心的作用。面對新形勢下產生的新問題,我局確立了“以大課間活動為突破口,以學校體育特色建設為重點,推進全區體育工作向縱深發展”的工作思路,把目光轉向課間操的改革上來。
2003年我們在全省率先進行了課間操的改革,在中小學推廣大課間活動,將原課間操時間延長,充實內容,拓寬課間操的教育功能。將學生德育教育與大課間活動有機融為一體,拓展了大課間活動的內涵和外延,設計出符合我區實際的五個板塊模式的大課間活動,提出了“國頒操為骨架,以隊列隊形為根基,以校園文化為靈魂,以創特色為名片”的口號。
3.抓“特色項目”建設,樹學校體育品牌
在開展大課間活動的同時,通過挖掘體育教育資源,發揮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優勢,突出重點項目,提倡學校將優質的教育資源與學校各自的體育優勢項目結合起來,形成了學校各自的優勢體育項目和特色運動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目前,我區已涌現出一批教育教學與體育交相輝映的特色學校,如白銀路小學乒乓球,西北新村小學、蘭鐵二小、南河小學、團結新村小學的足球,暢家巷小學、牟家莊小學的排球,五泉小學,秦安路小學、水車園小學、十六中的籃球,里五灘小學、紅山根小學、四十六中、三十二中的田徑,正寧路小學、朝陽村一校的棒球,通渭路小學的曲棍球,金塔路小學的武術等。還有橋牌、圍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等,以上學校為其他學校的體育特色創新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在校園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方面作出一些積極的探索,使學校體育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區學校體育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省會城市中心區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相比,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相比,與兄弟縣區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我們有信心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指導下,緊緊依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努力開拓城關區學校體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