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這是一篇我在30年前寫的論文,曾發表在1982年教育部編印的內部材料中。這篇論文的題目是《中學生一天一學時體育鍛煉的內容、方法、教學程序的實驗方案》,刊載于1982年在北京召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大學生運動會學校體育科研交流會的論文選編中,并獲得大會一等獎。該文是為了落實“揚州會議”精神,由四部委于1979年9月25日統一下達的“關于貫徹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議紀要精神的通知”中提出“抓好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要求,從1979年至1981年我在兩所中學進行的每周“兩課兩操兩活動”達到一學時的實證研究。經兩個學年的研究,雖是初步的結果,但達到了教育計劃規定每天一學時的鍛煉時間,切實提高了學生體質的成效。
由于當時打倒“四人幫”后,整個教育系統處于“恢復、整頓”的歷史階段,學校體育百廢待興,在學校學年教育計劃的作息時間內,每天的體育鍛煉時間只能達到一課時(50分鐘)。現把論文原文正式發表,供廣大體育教師同行在落實中央七號文件的陽光體育活動中參考。
近幾年,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專門頒布了《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提出了兩課、兩操、兩活動制度。今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當前中小學教育問題的通知”中又一次提出要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要求。為了落實這些規定和要求,我們從1979年至1981年進行了確?!皟烧n、兩操、兩活動”的教育實驗,設想在教育計劃規定的時間內,摸索出一條增強學生體質的途徑,切實達到一小時的要求。現將實驗過程和初步的結果介紹如下:
一、實驗的設計
1.實驗目的
為保證全體學生每天有一學時的體育鍛煉時間,真正使學生的體質得到增強,在實驗過程中摸索出既能增強學生體質,又能提高技術、技能的教學程序;在實驗課中,培養學生自主、自覺、自治的鍛煉精神。
2.實驗對象和時間
1979-1980年,在北京十九中學初一6個班和初二2個班中進行,學生共346人。1980-1981年,在北京阜成路學校初一2個班進行對照實驗,2班學生共85人。
3.實驗的組織
按照《暫行規定》的要求,我們把法定的“兩課、兩操、兩活動”改為每周四節課和每天一次課間鍛煉,每周兩次早操。
?。?)四節課指每周兩節體育課和列入課表的兩次課外活動都作為正課列入作息表內,按正課要求進行。每次課必須在任課教師指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完成教育、教學和鍛煉的任務。每次課50分鐘,一周共200分鐘。
?。?)課間鍛煉。即每天上午的課間操改為課間鍛煉?;顒觾热莩龔V播操外,還要做一套發展身體素質的綜合練習(基本上是在原地進行的跑、跳躍、上肢和腰腹力量練習等),這些內容一學期編若干套,定期輪換,每天活動15分鐘,一周共90分鐘。
(3)每周兩次早操,時間為20分鐘,內容主要是慢跑、做操和以發展力量素質為主的練習。
4.實驗課教材分配
實驗課分為三種類型課,其教材比重的大體分配見表1。
5.實驗課的教學程序及其主要特點
?。?)教學課——分新授課和復習課兩種
● 新授課
?、僦饕攸c:側重教學。
?、诮虒W程序
A隊列練習(10%)B準備性跑步和練習(10%)C技術教材(60%)D發展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教材(10%)E恢復性整理練習(10%)。
● 復習課
?、僦饕攸c:技術教學和發展身體并重,要求精講多練,加強鍛煉因素。
?、诮虒W程序
A隊列和隊形變換練習(10%)B準備性慢跑和練習(10%)C復習技術教材(30%)D發展綜合素質練習(30%)E恢復性整理活動(20%)。
?。?)身體鍛煉課
?、僦饕攸c:訓練因素強,著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
?、诮虒W程序
A隊列練習(10%)B基本體操(10%)C綜合性素質練習(協調→柔韌→速度→力量→耐力)60%D恢復性整理活動(20%)。
(3)競賽游戲課
?、僦饕攸c:提高學生鍛煉的興趣和情緒,檢查學生已學的體育基本技術技能,及時評定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水平。以比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項目為主,也可比技術性教材。
?、诮虒W程序
?。陵犃性u比(14%)B準備性跑步或基本體操評比(6%)C身體素質練習(20%)D競賽和游戲(50%)E恢復性整理活動(10%)。
二、結果與分析討論
1.每天一學時的體育鍛煉,使全體學生體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經過對十九中學一學年的教學實驗,我們對初一年級6個班學生(男124名、女94人,共218人,有效數據占實際人數89.71%)的各項指標測定統計,除女生身高和體重、男生身高,由于其自然發育增長因素提高不顯著外,其它各項指標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男生各項指標和女生大部分指標T檢驗都達到0.01,女生其它指標也達到0.05。
同樣,在第二學年,阜成路學校初一2個班的對比實驗中,也得出與十九中學實驗基本相同的結果。從統計中可看出,在15項體質指標中,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比較,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定量負荷的臺階實驗、血乳酸指標以及速度、耐力和力量、反應靈敏的指標,經T檢驗,P值分別達到0.01,0.05和接近0.05水平,說明體質水平提高比較明顯。
我們認為,每天保證學生平均有近一小時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鍛煉活動,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根據體育鍛煉練習與休息,疲勞與恢復相互作用的原理,學生的機體在有一定負荷的體育活動中所消耗的能量,在鍛煉后能得到超額的補償恢復作用。學生每天有一學時的體育鍛煉,就能促使這種消耗和補償始終處于不間斷交替進行的狀態,從而使學生機體內部能量儲備越來越多,體質就能日益增強。實驗表明,把兩操、兩活動也都落到課表內的每周有四節,(三節小課、一節大課)每天保證15分鐘有一定質量的課間鍛煉和每周兩次早操,這不僅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需要,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2.保證適宜的節奏和負荷
究竟怎樣的負荷能促使學生機體的物質代謝加快,能量儲備增多呢?我們根據四種類型課的要求,在負荷量安排上采用圖1模式。
圖1一周安排
從實驗結果看來,一周負荷的節奏還是較明顯的,就是中小→大→較大→小。我們在觀察阜成路學校實驗班三次早鍛煉時,發現以勻速慢跑,做基本體操和發展力量素質為主的練習為好,負荷量以較大密度和較小強度為宜,學生不會過于疲勞。我們在早鍛煉后到第一節課前測定了全班學生心率,平均達到88.58次/分,基本上恢復正常。我們認為,天天有一定量和強度的負荷作用于學生機體,既是漸進負荷,又是適度負荷,大、中、小負荷結合,這大概是增強學生體質的主要因素。
3.既發展學生的身體,又較好地完成技術教學任務
實驗課從一個單元教學出發,按不同類型課的特點,在發展身體和掌握動作技術比重上有所側重,則能達到兩者兼顧的目的。在阜成路學校,盡管跳高、鉛球兩項教材,對照班起點比實驗班高,但經三個單元的教學,實驗班比對照班提高幅度大,多數技術教材都能取得類似效果。
采用單元計劃安排,四種類型課教學任務比較明確,每周都有一次課評定學生掌握教材情況,教師就能得到反饋信息(學生掌握技術水平)及時用于教學,調整下一周或下單元教學計劃,使之更符合教學要求,使教學順序更趨合理(見圖2)。
4.提高肌力和心肺耐力是增強學生體力的基礎
實驗課要求,不論哪種課必有勻速和各種力量練習,天天練,每次課在隊列練習后進行“準備性跑步”,既鍛煉耐力,又活動全身。兩校實驗班學生心肺功能都有明顯的提高,肌力也得到增強。
5.不同類型課的教學程序,對提高學生的鍛煉興趣,調節學生的練習情緒有一定積極作用。
一周四種類型的實驗課,在內容、組織方法和負荷量的安排上,皆有各自特點。這正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特征。練習內容多樣,組織形式多變,又采用競賽和游戲的方法,不僅吸引學生興趣,又使學生能了解自己體能進展情況,則學生的練習自覺性、主動性就高漲。
三、幾點初步結論
1.落實一小時鍛煉的途徑和方法可以是多種的,我們的實驗方案只是一種。從兩學年的實驗初步結果看,完善現行學校體育制度是可能的。把兩課、兩操、兩活動改為每周四節課,兩次早操和每天一次大課間鍛煉活動,就能確保每天有一學時的體育鍛煉時間,而且必須固定在課表之內,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教學與鍛煉。
2.每周四節課,可按單元計劃的形式,合理安排每次課的內容,比重和教學、鍛煉程序。實驗證明,只要認真抓,這種做法是可行的。每一單元教學應看成是一個完整、系統的體育技術教學和身體鍛煉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