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練習是體育課程的核心內容。與其它文化課不同的是,體育課程學習的結果主要表現在體能的增強、運動技能的掌握和行為態度的改變等方面,而這必須要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各種運動實踐才能實現,這也就決定了體育課程各種教和學的內容,主要由各種形式的身體練習所組成。在以往的研究中,關于體育課程內容(也稱教材內容或教學內容)身體練習分類的方法很多,如按人體基本活動技能分類,按練習目的分類等。這些分類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各有利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分類相互交叉,既容易造成邏輯上的混亂,也沒有真正體現出身體練習內在的邏輯結構關系;第二,不能涵蓋所有的身體練習,無論哪種分類方法都有可能將一些身體練習排斥在外;第三,從課程編制的角度而言,不利于專家和體育教師進行體育課程及教材的開發。
本文試圖從身體練習的結構特點出發來探討身體練習的分類,以期能進一步完善體育課程的核心內容——身體練習的分類方法,為體育課程編制及體育教材開發提供理論指導。
一、身體練習分類的主要依據
在相關的文獻中,身體練習也叫“運動動作”“體育動作”或“動作”。一般認為,身體練習是體育手段的各種具體動作,它是人們為了增強體質、娛樂身心或提高運動水平而采用的身體活動內容。[1]
從宏觀的角度而言,身體練習具有四個基本特點:首先,它是由骨骼作為運動的杠桿、以關節作為運動樞紐、以肌肉(骨骼肌)收縮為運動動力的身體活動;其次,進行身體練習的過程中,伴隨著能量消耗由低向高變化;再其次,它對體質健康有積極影響;最后,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有那些為了實現體育的目的任務而采用的運動動作才能稱作身體練習,這也是身體練習區別于生活動作、勞動動作、藝術動作以及軍事動作的主要標志。
而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身體練習又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所有的身體練習都是在一定時間、空間中按照一定的節奏進行的,其運動學和動力學以及綜合性特征具體又通過身體姿勢、練習軌跡、練習時間、練習速度、練習速率、練習力量和練習節奏等要素表現出來;第二,它需要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物質環境如體育場、體育館、各種運動器材和設備、空地、大海、沙灘等;第三,身體練習有多種表現形態,既可以由單一運動動作構成,也可以由多個運動動作組合而成,還可以將運動動作與一定的情節、規則、場地等要素相結合構成各種活動性游戲和運動項目;第四,身體練習中的人員關系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單人的身體練習、雙(偶)人的身體練習、集體的身體練習;同步的身體練習、非同步的身體練習等。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身體練習可以劃分成不同的類型(見表1)。
考慮到身體練習的基本特征,為了便于實踐中體育課程的編制及教材開發,本文根據身體練習的表現形態,將身體練習劃分為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活動性游戲和運動項目四大類,每一大類下面又可以根據其它分類標準進行進一步的劃分(見表2)。
二、各類身體練習的主要特征
1.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
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特點是動作簡單、環節少、要素單一、時空條件變化小,其主要包括了一些基本的運動動作,如走、跑、跳、投等,它們是構成后三類身體練習——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活動性游戲和運動項目的基礎。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按照活動的空間變化與控制方式的特點可以分為位移性身體練習、非操控性身體練習和操控性身體練習三種(見表3)。
當然,在實踐中還可以根據需要采用對每個具體動作作進一步分類,如投的動作,根據動作的技能特點,可以分為推投動作、拋投動作和撇投動作等。[2]
2.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
將各種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動作的數量在2個以上。在一個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中,所包含的動作數量可以是2個如“跑——摸高”練習,也可以是多個如“跑——爬——鉆——跳”練習等;二是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見表4)。
3.活動性游戲
活動性游戲又稱為體育游戲,其是以跑、跳、投等身體練習為基本內容,通過一定的規則和組織形式所構成的健身、娛樂方式。[3]
活動性游戲具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目的性,即任何活動性游戲都是有一定目的的;二是有虛構和假象成分,人們在游戲中扮演著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而這些角色可以與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毫無關系;三是具有競賽的因素和一定的情節。[4]
活動性游戲的數量非常多,而且新的游戲還在源源不斷被創編出來。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活動性游戲分成多種類型(見表5)。
4.運動項目
運動項目是身體練習的高級表現形態。運動項目與活動性游戲有著天然的淵源關系,很多運動項目就是從某個活動性游戲發展起來的,如足球運動起源于足球游戲,冰球運動起源于活動者腳綁冰刀,手持曲棍,在冰凍的湖面上追逐打擊用木片制成的“冰球”游戲等。[5]
運動項目的發展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積淀了人類體育文化的精華:它既集中了人類強身健體、游戲嬉戲、娛樂休閑的各種有效手段,又包含著人類通過身體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智慧去戰勝對手、戰勝自我和征服自然的科學方法;它既充分體現了人類相互競爭和拼搏的本性,又充分表達了人類渴望公平、公正以及和平的美好愿望。運動項目特別是競技運動項目與學校體育課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從近代體育課程的發端到今天,各種運動項目一直就是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
運動項目的種類非常之多,對它們的分類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臺灣學者徐元民根據運動形態的分類方法,頗具新意。本文受其啟發,在參考了其它分類方法的基礎上將運動項目分為以下十三類:
第一類:球類運動項目
球類運動項目的特征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通過球進行互動的運動。例如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門球、曲棍球、木球、保齡球、棒球、壘球、高爾夫球等。
第二類:搏擊類運動項目
二人以徒手或器械的方式進行對打是這類運動項目的主要特征,如拳擊、摔跤、柔道、散打、空手道、跆拳道等。
第三類:野外運動項目
野外運動項目的特點是運動的環境為森林、高山、丘林、曠野等自然環境,如遠足、野營、山地自行車、攀巖、定向越野、釣魚等。
第四類:醫療、保健運動項目
這類運動項目的特征是通過一些比較輕緩的運動動作來達到保健、輔助治療與預防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等目的。如柔力球、瑜伽等。
第五類:水上運動項目
凡是運動的環境與海洋、湖泊、河流、水池有關的運動項目都屬于水上運動項目,例如游泳、潛水、帆船、賽艇、沖浪、滑水等。
第六類:空中運動項目
空中運動項目的環境主要是空中,分有動力的空中運動項目和無動力的空中運動項目兩種,如跳傘、傘翼運動、航空模型等。
第七類:冰雪運動項目
凡是在冰和雪上進行的運動項目都屬于此類,如滑冰、滑雪、冰上舞蹈等。
第八類:舞蹈、韻律運動項目
這類運動項目的特征是人體運動配合以音樂韻律,以追求美感。如體育舞蹈、藝術體操等。
第九類:體操運動項目
體操運動項目可分為徒手或帶器械的兩種形式,如單杠、雙杠、跳馬、平衡木、技巧運動、蹦床、團體操、健美操等。
第十類:機械運動項目
凡是利用機械原理帶動人體移動或射擊標靶的運動項目都屬于這一類,如賽車運動、自行車、射擊、射箭等。
第十一類:軍事運動項目
這類運動項目的特征是在軍事領域開展,主要用于達到某種軍事目的,如提高士兵的體能等。例如現代軍事五項等。
第十二類:新興運動項目
新興運動項目是相對于田徑、足球、籃球、排球等近代運動項目而言的一類運動項目[6],其具有比賽規則新、場地器材新、運動動作新、運動形式新等一些基本特征。如輪滑、飛盤、飛鏢、沙狐球、滑板等。
第十三類:民間、民族傳統運動項目
民間、民族傳統運動項目非常豐富,據鐘寧的調查有172項之多[7],目前在學校中開展比較普遍的項目有武術、珍珠球、射弩、民族式摔跤、搶花炮、舞龍、舞獅、賽龍舟等,而大部分民間、民族傳統運動項目由于各種原因未能進入學校體育課程。這一方5b2a970482b6cdc4ae2b8f1a8cb043db面說明過去我們對此類寶貴的資源重視不夠,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一類運動項目資源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三、各類身體練習的相互關系
上述四類身體練習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又有各自的特點。表6是對這四類身體練習特征的比較,從中可看到: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與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于動作的數量;而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和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與活動性游戲和運動項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有無規則要素;活動性游戲與運動項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規則和運動環境的完善程度等。從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到運動項目,其間包含了由動作數量變化帶來的練習難度、技能質量以及運動文化含量的相應變化,運動項目特別是競技運動項目則處在這一系統的頂峰,是人類身體活動的最完美表達。
這意味著,各種身體練習之間通過增加或減少相應的要素就可以實現“正向”或“反向”的轉換。例如:“籃球原地運球練習”可以看作是一個單一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如果加上“跑”,就可變化成一個組合動作結構的身體練習——“行進間運球練習”;如果再加入“比賽”的要素,就可以變化成一個活動性游戲——“行進間運球接力”或“運球追逐游戲”;在此基礎上,如果還加上一些動作如“投籃”、“傳、接球”和規則上的要求,就變成了一個運動項目——“籃球運動”。同樣,這個過程是可逆的。認識到這一點,對體育課程內容的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曹湘君.體育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5:252-253.
[2]真明.對體育教材“優選程序”的構想[J].中國學校體育,1995,(3):60-61.
[3]李杰凱.運動文化研究與體育教學論[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96.
[4]錢鐵群.趣味體育游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225-228.
[5]田麥久.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55-257.
[6]毛振明,毛振鋼.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新運動項目[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39-40.
[7]鐘寧.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19(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