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設計是優化體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它是一個由認識過程、實踐過程和教學價值實現過程構成的有機整體。”[1]既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就應該用系統的觀點去研究,探索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并通過合理的程序組合、協調、配置各要素,努力實現教學系統,發揮最大的功能。
教學設計是教師的一項創新性工作。因為不同的教學指導思想會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學模式會產生不同的教學過程結構和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系,同時,又會有不同的教學評價標準。因此,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必須明確設計的教學指導思想,依據一定的教學理念,用系統的觀點分析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的條件出發,對整個教學結構的各個環節進行周密的構思和精巧的設計,使各個教學步驟緊密聯系、環環相扣,最終達到教學過程結構清晰、流暢自如、效果最佳。
一、體育教學設計的系統觀
系統論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各種各樣的系統而存在的。系統論的觀點已經被大量地引入教育教學領域。體育教學設計的系統觀認為,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有多種要素構成的系統。其各個環節要彼此緊密聯系,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蘇聯教育科學博士巴班斯基將現代系統論的原則和方法引進教學論研究,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是巴班斯基教學論思想的核心。“最優化”是指按照一定標準來尋求一個最好的方案,以達到最經濟、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獲得最好的效果。在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中,不僅有教師教授設計的最優化,而且有學生學習策略的最優化,只有把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實現整個教學程序的最優化。把系統論的觀點運用于體育教學設計中,就是試圖通過最優化的設計體育教學過程,達到保證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的目標。
皮連生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來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試行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并在評價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程。它既具有設計的一般性質,又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2]
因此,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過程與效果的最優化。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有法,即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學無定法,說明每一次課堂教學都寓于變化之中,應該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藝術性,這正是教學設計追求的境界。
體育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體育教學效果為目的,根據體育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條件,對體育教學系統進行的研究規劃過程[3]。
體育教學設計是實現體育教學最優化的前提條件。體育學科作為一門學科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是應有的目標。由于體育教學環境的復雜性,空間的開放性等因素,造成了體育教學過程的變數多,控制難度大,因此,體育教學設計工作更復雜、應該考慮得更精細、更周全。
二、系統觀下的體育教學設計程序研究
體育教學是一個有很多要素組成的系統,如何把每一個要素整合起來,使之發揮出最大功能,是體育教學設計應該考慮的主要問題。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我們把整個體育教學設計分成三個階段、八個環節來研究。
1.體育教學設計的第一個階段:分析準備
第一個階段是體育教學設計的前端,是為后續的設計作鋪墊的,主要是對學習任務、教材和學生這三個環節的研究。
1.1對學生學習需要與發展需要的分析
學習需要分析是教學設計過程的開端,是一種差距分析,其結果是提供確切可靠的“差距”信息,以便確定教學目標,并且有效展開后續系列教學設計環節或步驟。
什么是學習需要?學習需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學習者學習方面“目前的狀態”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態或應該達到的狀態”之間的差距。期望達到的狀態即教學目標。
期望達到的學習狀況-目前學習狀況=差距(學習需要)
發展需要就是要實現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學生還需要學些什么,是一種任務分析。分析可參照該框架回答如下系列問題:①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是什么?②為了完成目標,學習者需要怎樣的技能?例如: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學習行進間高手投籃”。期望達到的學習目標是熟練掌握行進間高手投籃的技術動作,并應用于比賽實踐中;目前水平是會運球技術、行進間投籃和高手投籃技術,但是,各項技術不夠熟練,并且各項技術銜接不好,不能在實踐中運用自如。把各項技術銜接好,熟練運用到實踐中去,這些正是學生的發展需要。
1.2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分析
這個步驟主要是明確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
“教什么”是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只有選擇最佳的教學內容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個好的教材能很好地滲透出本節課要傳授的內容,一個好的教材能挖掘出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一個好的教材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4]
主要分析的內容有:①教什么內容?這些教學內容在這個單元中的地位,與前后教材之間的聯系,健身價值與特點是什么;②確定學習內容的重點與難點;③針對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
1.3對學生的分析
這個步驟是分析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體育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在從事學習時,其原有的生理、心理和知識技能水平對新學習內容的適應性。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之前,首先要分析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不同,教學設計內容、方法、組織形式也應不同。第二是學生初始能力分析和教學起點的確定。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邵瑞珍說過:教學好比旅行,旅行前必須知道目的地和出發點,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已確定的體育教學目標,即目的地,而學生初始能力分析就是確定體育教學的出發點。
初始能力即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之前,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水平。終點能力即是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而獲得的知識技能。先決技能:介于初始能力和終點能力之間的這些知識技能,即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分析,就是對學生的起點能力轉化為終點能力所需要的先決技能及其上下左右的關系進行詳細剖析的過程。體育教學設計一定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時刻記著是為“誰”設計的教學。
2.體育教學設計的第二個階段:設計策劃
第二個階段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精巧的設計,主要包括對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媒體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幾個環節。
2.1體育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主體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愿望,是對完成教學活動后學生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詳細、具體的描述。它體現了學生通過學習后的學習結果,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一般采用“三維目標”設計法,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1)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是用以表示學生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技能、智能技能、認知技能等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2)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關注學生通過什么活動解決什么問題,完成什么任務,掌握哪些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情感是指人的社會性需求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如愉悅情緒、學習熱情、興趣動機、求知欲望、道德體驗、美的體驗等。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價值觀指學生對教學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不僅強調個人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5]。通過三維目標的設計不僅把知識技能的目標表現出來,而且把超越知識技能的目標呈現出來,為以后的教學設計理清努力的方向。
2.2教學策略的設計
這一步驟是設計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環節。體育教學策略的設計是體育教學設計的重點,因為它是關系到體育教學任務能否完成,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對教學順序與節奏、教與學的活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各種練習形式和手段等的總體考慮。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學策略設計是以學習理論為依據,既要符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要求,適合教學對象的特點,還要考慮本校、本班及教師本人具體教學條件的可能性。教學策略設計主要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新課程理念下,所設計的體育教學策略應實現下列三個方面的轉變:(1)學習方式上,應從接受式教學向以自主體驗、互助交往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轉變;(2)教學呈現方式上,要從以規范動作的講解示范為主要形式的定論呈現,向以學生體驗、感悟為主要形式的間接呈現方式轉變;(3)師生互動方式上,要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傳遞活動,轉變為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教學相長,共同發展。
2.3教學媒體設計
選擇最佳的教學媒體,可以達到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獲得最大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學媒體內涵廣泛、種類繁多,各種教學媒體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適用范圍、特點和要求也不相同,沒有能對所有教學內容都適用的教學媒體。因此,教師應遵循“經濟有效”的原則,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學生的特征、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策略的安排來選擇最恰當的教學媒體,突出教學媒體的目標性、功能性、針對性、適度性和方向性,發揮教學媒體應有的作用。另外,選擇教學媒體后,在什么時候使用媒體?使用多長時間?使用多少次?也是教學媒體設計要考慮的問題。
2.4教學過程的設計
這個步驟主要是規劃教學的流程。教學過程的設計就是把教學的流程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具體描述出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以及各部分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展現教師如何展開教學內容、如何安排教學程序以及采取何種教學手段來達到反饋和強化學習結果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過程的設計一定要層次分明,結構嚴密、簡明扼要、一目了然。
3.體育教學設計第三階段:設計評價
通過前面兩個階段的工作后,一個新的體育教學方案基本成型,那么,這個體育教學方案是否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要進行檢驗。因此,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的評價和反饋,以便修正教學設計,完善教學過程。主要的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
(1)課前評價(診斷性評價),體育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設計作為教研活動內容,以說課的形式,說給其他人聽,請大家評說,集思廣益,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議和意見,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2)課中評價(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或調整教學活動,完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效果。(3)課后評價(總結性評價),教師在上課后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總結存在的問題,修改方案,完善方案,直至合理。
三、結論
體育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給教師的體育教學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優化的、最理想的教學方案。但是,體育教學設計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是一種不斷趨向完美的循環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在設計——實施——反饋——修改設計這樣一種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可以說,體育教學設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參考文獻:
[1]伍天慧.譚兆風.體育教學設計與實踐的系統觀[J].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