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奇嵐,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現在德國攻讀哲學博士。她也是位著名的作家,先后為《女友》《大美術》《時尚》《瑞麗》等雜志撰稿和開設專欄。
從本期開始,《中學生天地》開設 “且聽嵐音”專欄,讓我們一起聆聽這位蕙質蘭心的姐姐講述她的人生感悟。
接到《中學生天地》寫專欄的邀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哎呀,已經寫了幾年的勵志專欄,道理就那些,很難一寫再寫。可是,《中學生天地》說,按照你的想法來寫,不強求寫道理或者勵志,只要寫的內容是和初中生的生活有關,和他們的心靈有關。這樣一說,我就有了興趣。那就寫寫文化,寫寫藝術吧,那是和心靈真正有關的事物。
其實,我很好奇現在的初中生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十多年前我的初中年代有怎樣的區別。
我常常羨慕現在的學生,處在一個物質和資訊無比豐富的年代。當初為了找一本小說,常常要跑好幾家圖書館和書店才能找到。現在有網絡,有當當,有淘寶,有滿街的店,到處是隨手可得的商品。就算兜里沒錢,網絡上盡是可以免費下載的資源。學校不再是知識唯一的來源,整個社會是形成自我價值體系的課堂。
我的初中年代,老師的話依然是金科玉律,父母依然是絕對的權威,他們對生活的判斷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可是這個時代變得太快,有些發展完全超出了家長老師的理解,來不及進行知識更新的一代會被落在時代的末梢。這是無比殘酷的現實,卻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事實。
在初中的課堂里,現在的老師們會說些什么呢?會強調好好學習,考上重點高中的重要性,還是在班會上描繪美好的未來,順便恐嚇一下不認真的學生——你們再不好好做考卷的話,就和這美好未來無關?
對一個已經經歷了高中、本科、碩士生、博士生階段的人而言,我最想告訴大家的事情,卻是美好未來和讀書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學習本身非常重要,但是絕對不是做考卷式的學習。成績當然重要,但是成績從來不是生活的目的。獲得好的成績是因為這個社會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唯有好的成績才能保證自己去到好的學校,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成績一旦成為人生目的,那這輩子就和真正的幸福無緣了。我想這應該提前告訴你們吧,生活在這個國度必須要接受的一個矛盾的現實就是:成績必須好,但成績并不許諾真正的幸福——不要太看重成績,但是你必須為之努力。
真正的幸福和心靈有關,在信息不再稀缺的年代,重要的是能夠判斷什么是有價值的事物。我們一起來看看,課堂之外、考卷之外的世界里,有什么有趣的東西,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去看一看,聽一聽。這個欄目,想寫的就是這些課堂之外、考卷之外的世界,那些和成績無關,卻和心靈有關、和幸福有關的事物。
走在大街上,豎起耳朵聽,能聽到什么呢?車輛隆隆駛過的聲音,喇叭聲,手機鈴聲,遠遠傳來的工地上機器囂叫的聲音,就像這個信息橫流的世界,雜音噪音洶涌而來。有人可聽見自己心里的聲音?那顆心說:想去個清靜的地方,什么都不想,賞花,賞月。
坐在家里的餐桌前,豎起耳朵聽,能聽到什么呢?電視機里的廣告聲,空調機的隆隆聲,電冰箱的響聲,筷子和碗的撞擊聲。有人可聽見父母心里的聲音?那顆心在說:好欣慰,孩子今天把菜都吃了。好難過,物價飛漲,下個月可怎么過?少吃一塊肉,省給孩子。
這個世上有三種聆聽。一種是動物聆聽,那是像動物一樣聽自然界的聲音。聽到獅子吼就飛奔,聽到貓叫就可以慢慢走的動物本能。狗在睡覺的時候,耳朵還轉來轉去,就是在進行這種本能的動物聆聽。一種是符號聆聽,就像我們經過學習能夠聽懂英語一樣,那一串串的聲音對我們而言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學過,那就是一堆無意義的聲音。還有一種,就是心靈聆聽。那是通過理解,從他人的位置出發,去理解他們的處境,并達成更好的交流。人生的幸福在于能否學會聆聽心靈,別人的心靈,自己的心靈。許多人一輩子不開心,是因為沒有好好聽自己的心靈。
我希望,這個專欄可以和大家一起來聽心靈的歌唱。文化和藝術,是聽得見的心靈的樂章,我們從這里開始。通過練習,通過分享,我們一起來聽,是誰的心在歌唱。